桃江县花鼓戏的危机与发展

时间:2022-09-18 06:59:48

桃江县花鼓戏的危机与发展

〔摘要〕益阳市桃江县是“花鼓戏戏窝子”,花鼓戏在桃江县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清代初期,由地花鼓的歌舞说唱形式逐渐演变到小型戏曲形式,清代末期,已经发展成为地方大戏。然而进入90年代中期后,和中国各地地方戏一样,从繁荣走向了衰落。本文简要介绍花鼓戏在桃江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危机,浅谈如何从人才培养、整理与创新剧目、建立公共戏台、培养观众等方面着手保护和传承花鼓戏,让花鼓戏重新绽放在美丽的桃江。

〔关键词〕花鼓戏桃江危机人才传承

随着时展,文化多元化现象也应运而生,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通俗流行时尚的文化舶来品极强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戏曲文化,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的尴尬。如今的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把当年的戏窝子都遮掩了,霓虹闪烁的酒吧、嘈杂的网站侵占了昔日繁盛的舞台,当下市场更是对流行音乐和网络游戏趋之若鹜,传统花鼓戏技艺相继失传,众多传统优秀剧目因为人才缺乏无法传承而逐渐淡出广大群众的视野,有着深厚湖湘文化底蕴的花鼓戏,其魅力也因缺乏包装宣传而人气低落。如何让传统戏剧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益阳市桃江县是“花鼓戏戏窝子”,花鼓戏在桃江县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清代初期,由地花鼓的歌舞说唱形式逐渐演变到小型戏曲形式,清代末期,已经发展成为地方大戏。然而,花鼓戏尽管贴近生活、传播面广,但是进入90年代中期后,和中国各地地方戏一样,从繁荣走向了衰落。可以说,此时正是中国戏剧最艰难的时刻,如何崛起,已成为文艺工作者共同的重担。

一、花鼓戏在桃江县的形成与发展

花鼓戏在桃江县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清同治年间(1860年以后)。修山镇三官桥地区兴起的“大兴班”,发展为后来的益阳市花鼓剧团。二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桃江解放后,花鼓戏演员获得了新生,民间艺人们开始大胆组织专业花鼓剧团。影响最大的有劳动剧团、资江花鼓剧团、桃花江花鼓剧团。张家码头、戏台坪无论白天晚上都有戏看,“戏台坪”地名也由此得来。三是改革开放后。国营剧团解散,民间剧团异军突起,影响最大的是1979年由老艺人颜俊卿夫妇组建的黄泥田花鼓剧团,9年共演出4694场。其子颜三毛在1989年湖南首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演出中获映山红优秀演员奖,同年湖南省文化厅行文表彰了黄泥田花鼓剧团,1991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农村民间剧团。

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特别是近四年来,随着“欢乐潇湘”活动的开展,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扶持花鼓戏的发展,使桃江县花鼓戏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已登记注册的花鼓戏专业剧团有三家:桃江县花鼓戏剧团、湖湘花鼓戏剧团、天问演艺传媒有限公司,共有专业演员100余人,除了在本县演出外,还承接了安化、宁乡、邵阳、娄底、浏阳的部分演出,每个剧团平均每年演出300场以上;其中桃江县花鼓剧团表演的《血泪涓》在2014年益阳市第三届花鼓戏文艺汇演中获得金奖,湖湘花鼓剧团在益阳市第二、三、四届花鼓戏文艺汇演中均获得银奖,且累计有11名演员获优秀演员奖。目前已登记注册的民间业余剧团有16家。

二、花鼓戏发展目前面临的困难

(一)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和断层。桃江花鼓戏市场近年逐渐回暖,市场和观众对花鼓戏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桃江县花鼓戏自1986年县剧团解散以来,老一辈花鼓戏艺人相继过世,一方面花鼓戏演艺人才青黄不接,另一方面观众以中老年观众为主,年轻一代对花鼓戏兴趣不浓。花鼓戏的传承发展面临严峻的现实:演艺人员和观众都出现断层。文化革命十年浩劫,许多年岁高造诣深的花鼓戏艺人或因体衰不能登台或病魔缠身不幸去世,花鼓戏艺术队伍损失惨重。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观众危机的出现,艺术人员很自然又出现了困惑与忧虑。加上戏剧消亡论的理论误导和文化经费的不足、人员待遇低,演出活动受限。许多艺术表演院团人心动荡,纷纷思谋个人未来的前途。恰在此时,歌厅舞厅夜总会出现畸形繁荣,演员跑场收入颇丰。诱惑吸引人的趋利欲望,专业表演团体的艺术骨干纷纷“下海”,一夜数场,精疲力竭,哪里谈得上专业方面的进修深造。另外一些造诣深,声望高而又年富力强的艺术骨干,因人脉广、门路多、改行专业,另择高枝、乐不思归。如此一来,一部分有条件的好演员离开剧团,人才流失,那些尚留在剧团的好演员,也因缺少登台机会业务荒疏,技能退化。近年虽不断引进了一些新秀,可又因编制原因只能作临时聘用,致使人心浮动。诸般原因,亦造成了花鼓戏剧中的人才危机。

(二)传统剧目内容陈旧,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时代不同,对戏曲内容的要求也不同。桃江县民间剧团以抓经济收入为根本,演出剧目均为传统花鼓戏,因专业人才和经费的制约,在创新和原创剧目排练方面困难重重。老一辈艺人虽对传统剧目进行了修改,但还是难适应现代人的“口味”,而现代花鼓戏的原创人才凤毛麟角。

(三)传承方式落后,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桃江县花鼓戏剧团都为民间自发组织的团体,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主要是靠口传心授的模式即家族式、师徒式。很显然,这种方式在老一辈艺术家无法登台而新生代艺术人才难以培养的情况下造成了花鼓人才的流失和断层面的继续扩大。

(四)观众危机。我国经济建设自从步入快车道以来,农村大量精壮劳力成为打工一族,涌入城市。农村空巢现象十分严重,多是隔代老人照看着留守儿童。过去花鼓戏下乡演出,农村劳动力愿携幼扶老,走十几里路来看戏,而兴致盎然。如今农村劳动力进城,要让老人带着幼少,走十几里路去中心村镇看戏简直是奢谈,很自然地农村也出现了观众危机。值得称赞的是如今政府配给演出团体以演出车,可以将花鼓戏尽可能地送到村组场墟,方便农村老人小孩,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避免了花鼓戏观众的未来断代。

三、建立传承激励机制,促进花鼓戏演艺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一)注重人才培养

1.设立花鼓戏培训基地,举办花鼓戏青年演员培训班,从各民间剧团中选拔年龄较轻、有潜质的学员,邀请县剧团老前辈当讲师,定期开展培训,指导学员练习戏曲基本功、唱腔,接触花鼓戏传统剧目,熟悉花鼓戏传统唱腔,提高表演技艺。

2.选拔优秀演员,送往省花鼓戏剧院及其他高等学府深造,培养一批优秀名角。

3.指导花鼓戏从业人员(包括演员、器乐、编剧)参加职称等级评定,推动民间花鼓戏剧团逐步转型为专业剧团。

4.开展演艺团体大赛,促进演艺提高,知名度提高,影响力扩大。

(二)做好桃江花鼓戏传统剧目的整理与创新并筹建公众大戏台

1.加强传统剧目的整理。对桃江县原花鼓剧团创作和演出的经典名剧,如《讨学钱》、《五更劝夫》、《芦林会》等,要在原剧团前辈的指导下重新排练,搬到舞台上来,并录制音像资料。

2.要重视花鼓戏的群众基础性作用。振兴桃江花鼓戏,要培养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热情,以周末大舞台、花鼓戏票友会、戏迷协会为平台,把地方戏曲的普及提高融入群众文化创建活动中去,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泼的传唱桃江花鼓戏的大氛围。

3.筹建公众大戏台。县城居民花鼓戏迷多,近年来桃江县花鼓戏戏迷协会每周二、六在桃花江观光带表演花鼓戏,每次吸引观众几百人。因场地狭窄舞台不规范,很难满足观众的胃口,且存在安全隐患。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政府可选择一个适当的地方建造公众大戏台。

(三)建立激励机制

1.鼓励演艺人员参加职称评级,按照评定的职称等级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2.每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举办一次花鼓戏汇演和名角大赛,对评选出的优秀剧目、优秀剧团和优秀演职人员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奖励。

3.对汇演中评选出的优秀演员,送到专业学院进行培训。

4.鼓励原剧创作,对原创作品予以奖励。

(四)静态的资料性保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部门曾对花鼓戏的演出作过大量的录音拍照工作。这些录音和照片曾在省、市电台进行过热播和在纸媒上刊发。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后来又留下了许多录像资料。但是这些音像资料,缺少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整理、保护。它散存流佚于社会各处,这就要求文化部门和传承单位,做有心人,尽快全面地加以收集、整理,使这些散佚各处的资料能成为文化传统遗产的标本,供人研究探讨,在传承教学中发挥参照、对比、揣摩感悟的作用,成为濒临失传剧目的教学依据。

(五)培养观众

加强与花鼓戏迷和票友们的联系也不可少。院团可通过各种渠道密切与观众联系,举办各种联谊活动,联系各种社会团体,走出去,请进来,形式多样地建立观众骨干队伍,以骨干作桥梁,联系更多群众,了解群众需求,掌握他们的爱好,排群众喜爱的剧目。只有不断赢得群众,赢得市场,桃江花鼓戏才会欣欣向荣。

再者需要社会共同关注的是,戏剧要走入教育,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均可作为选修课,让孩子从小认识和了解戏剧,这才是戏剧人才与观众不断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叶长海《当代戏剧启示录》,骆驼出版社(台北),1991年,第3页;

[2]中国新闻网http:///cul/2013/05-24/4854161.shtml《梅花奖得主姚百青:戏剧决不会随时展而消亡》;

[3]季国平新浪博客http://.cn/jiguoping#《中国人永远的审美家园》。

[4]蒋昌忠.深化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基本思路与评价标准[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

[5]杨绍林.表演艺术院团改革何从何去[J].戏剧论坛.2009(3).

[6]王国宾.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管理教育体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4).

上一篇:立体构成教学中纸材的多维化实践探索 下一篇:高校舞蹈表演与教育专业身韵训练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