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声音分析

时间:2022-09-18 05:04:08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声音分析

作者简介:张璇(1987.12-),女,山东省邹城市,汉族,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2010级研究生,电影学专业。

引言

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张艺谋所善用的镜头画面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声音了。而其中的音乐又不可否认的成为这部电影声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的音乐除了起着推动叙事发展的作用,还成为了片中女性角色的延伸语言,生活在深宅大院的太太丫鬟们有着太多压抑在内心的话而不得说出,片中的音乐恰到好处的变身成为这些欲言又止的话语,通过音乐传达给观众影片中人们无尽的思绪。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选择了与赵季平合作,全因赵季平在音乐与画面结合方面有其独特的悟性,他善于运用民族素材,来表现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他所创作的电影音乐能够揭示了某些画面所未能表达的深层情感,使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浑然一体,而他与第五代导演的碰撞,也成就了中国电影的辉煌。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赵季平采用的是交响组曲,音乐的基本素材取自京剧西皮流水的引子加工而成的“循环圈”,以女声合唱的无词歌、乐队及京剧打击乐的另类组合来演绎,音乐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超出了影片,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一、 声音

我们现在来说说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对声音的运用。大部分观影者在初看电影时多会被里面的音乐所吸引,我也不例外,这也是我为什么会选择分析这部影片的原因。但当我为了更准确的完成这篇文章而再一次观看这部影片时,我却被电影中的导演对声音的运用再一次吸引。

本片中大部分的声音使用目的在于对画面的强调或对氛围的更深塑造,比如颂莲嫁去陈家的那天,我们听到的是婚嫁唢呐的声音,可镜头画面上却是一身素雅的颂莲独自拿着行李走在去陈家的路上,传入耳内的喜庆声音与镜头内面无表情又孤单的颂莲形成了鲜明的声画对比,也向观众暗示着这场婚姻背后的不幸。当颂莲第一次走进陈家大院的时候,传入我们耳内的清晰的脚步声,这从侧面体现出陈家的空旷、幽静和无人气儿。还有就是每次点灯过后的第二天要灭灯的时候,导演总会特别强调吹灭的那一瞬间,不仅特写灯灭掉的瞬间,还特别着重突出了吹灭灯笼的声音,这粗重的一声,不仅吹灭了那盏灯笼,还将头夜点灯的太太所获得的所有“特权”(锤脚、点灯、宠幸、点菜等)全部吹熄,化为乌有,一切又回归原点,下一个得到“特权”的又会是谁?除了老爷谁也无法预料。

说到特权,我们不得不提到“锤脚”,而在声音的运用上,不停上演的“锤脚”段落,让我们在看过电影很久还对那“嗒嗒嗒嗒”的锤脚声记忆犹新。从电影的画面中我们可以得知,陈家大院大而阔,若非很大的动静照常理各院间的声音应该听不仔细,但惟独锤脚声,无论在哪院想起,都声声入耳响彻大院上空。“锤脚声”还象征着老爷的宠爱,导演这样处理,暗示着这“嗒嗒嗒”的锤脚声不仅仅锤在点灯太太的脚上,更是锤在了未获点灯太太们的心上,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各人的心情酸甜除了自己品尝外,无处发泄。而为了得到这“锤脚”特权所引发的争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物关系和剧情的发展。

再一个就是画外声音的使用。这也是本片主题体现的最重要之处,导演利用这种手法将颂莲继母和陈老爷两位“封建”中的特权者塑造得鲜活异常。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里,画面只是对颂莲的特写,但真正掌握颂莲命运的继母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为观众无法看见画外的继母,反而无形当中将继母的统治地位体现出来。而这个方法对陈老爷更甚,虽然是主角,导演却一直让他在画外或将他置于大全景中,使整部影片中观众都看不到其脸,只能听到他控制一切的声音,使得他的“统治者”符号化和统治地位更为明显。

二、音乐

影片的片头部分以锣鼓声起,韵味十足,民族色彩浓重,带有时代感和传统感。随着颂莲的脸出现,音乐戛然而止。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当颂莲答应嫁入大户人家做小的时候,伴随着她流下的两行眼泪,欢快的婚嫁锣鼓唢呐声响起,与流泪的颂莲形成鲜明的对比,也预示着她的可悲命运。

影片共有五个章节,当一个章节转换到下一章节时,依照季节的更替,黑幕上会显现出下一段故事发生的季节的红色字样,背景音乐也总会响起同样一段急促的锣鼓声打击乐,锣鼓点从影片开始就出现,一直到影片的结尾,中间反复出现,和影片的段落——夏、秋、冬匹配,并且完全相同,毫无变化。这暗示着不论在这深宅大院中经历多长的时间,每天每季所发生的事情总是相同相似毫无变化,大院中的人们依然日复一日的过着点灯,锤脚的生活,锣鼓点的不断重复意味着太太们的悲剧性命运在这个封建家庭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复写。它同时也暗示着深宅大院中“规矩”的开始——点灯。当管家宣布老爷的决定后,音乐就伴随着点红灯笼的画面开始响起,而后就是捶脚声。当急促又短暂的锣鼓点伴随着点灯响起的时候,“点灯”似乎带有一些戏剧化,而在这么一个封建家庭中,“点灯”看这种戏剧化的“仪式”又被描绘成了一项严肃的家族传统,在我看来似乎带有某种讽刺寓意。

在影片音乐中,还有一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无词的女生和声部分。这个合声没有歌词,只是一个叹词“啊”,这个字没有明确的含义,但在表达影片中人物的某些情绪时就会出现,比如悲伤、痛苦、无奈等等。在影片中,女生合声第一次是出现在颂莲的新婚之夜,当她脱去外衣的时候时,然后,当老爷被三太太用计叫走之后,颂莲自己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屋子里,面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无声的哭泣,这时候,合唱声再次出现,有一种无法挣脱的无奈与悲哀,这里的和声就像是在诉说着颂莲那丝丝哀伤的心情,也暗示着颂莲的不幸生活由此开始了。当雁儿快要死了被送往医院的时候,合唱声又一次响起,而这一次,合声配合着镜头画面,更觉得悲凉,它似乎也在暗示着雁儿的命运,那就是死亡。果不其然,七天之后,颂莲得到了雁儿去世的消息。我们更加感受到了这段和声在当时所传达出的痛苦,和雁儿悲剧性的命运。合唱的主旋律再次出现是三太太和颂莲谈话的时候。三太太向颂莲讲自己的故事,对颂莲说,尽管她是个大学生而自己是个戏子,但是作为女人她们的命运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一旦女人成为妾,她们的命运就注定是悲惨的。在她们谈话的过程中,女生合唱就像另外一个也在伤心的讲述着故事的声音,诉说着悲伤和无奈。

影片结尾,三太太死了,颂莲变得疯疯癫癫,老爷又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五太太,合唱声又响起来。疯了的颂莲在宽大的庭院中徘徊,她位于画面的中间,画面四周是高高宽宽的屋顶,从视觉上看,颂莲像是被关在了一个囚笼里面,无处挣扎也无法逃脱,而和声却一直在重复的哼唱,且愈唱愈缓愈悲,在这个深宅大院上空回荡,暗示着周而复始的一切,结局却永远是悲。

结语

不可否认,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电影声音处理上,张艺谋与赵季平的合作让电影除了可以表现出电影的故事性,更能表达出电影深层次的情感内涵,使得这部电影更加的深入人心,让观众有更多的共鸣。但我认为,影片中的对声音和音乐的运用多数已超过了其原本的渲染气氛增强画面的作用,而是试图用音乐来代替影片人物的嘴,来完成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文字和语言是对事物解释诱导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音乐虽能表达某些情绪,可却不是最直接明了的,有些甚至还是需要语言文字来加以解释。因此我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音乐被导演加上了某些叙事功用,可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来说,并不会如学习电影的人一般关注在电影镜头、声音等的运用上,他们所要的就是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电影故事,对于其中音乐所传达的东西并不见得完全理解和接受,导演意图也就会被减弱了。(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参考文献

[1] 《影视导演基础》 王心语著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9

[2] 《艺术概论》 王宏建主编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3] 《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炤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上一篇: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特征 下一篇:生态关照视野中的《清水里的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