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明辨 精琢细磨

时间:2022-09-18 05:30:27

所谓命题作文,就是给出指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按照题目规定的范围、文体等进行写作。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它限制严格,指向明确,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检测出考生实际作文水平,因而十分重要。从中考实践看,话题作文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已盛极而衰,命题作文再度回归并倍受青睐。综观今年各地中考试卷,命题作文已稳坐“第一把交椅”,当之无愧地成为“龙头老大”。中考命题作文的形式,有三种类型:

1.全命题作文,即题目中明确给出了标题和写作要求。如江西卷:

请以“我很幸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半命题作文,即把一个完整的标题省去一部分,变为一个不完整的命题,省略的部分由考生补充。如北京卷:

题目:_______并没有结束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字数在600―1000之间。④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3.材料式命题作文,即在标题和写作要求之前有一段文字材料。如河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墙,是大家熟知的事物。生活中有物质的墙,如土墙、砖墙、人墙、篱笆墙、玻璃幕墙、花墙、城墙、防火墙、影壁墙等。也有精神的墙,如沟通的障碍、法规的限制、做人的原则,道德的底线等。筑一堵墙,可以多一分约束与安全;拆一堵墙,可以少一分封闭与隔膜。

请以“说墙”或“墙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选;②文体自定;③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怎样才能准确而恰当地进行审题呢?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审标题

这是命题作文审题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对于全命题作文而言。因为,标题往往决定了写作的对象、重点、主题、人称、体裁等。在审读标题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结构,准确把握题旨。作文的标题都有其语法结构,特别是较长的标题;剖析标题的语法结构,有助于迅速而准确地把握题旨,领会作文的要求、重点和范围。如安徽题《师生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师生”是用来修饰“之间”的;而“师生”又是一个联合式词语,涉及两个对象,即“师”和“生”,“之间”则是强调二者的关系。因此,在写作时,不能只写“老师”或“学生”一个方面,而应着力展示“师”与“生”之间的关系,如表现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千万不要写成“我的老师”之类,这样会造成偏题、离题。

2.抓住“题眼”,明确写作重点。命题作文标题中一般都有个关键词,能透露题目的核心信息。这个词就是所谓的“题眼”。审题时,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写作重点,从而避免写作误区。如连云港题《让自己奔跑起来》,其中“奔跑”就是“题眼”。题中的“奔跑”不能仅仅理解成字面意义“快速地跑”,而应该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种坚持不懈、勇敢执著的追求精神,等等。因此,所谓“让自己奔跑起来”,也就是让自己拥有这种态度与精神。写作时,必须以此为重点。

3.注意限制,明确选材范围。命题作文标题中,往往有一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它们常常规定了本次作文的选材范围。如深圳题《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题中的“刹那间”就是从时间上进行限制,它表示时间极其短暂,使得“发现”带有一种顿悟的意味,这就决定了你的“发现”必须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一般的“发现”就不符合要求了;再如上海题《在学海中游泳》,“在学海中”从范围上进行限制;江西题《我很幸运》,“很”是从程度上进行限制;舟山题《你辛苦了》,“你”是从人称上进行限制;黔东南题《给自己一个______》,“一个”从数量上进行限制,等等。这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审题时,考生一定不能忽略。

4.捕捉标志,明确文章体裁。尽管不少命题作文不限文体,但是,标题中的某些词语却已经对文体作了无形的限制。审题时,抓住这些标志词语,有助于强化文体意识,准确判定文章体裁。一般来说,凡是要求写人、事、景、物、时间、地点以及标题中带有“记”、“忆”、“访”、“游”、“传”、“传说”、“故事”、“琐事”、“见闻”等字样的,都是记叙文。如上述河北卷文题之一《墙的故事》,就应写成记叙文,重在叙述、描写,要有故事情节。另外,带有象征性的和具有抒彩的标题也多属记叙文。如标题中有“说”、“读”、“评”、“议”、“驳”、“批”、“析”、“有感”、“我见”、“启示”、“所想到的”以及格言、谚语、名言警句等,多写成议论文。如河北卷另一道题《说墙》,显然应以说理为主,宜写成议论文。至于标题中明确规定了文体的,自然要按照规定来写。有的标题不限文体,也没有明显的文体指向;作文时,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文体,如福州题《分享》、扬州题《呵护》、云南题《路》等。

二、审“要求”

命题作文在标题之后,往往还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要求”(“注意”或“提示”)。它们往往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考场作文进行更明确、更详细的规定,如在文体、写作内容或范围、字数,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方面进行限制。只有合乎这些“要求”或满足这些“注意”才算合格,否则便会扣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要求”或“注意”还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担心考生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无意中泄露了个人信息等,便在“要求”或“注意”中作了一些善意的提示与点拨,因此,在有的题目中,命题者干脆就用了“提示”二字。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要求”或“提示”是作文试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标题一起构成一个整体。那种只看标题不看“要求”的做法,或认为“要求”是无关紧要的思想,是极其错误的。例如上述北京卷,标题《_____并没有结束》后包含了四点“要求”:第①点规定考生的写作步骤,必须“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第②点规定了文体,尽管“不限文体”,但不允许写成诗歌;第③点规定了字数,要求“在600―1000之间”,不宜过长或过短;第④点规定“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以免泄密,影响考试的公平性。

三、审材料

这是针对材料式命题作文而言的。对于这类“材料+标题”式的作文,除了要仔细揣摩标题之外,还要认真研读材料。因为这些背景材料往往是命制标题的基础,并对标题的具体内涵起到一定的阐释和提示作用,有助于唤起考生的写作欲望,激活考生思维,迅速打开思路。当然,材料中也可能隐含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因此,要准确地把握题意,就不能脱离背景材料孤立地分析标题。如河北题,标题前面一段关于“墙”的文字材料,从“物质的”和“精神的”、“筑墙”和“拆墙”等不同角度对“墙”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为考生提供了多个思维方向:既可以写有形的、物质的“墙”,也可以写无形的、精神的“墙”,还可以两者并举;既可以谈论筑一堵安全“墙”的必要性,又可以呼吁拆掉那一堵堵封闭与隔膜的“墙”,等等。写作时,无论是以“说墙”还是以“墙的故事”为题目,都可以就材料的某一个侧面进行突破,就某一点加以发挥。由此可见,审读材料,可以发掘出关于文题的丰富信息,帮助我们在考试的有限时间里快速开启思路,明确写作方向,万万不可忽视。

总之,在进行命题作文审题时,只要我们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慎思明辨,精琢细磨,就一定能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题意,为成就佳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唤醒沉睡的作文课堂 下一篇:亮出你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