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大学第一课教育模式探析

时间:2022-09-18 02:50:10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大学第一课教育模式探析

【摘 要】大学第一课是大一新生迈入大学的第一课,也是积累人生经验的第一课,对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明确人生理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入学初期。因此对于高校来讲,切实有效做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第一课教育有效结合,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帮助学生奠定人生信念,促进人生成长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课教育;路径

自党的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通过教育让社会群体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以此为契机,高校由于处于社会主义教育高深层面,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文明传播的主要阵地,自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而大一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开端,这个初始环节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以及大学生的毕生发展。通过对大一新生开展大学第一课教育,教育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环境,明确人生理想、合理规划生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1 大学第一课教育的现状

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学者和高校的重视,每年新生入学后都会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纵观各个高校的做法,基本都是学校层面开会统一部署工作,编写和散发一些资料,然后由各个教学单位进行集中或分散教育活动,最后再由学校进行统一的评比和总结。这样的形式一方面使得学生直接、全面地了解了史校情、专业特色,增强了责任感和归属感,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互相了解的桥梁与平台;另一方面为学生初步适应大学生活,增强自理能力,顺利完成人生过渡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大学第一课开展过程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这样的教育并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反感,因此教育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很多令人堪忧的问题。

2 大学第一课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大学第一课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1.1 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第一课教育内容集中在国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认识教育等等,内容虽然丰富,但是不能透彻地将每一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第一课有机结合。如没有专门的针对大一新生中贫困生的教育,一些心理健康值得关注的学生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仅仅凭一场讲座并不能有效帮助他们提升心理素质。教育内容中也缺乏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比如人际交往的策略等。

2.1.2 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第一课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集中听讲座听报告为主,每一场讲座为一个专题,或者是召开家长会、参观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学习校纪校规等。这样的形式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喜欢的形式来开展,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生的成长要求进行开展,因而会导致学生不感兴趣,给新生带来的实质性帮助和影响也不尽如人意,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大会的形式也使得演讲者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不利于进一步了解与沟通。

2.1.3 教育时间缺乏长久性

绝大多数高校将大学第一课教育放在开学之后的第一个月,这种疾风暴雨式的教育会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新生的教育要循序渐进,特别是适应性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学生一个学期之后还会有不适应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不仅教育其如何适应环境,更要交给他们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调整自己的认知,提升其与人共情的能力。因此,这种人格的逐步完善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这在短期之内是难以实现和完成的,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

2.2 大学第一课教育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2.1 多元化社会思潮淡化主流价值认同

目前,受到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部分人的价值选择陷入迷茫和困惑,理想与生活失去必然的联系。一部分大学生将自我价值放在首位,在考虑问题时从自我的角度出发,难以兼顾到他人或者集体的利益与诉求。再加之90后大学生是是在互联网中成长的一代,诱使他们觉得自己无法对任何现实事情产生兴趣。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大一的时候流于形式地开展大学第一课教育,缺乏细致的规划与深入的研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主要依赖于辅导员来开展大学第一课,没有充分有效将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业课老师的作用挖掘出来。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专业课老师具有权威的地位和丰富的经验,他们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参与者,理应成为大学第一课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

2.2.2 不健全工作制度缺乏多方参与协同

制度的力量在于可以引导和制约行为,按照制度事先设定好的标准要求行为。而目前高校大学第一课难以取得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健全的工作制度。一方面仅仅凭着学生工作的经验来开展大学第一课,也无章可循,甚至各个部门之间还出现冲突。另外一方面缺乏有效监督,导致有一些部门为了应付检查和评比,只做表面工作,并没有将大学第一课教育做实、做精。同时大学第一课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虽是学校,但是家庭与社会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配合好了能使新生入学教育事半功倍。家庭要协助学校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学习指导等工作,社会要积极提供有效资源为大学生服务。目前大学第一课并没有将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有效整合,建立一个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这也是影响大学第一课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第一教育的路径探究

3.1 构建新生入学教育体制,健全三方参与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体制机制是做好大学第一课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只有将学校与学院的不同职责明确,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同时将大学第一课纳入学校培养方案当中,才能保证大学第一课的实际效果。同时学校、家庭、社会要三方合力做好大学第一课工作,社区要提供有利资源方便学生实践,政府要协调好相关部门。就盐城地方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开放新四军纪念馆宣传铁军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爱国也是一致的。

3.2 完善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把握四个实施阶段

大学第一课教育不应该是学生开学以后才进行的,理应在学生开学之前就进入准备阶段,新生入学后进行实施,后期还要经历一个巩固提高的阶段以及最后的总结评比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要做好学生的适应教育,如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心理适应、角色适应等,成长发展教育,如军事国防教育、校史校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安全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专业思想教育,如专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专业教育也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就业服务,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到自豪感,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敬业也是一致的。

3.3 创新新生入学教育形式,组织多种拓展活动

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就需要多种形式相结合,将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分散教育可以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家长意识到在这个问题上责无旁贷;将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教师引导与朋辈影响相结合,发挥优秀老生的作用,用身边的案例感染大一新生。活动也不能局限于开会、报告的形式,要多元化组织活动,开展素质拓展、团体辅导、朋辈聊天等形式,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加强互动、增进了解,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友善也是一致的。

在多样性文化的时代背景中,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和引领多样性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一新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第一课的完美契合与融入,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高校应该抓住大学第一课的契机,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内外兼修。

【参考文献】

[1]王翔.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2]孙兴洋.论“大学第一课”教育模式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9(4).

[3]张椿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路劲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

上一篇:基于CNKI和SIPO的我国淡紫拟青霉研究与应用分... 下一篇: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医药产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