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

时间:2022-09-18 01:21:37

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

自2003年开始,我镇村级完小陆续并入中心小学,全镇寄宿学生人数由原来的40多人增加到了现在的300余人,占到学校学生总数的60%左右。随着寄宿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对学校寄宿制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确保寄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有保障、家长放心、社会满意,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加之寄宿学生呈现低龄化,低龄寄宿生的安全也成了学校管理中的新难题。面对诸多难题,我校不断对寄宿制管理进行实践与探究。

一、“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理论现实依据

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温总理2009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35中学听课后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一切”;爱因斯坦说:“人类真正进步的取得,依赖于发明创造的并不多,更多的是依赖于人的良知”。

教育的本质和关键是人性教育。人性,最主要的应该是善良、仁义、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关爱教育,从大的说就是要教育学生爱国、爱人民,小的则是关爱父母、兄弟、老师、同学。延展开来,则有关爱弱势群体、自然万物等等。教育学生要充满爱心,教师首先要有爱心,在教育过程中要能体现这种爱心。

寄宿生这些特殊群体学生人数仍处于上升趋势,他们大都缺少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关爱,心理发展不健康,养成许多恶习、陋习等,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向他们伸出关爱之手,关注他们的成长。

近年来,学校师生的爱心及责任感有所缺失,培养富有爱心、富有责任感的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爱是做人准则,更是教育方法。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开发校本课程,实施个性教育都是爱的体现。教师如果能用自己的言行表达着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并懂得关爱。关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的一种教育能力,可以说关爱是教育的根本。

二、特色主题的定位与确立

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与内涵发展现状,结合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和国家对当今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确立学校特色创建主题。

特色主题: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

办学理念:用爱心育人,育有爱心之人

校训:博爱、尽责、诚信、厚德

校风:勤奋、严谨、仁爱、创新

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创造

学风:自主、合作、探究、感恩

三、“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几点做法

1. 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我们主要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效果。

(1)扩充爱心专栏,实时更新社会人士对家乡捐资和献爱心的报道等内容。利用各班海报等形式来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我们美丽的校园,离不开别人的关爱和奉献。

(2)在校园的墙面、楼梯或多处可以利用的地方,悬挂、张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感恩名言诗句。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

(3)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和每周三大队委红领巾广播台中开展以爱为主题的演讲或美文朗诵活动。并利用红领巾广播台播放《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世界充满爱》等旋律优美、感人肺腑的感恩歌曲被反复传唱。这些自然和谐的举措,呼唤着孩子们对父母、老师、祖国、家乡的感恩。

(4)在校园网上开辟“爱的教育”专栏,持续报道该主题教育和活动。

2. 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通过挖掘学科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例如,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课文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轻叩诗歌的大门”组织学生去搜集描写家乡的诗歌,然后组织开展诗歌朗诵会或演讲会激发热爱之情。音乐课可以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的歌曲,在音乐中进行爱的熏陶等等。美术课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画家乡、画心中的爱来引导学生体会爱并学会表达爱。思品课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并结合讲故事等活动来提升学生对爱的感悟。

3.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各类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等感恩活动。并且通过“雏鹰争章”这个载体,开展“学雷锋”、“爱心义卖”、“手拉手”等面向社会的全校性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回报社会。

4. 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主题家长会、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5. 利用影视媒体的感恩熏陶。利用优秀电影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培植学生的感恩心,提高学生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6. 创编感恩校本教材。结合本地区的区域文化特征以及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心选择,目的明确地自主开发,编辑一本趣味盎然,可读可感,引思引行的校本教材,在校园内传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指导,懂得知恩感恩,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7. 坚持三个关爱。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分类建立留守儿童、特殊学生、贫困生信息库。主要包括学生的住址、父母的联系地址、电话、委托监护人等有关情况。

(1)关爱留守儿童。首先,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中队辅导员具体抓的三级联动责任制。各中队辅导员每天辅导一次作业,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并及时做好记录,使“留守儿童”处于始终有人关爱的环境之中。再次,学校为留守儿童选配教师与他们结对,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在生活上给他们给予帮助,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同时选配优秀的学生和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互帮互助,成为知心朋友,邀请留守儿童做客,为留守儿童过生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2)关爱特殊生。特殊生的形成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教师对特殊生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这些逆反心理强的“特殊生”大多害怕或抵触与教师交流沟通,因此,要求教师对待“特殊生”要有更足够的耐心,与他们谈天,交朋友,成为关爱“特殊生”的基础环节与关键点。其次“特殊生”因为种种原因,常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老师的冷落,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地对待“特殊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多给他们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增强“特殊生”的班级责任感与归属感。第三,教师要有深厚的爱生之情,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感去激励、感化、引导“特殊生”,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呕心沥血,给其以慈母般的爱。第四,要求教师在“严”字方面下功夫,爱中寓严,把握好严格的度,注意好连贯一致,注意要求的层次性,阶段要求的合理性,当学生改掉了缺点之后,及时提出新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做到循序渐进,使“特殊生”逐渐克服自身的缺点,逐渐摆正航向,积极进取。

(3)关爱贫困生。我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还有一大部分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在校生活过得很清贫,为让这些学子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在校过得快乐,生活无忧,由工会牵头,确定帮扶对象,多渠道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

四、“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特色学校成效

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干劲足,学生爱校如家,学校各项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1. 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道德情感不断优化。“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的文化实践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爱的行为,培养了学生爱的品质,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实践体验的机会,使学生们知道了爱不应停留于口头,而应是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精神境界,更应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另一方面,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家庭、社会都受到爱的感染,从而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形成社会各方合力,使之成为引导少年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形成道德认知的有效载体。在校内、班级中师行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1)学生的心理素质迅速提高。如果学生有什么不愉快或想法,可以主动与班主任老师诉说,有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家庭、与同学老师相处等矛盾到班主任等处得到解疑,随着爱心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心理比以前成熟多了。

(2)学生的爱心主体意识明显加强。只要教师、学生、社会有难,全体师生立即自觉行动,纷纷捐款捐物,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在教室、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敬老院,你每时每刻可以看到“爱心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我校四(2)班的陈同学自小患残疾,双腿行走不便,多少年来,她所在班级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为她服务,扶他上厕所、扶她上下楼梯、为她端茶送水……同学们争着为她付出爱。

在实践中,学生走进敬老院,走入社区,向社会展示了我校学生文明向上的良好风貌,得到了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县媒体多次对我校相关“爱心育人”德育实践活动与成效进行报道。

2. 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于学校组建一开始就倡导“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使广大教师深深体会到学校对教师的关爱之情,更激发了教师的爱校之情,热爱教育事业之心。

(1)教师的思想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我校教师争做理想远大、品德高尚、廉洁从教、勇挑重担的榜样;争岗敬业、任劳任怨、知难而进、乐观向上的榜样;争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榜样。他们能自觉抵制唯心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2)教师的形象进一步得到提升。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使馆小人更具人文情怀和精神动力,涌现出一批批“学习型、研究型、奉献型”优秀教师。他们中有20多人次受省市县表彰,多名教师在市、县教学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3)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锤炼。我校教师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们以爱的光芒真正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前进的道路。他们信任学生,以爱服人;他们理解学生,以爱待人;他们尊重学生,以爱治人;他们关心学生,以爱感人。他们以爱生如子的真情,胸中装着学生,心中想着学生,以灵活的教育方式服务于学生,真正架起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

3. 特色学校创建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统一办学思想,用爱心凝聚人心。学校领导利用各种机会在各个层次上做好宣传工作,要从全局出发,求大同,存小异。通过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广大教师认识到:大家为了同一事业相聚在一起,应该珍惜这个缘分。由于思想认识上得到逐步统一,教职工把学校的事情作为份内事,不再分你我。

(2)明确办学目标,用爱心激励人心。校领导抓紧“爱心教育”的契机,提出了更高的办学目标,广大教师充分地认识到,虽然目标定位较高,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达到。

(3)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用爱心融合人心。学校领导认识到,认识上的统一并不代表情感上的融洽,为此,学校通过各种爱心教育的活动,如迎春联谊,教工趣味运动会,“三八节”集体给女教师献花,工会小组竞赛,教师联合外出交流经验等。各种爱心活动的开展,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机会,融合了广大教师的心。

(4)馆前中心学校让爱在学校发展中得到延伸,学校先后被表彰龙岩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龙岩市先进教工之家。

上一篇:以体育艺术为突破 构建活动性德育课程体系 下一篇:教育科研常抓不懈 学校发展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