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的艺术与现实之争

时间:2022-09-18 01:02:20

托马斯·曼的艺术与现实之争

摘要:作为20世纪市民文学的领军人物,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将德国小说推向了世界。在他的小说作品中,人物栩栩如生,既可以了解到德国文化、德国传统,更能深刻体会到小说的魅力与色彩。文章以托马斯・曼的几部作品为例,剖析其在各个时期,对于艺术和现实的二元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艺术与现实 艺术家小说 艺术与现实的对抗 审美艺术

一、前言

托马斯・曼的作品数量巨大,对他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更是数不胜数,从上个世纪开始,更是掀起了研究托马斯・曼的新的热潮。涉及到的研究主要包括艺术家困境、艺术家小说研究、艺术家之死的研究和艺术理想、生存方式矛盾之间的研究。他所描绘的艺术家的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困境,很难挡住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却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虽然艺术家们追求心目中的理想、心中的美,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往往是悲惨的。《布登波洛克一家》是托马斯・曼最著名的成名作。“是最后的,实际上也是第一部德国资产阶级伟大史诗。”①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写实作品,里面融入了托马斯・曼本人的经历以及周围人的人生经历。笔法恢弘,描写细腻,类似于史诗级的规模。将德国文学带到这种高度,对于英国、法国和俄国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中期的三部小说《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勒格尔》《死于威尼斯》,都是涉及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问题,即艺术家本人和社会和艺术的问题。这其中,明显表现出艺术家和现实生活的对立。作为社会里的群众,艺术家极度渴望爱和美,他们对爱和美极其欣赏,却又找不到能与他们为伍的人。另一方面,他们抛弃了现实社会,过度的追求理想中的艺术会使得他们陷入两难的境地,个人的追求和现实产生了冲突,理智与情感的碰撞让他们失去了控制,在自己无力克制时,在意识到自己思想的与众不同并为之疯狂的同时,他们怀疑自己并且憎恨自己。托马斯・曼万年的作品《魔山》和《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等作品中,借助精神分析、悲观主义思想、虚无主义思想以及意识流等理论及手段,为德国文学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托马斯・曼的艺术家小说,旨在写实。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到二世纪初整个时代和阶级的状况。市民小说登上舞台,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将整个上世纪的几代人的生活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二、布登波洛克帝国的毁灭

《布登波洛克一家》的出现,标志着德国民族传统和艺术经验得到了传承。托马斯・曼的偶像瓦格纳,他的理念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尤其是他的音乐主导动机技术②。在心里描写和环境描写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布登波洛克,德文Buddenbrook,是“淹没”“沦陷”“下沉”“断裂”“低地”的意思。在托马斯・曼的哥哥亨利希的帮助下,他决定以这个名字来命名这部作品,以及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布登波洛克名字的出现,其实也就预示着这个家族的命运,本来根基就不稳定,在受到打击与冲突之后,更是摇曳不已,不管怎样努力挣扎,始终不能找到合适方式重振家族。只能看着自己和整个布登波洛克家族慢慢下坠,慢慢毁灭。整部作品在语言上极具艺术感,作家本人对于整部小说的琢磨之深、匠心独运,通过阅读我们都能领略一二。

整个小说贯穿着“市民性”精神,布登波洛克家族的没落和叔本华以及尼采的理论不谋而合。包括悲观主义精神和虚无主义理论。布登波洛克家族第一代人老约翰临终前总是不停地说着这句话:“奇怪啊!奇怪啊!”③第二代继承人小约翰和妻子之间的对话:“生意平静无波……目前这个时代也许不利于商人……”。④第三代人托马斯・曼则总是无精打采:“唉,没有什么令人高兴的。”⑤相对于前几代人,安东尼则更是无力面对家族的困境,极其迷惘以及愤怒:“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像一个颠三倒四的幻境……像一出使人啼笑皆非的滑稽剧?⑥”小说中的人物不仅颓废不堪,抑郁并且神经质,甚至于怀疑现实。这也是整个布登波洛克家族走向衰亡的原因。

老约翰昂扬自信,世故也很聪明,小约翰则相对胆小,亦步亦趋,在自信心上是绝对无法与老约翰相提并论的。托马斯就稍微显得懦弱,遇到问题就会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性格里带着脆弱的部分,显然遗传到了儿子汉诺的身上。汉诺从小体弱多病,精神脆弱,有着极强的艺术天赋,却无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他很胆小、怯懦,生活能力很低。托马斯的弟弟克里斯蒂安,善于模仿,却无心家族事业,与哥哥托马斯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再如安东妮,天真的过活,和莫尔顿纯洁的爱恋也由于阶级观念最终夭折。

对于艺术的追求虽说可以满足艺术家们的精神需求,可终究还是走向毁灭。托马斯・曼的作品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现实与艺术的对抗斗争方面让我们有了很深的理解。

注释:

①Erika Mann和Klans Mann 在《Portrait of our father》中提到的,用以解释并强调《布登波洛克一家》的文学价值

②“主Ф机技术”指的是歌剧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境界、事物或者概念等的动机或者主题;每当这一人物(或者境界)出现时,其主导动机也反复出现。在《布登波洛克一家》中,譬如在第二章里描绘了克里斯蒂安具有模仿才能。在以后的章节里,这个模仿才能也伴随着他出现,成为他的一个典型特征。

③摘自《布登波洛克一家》

④摘自《布登波洛克一家》

⑤摘自《布登波洛克一家》

⑥摘自《布登波洛克一家》

参考文献:

[1]黄燎宇.托马斯・曼[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克劳斯・史略特.托马斯・曼[M].印之红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3]托马斯・曼.布登波洛克一家[M].傅惟慈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陈晨,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研三学生,德语文学方向。)

上一篇:医院宣传策划方案及工作实施 下一篇:论中西方思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