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消失的樱桃园

时间:2022-02-13 06:44:01

那一片消失的樱桃园

作者简介:黄文璐,重庆大学,10级文学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摘 要:《樱桃园》是契诃夫晚年的一部力作。这部作品表现了贵族阶级的没落、阶级斗争的火花以及人类的困惑和无奈。在欣赏这部名作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契诃夫的审美价值观。

关键词:《樱桃园》,契诃夫,审美价值

契诃夫认为“题材必须新颖,情节倒可以没有”,他的戏剧题材多半是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能从貌似平淡的那种日常生活中发现重大的主题,而不是靠曲折离寄的情节去吸引读者。他不是按照故事来组织情节,而是将事件融进生活当中,把这些事件放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去,使它成为松散的、周而复始的生活流动的一部分。

他善于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现象和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揭示重大的社会问题。《樱桃园》就是以拍卖地主庄园这个平常的生活琐事作为整个剧作的核心。而这种朴实无华就是通过作品中意象的美丽、音乐和风景描写的美丽以及人物语言的真实性和个性化描写的美丽中体现出来的。

一、意象的美丽:樱桃园——旧主人的童年、文化的象征

(一)关于童年

在文本的第一幕里,主人公柳鲍芙从巴黎回到家中路过了少儿室,她竟然激动的哭了起来“噢,我的童年,我纯洁的童年!小时候我睡在这间少儿室,一早睡来,透过窗子看花园的景致,每个早晨醒来,都有幸福伴随着我。那时的花园也是这个样儿,一点也没有改变。(高兴地笑起来)全是白色的花!噢,我的花园!经过了凄迷的秋雨,经过了严寒的冬霜,你又感到青春焕发,充满幸福,天使没有离开你……啊,如果我能从我的胸中,从我的肩头卸下重重的石头,如果我能把我的过去忘掉!”

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都是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女主人公柳鲍芙关于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与樱桃园有关,因此,当听说自己的庄园要被拍卖,樱桃树将被砍掉,她的反应是强烈的“如果说在我们这个省里还有什么有价值的,甚至是了不起的东西存在,那就是我们这座樱桃园了”加耶夫作为柳鲍芙的哥哥,对于童年的描述是:“童年,我纯洁的童年”。于是,他与妹妹一齐维护着这童年的记忆“《百科全书》上都提到过我们这座樱桃园”。

(二)文化的象征

也许不少的读者会为那座有着满树似雪的樱花,月光流泻的林间小路,幽香阵阵随风飘送的优美宜人、充满诗情画意的樱桃园的最终被砍而怅然叹息、伤感难禁。但是细细一想,樱桃园也是文化的象征。契诃夫想表达的是:旧的贵族阶级必将走向衰亡和失落。而结束旧时代开始新生活无疑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祖传的庄园的确充满美好回忆但是却是美丽而没有实用价值的。表面上诗意的、美好实际上枯朽的生活属于旧时代,最终注定被毁灭。

契诃夫在这部《樱桃园》中,不是将“樱桃园”这一美丽的东西毁灭给读者看而是留下了希望的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生长。的确,樱桃园的被毁掉令人惋惜不止。但是,那座樱桃园虽然美丽,也毕竟是一两百年以前遗留下来的旧物,它的美已经是过去时的衰亡之美。同样,女主人公柳鲍芙别离故园的确伤感,而她的别离也是走向新生活的开端。

文化,也是在这样的持续更新与淘汰中更加成熟和敦厚的。

二、音乐、风景的描写之美

(一)音乐的描写之美

契诃夫是善于运用音效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情的高手。

在文本的第二幕中他曾描写到“大家都沉思的坐着,只能听到费尔斯在那喃喃自语,突然间传来一个遥远地、像是来自天外面的声音,像是琴弦绷断的声音,这忧伤的声音慢慢的消失了”。此段描写与第四幕中樱桃园的最终消失相呼应,细致入微的刻画让人身临其境,仿佛与主人公一道,为樱桃园的命运担忧起来。女主人公惊叹“这声音有些吓人”,这表现了在音响效果的渲染下她恐惧的心理状态,也表现出没落的贵族阶级垂死前的挣扎。

(二)风景的描写之美

对于文章的中心——樱桃园的描写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是一座美丽的花园,五月的樱桃园开满了白色的花朵,长带子似的园径在月色下闪着银光,白色和浅紫色的房间撒满阳光,清新的空气,白头翁的歌声。”这样的句子极富美感,带给读者美的遐思。

加耶夫说:“柳苞芙,你没有忘记吧?这条长长的小路一直延伸下去,像一根拉长了的皮带,在夜晚的月色下闪着银光。”类似的语言愈读愈让人感受到樱桃园之美,与主人公产生的共鸣也就愈加强烈。

三、人物语言的真实性和个性化之美

(一)人物语言的真实性之美

加耶夫四十多岁还要仆人照料,他无所事事,爱空谈,成天想的是打各种各样的台球。当大家正在谈论樱桃园的命运时,他却突然喊出一句“打红球进中兜了”这突出了他精神世界的空虚和麻木。当樱桃园被卖掉之后,加耶夫则表示:“樱桃园没有卖出去以前,我们心里都很烦恼、很痛苦,可等到后来,等到问题干脆一决定,再也无可挽救了,大家却都镇定下来了,又都觉得高兴起来了。”这番话再次提现出他的“甩手掌柜”的形象。

实际上,以柳鲍芙为代表的贵族们都是如此。他们嘴上喊着没有樱桃园就活不下去了,也不止一次地为樱桃园流泪,可是,在行为上却对罗巴辛的再三劝告始终充耳不闻,不但自己没有任何挽救行动,而且当罗巴辛提出的挽救方案时,他们表示“这多俗气! ”对于庄园被拍卖,他们只有情绪上的不舍,没有行为上的拯救。他们改不掉贵族遗风,只知道浪费金钱和尽情玩耍,一个是大大方方地对流浪汉说:“算了,就拿这个金的去吧。”甚至“把钱口袋连底都翻给他们”。这些都极其符合以柳鲍芙为代表的没落贵族形象。

(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之美

文本中人物众多,而却形态各异,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费尔斯的身份是一个老仆,但是,他不只是一个老仆。因为他具有了超越一个具体人物形象的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过时、蔽旧、将被淘汰的旧俄罗斯。

一个旧时代老病的费尔斯被遗忘在樱桃园里,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费尔斯自己却浑不知觉。他仍然记挂着加耶夫只穿了一件薄外套,仍不忘骂上一句“不成器的东西”。

管家叶彼霍多夫生性悲观,“我是个不走运的人,每天都会遇到点什么麻烦事,我已经习惯了。他们在这里就有人给我起了个外号,叫‘二十二个不幸’……”。后文中他的所做所为也的确说明了他悲观的性格。这个“二十二个不幸”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樱桃园的失去并不是某一个恶人用阴谋诡计、巧取豪夺的方法造成的,而是一种无法阻挡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一种贵族注定要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樱桃园是旧主人的童年的象征也是文化的象征。契诃夫对于音乐、风景的描写以及对人物语言的真实性和个性化的描写都是其审美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参考文献

[1] 《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刘俐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0

[2]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滑明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

[3] 《50部必读的外国文学经典》,张玉斌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1

[4] 《外国文学作品选》,聂珍钊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二胡演奏技巧研究 下一篇:用现代构图的形式美法则剖析沂南汉画像石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