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作品零札

时间:2022-09-18 06:50:43

舒婷作品零札

家世浩渺海连天

我现在栖身的蜗牛壳,是丈夫家传祖业,在中华路。它曾经被标志在鼓浪屿旅游地图上,给我们带来诸多干扰。被我一再抗议,虽从地图上消失,却仍穿梭在导游的解说词里。

这是座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二层小楼。楼前是个荒废的园子,几棵高大的木棉藤萝缠身,几乎完全遮蔽了我家砖坪外那近百平方米的园子,种什么瓜果花卉都不太景气。但是它像隔离带,阻挡其他建筑的蚕食,坚定不移保持楼前的视野开阔,阳光充足。丈夫说,这是他的奶奶在1950年,趁前面业主移居国外之际,花极贵的价钱将这块园子买下。当时别人都觉不值,现在看来正是老太太的英明之处。

正厅的中堂上,悬着老太太的画像,双目深凹,两颊夹紧,下颏倔强。按传统审美而言,年轻时应当不算太美丽,但一定聪慧而且坚毅。

老太太死于1956年。丈夫儿时给她捶过腿,得过零花钱。而我自然来不及见到她。结婚以后,丈夫曾指着厅旁一张楠木摇椅说,他印象中的奶奶白天无事时一般都半躺着。我便经常梦见那张摇椅的嘎吱声。

老太太的一生是鼓浪屿华侨家庭里留守主妇的缩影。她十八岁嫁入陈家,次年,丈夫在菲律宾家族公司学做生意,年终出门收取货款准备回家,惨遭抢劫被害于道。十九岁的年轻寡妇执意不肯改嫁,抱养一儿,纺纱供他读书,为他娶亲,送到南洋继承父业;再抱养二儿,长大成亲后,还是送到南洋;我的公公是第三个养儿,十八岁成亲后依然去南洋。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家族事业蓬勃,孩子们遂开始汇钱回鼓浪屿,让老太太张罗起大厝(cuò,起大厝就是建新房的意思),于是就有了这一座两层红砖楼。楼落成于1936年。厅堂上悬挂的玻璃长镜,是老太太娘家的贺礼,镜沿两边老舅公的镌字清晰可辨。可从来不知她娘家还有什么人,在什么地方。

老太太孑然一身,却繁衍抚育出一个庞大发达的家族来,像是根深叶茂的老树,令众多儿孙敬畏感恩如至高无上的神。据说,她在世时,每每做寿,儿孙们纷纷回国为她祝寿,孝顺的都是金饰和玉镯,十分风光。

家境即便如此富裕,楼里仍有几只大缸,长年腌渍着酸菜、酱瓜和豆豉面酱。一有闲暇,老太太亲自举着一双长筷,掀开木盖,往外挑出雪白肥胖的蛆虫。那时,这些翻滚在酱料之中的无害游民,还不知防腐剂的厉害呢。

老太太抱养婆婆在公公之先,原来准备当女儿养的,婆婆年长公公六岁。上了几年幼师,教过几个月的幼儿园,读点书识点字。人不但长得眉目俊俏,身材窈窕,而且聪明伶俐,能说会道,深得老太太欢心。家里几个丫头老妈子,指挥若定,按她自己的说法,是拎菜篮子的人,也就是办公室主任,管钱的。老太太留她到二十四岁,当时已是“大女”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灵机一动,把她嫁给刚成年的三儿子,成了我的公婆。

曾经问过婆婆,嫁给一个岁数这么小的丈夫,是什么感觉?婆婆回答:出生刚满月,就被抱进了这家门,挺依恋老太太的,嫁出去还不定什么人家呢。

公公憨实寡言,讲信义,重责任,一直帮人打理生意,四十余年来独身在外供养家庭,对我婆婆忠诚不贰。他回国后与我们生活整五年,按照多年在外的习惯坚持自己洗衣。衬衫背心已经雪白,还要浸泡后搓洗,完了还要拿到阳光下透着影,检查是否洗净。晨起即到露台做自编的健身操,餐后拿了扫帚,从他的卧室到大厅到楼梯,扫得纤尘不染。那一天早上,我起床后走到饭厅,见家中里外已扫干净,公公端坐在他的老位子上,脸色凝重地说:“清晨三点半,不知怎的,咳出好几口血。”慌忙送去医院,公公一直有冠心病,住院十七天,我和丈夫轮值,目不交睫。看看病情已经稳定,正想雇人护夜,老人却在丈夫的手臂上,轻咳两声,去了。

公公过世时,婆婆已经九十五岁,食欲依然旺盛,头脑却完全糊涂了。常在半醒之中进出不同时空――“奶奶叫我去买米,怎的不拿钱给我?”这是十三岁的小女孩。“咦,我身边这个爱哭的幼儿是谁家的?”把迷信的保姆吓得半死,她知道婆婆的第一个孩子两岁时死于腹泻。婆婆还经常呼喊几个亲戚朋友的名字,忘了他们其实已经作古多年。老人既不辨晨昏,也不认得身边的儿孙,眼蒙白翳,便溺失禁。经常半夜三更摸出卧室,在楼里四处溜达,脑子里像有一张线路图,本能地避开门框或笨重家具。

我婆婆的一生,和她的婆婆一样,是典型的华侨女眷。婚后丈夫漂洋过海去谋生,妻子在家敬奉长辈抚养儿女,能熬到去南洋和丈夫朝夕厮守的,只是幸运的少数几个。大部分做妻子的,只能翘首等待男人几年回来探一次亲。闯荡江湖的男人不会太委屈自己,另娶一个或几个洋妾贴身偎着,是公论允许的。

在鼓浪屿的深宅大院里,有多少清纯的、柔弱的、如花似玉的妇女,悄然无声被惨淡岁月啃噬着,内心千疮百孔,外表富丽堂皇。

红楼无言,却已见证两代妇女的命运。如果我儿子肯结婚生子,那么,我便是第三代婆婆。而我,不会是那伸长脖子苦熬时光的囚妇。我有一份热爱的工作,有独立的精神空间,有一个我与丈夫共同创造和护卫的完整家庭。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是我生命的终极意义,我决不会因为任何东西放弃他们。

(选自《渤海早报》渤海潮副刊,2012年7月17日)

上一篇:重新认识闪电 下一篇:文采飞扬靠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