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状态为旨归 以结构为支撑

时间:2022-09-18 12:29:38

以状态为旨归 以结构为支撑

“人生的幸福也许并不是获得什么,而是一直不断地追寻什么,寻找‘教育的幸福’的行为本身就赋予教育以幸福。”丰富而曲折的教育人生,使潘文新校长对幸福有着自己的深刻体验与理解。他也由此得出,要实现师生的幸福,关键是要使师生保持一种积极追寻的状态;而校长和学校教育的使命,便是激发师生积极的生命状态,发掘每个师生的潜能。

激发状态不难,但保持状态就需要有结构的长效支撑。潘文新借用化学定律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区别,呈现出的是状态,隐藏着的是结构。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定律,也是教育原理和管理哲学。科学的结构,可以让状态呈现得更稳定,让教育行走得更持久。”近年来,宝应中学以改造与优化结构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管理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成功激活了教师主动发展的状态。

通过结构的改造与优化,激发并保持师生积极的生命状态,从而使师生实现人生的幸福,这是潘文新的教育之道与管理之道,也是宝应中学的幸福之道。

重建课堂,唤醒学生

2008年,当宝应中学开始酝酿课堂教学改革时,正值学校发展攀上一个重要高峰――高考本二上线率全省领先,学校声誉日隆。这个时候选择对课堂动“大手术”,显然不仅是为了分数和成绩。教育的一切问题都能在课堂中找到原因,也都必须经由课堂来解决。通过课堂改革,宝应中学力图改变应试教育对师生生命的摧残,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培养有自主探究意识、有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快乐健康的人。

宝应中学将这一课堂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称为“理想课堂”,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正是课堂结构的重建。

教室里课桌的数量没有变,只是由横竖一条线的井字形排列变为以小组为单位头碰头并在一起;班级学生的总数没有变,只是由一个个独立学习的个体被分为若干个平行的学习小组;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总长没变,只是由一个单一的完整时段被分为了若干环节;教学的内容没有变,只是由教材上平面呈现的知识点整合提炼为有待学生探究的问题,呈现在学生手上的导学案中……原有元素的优化整合与重组,这是宝应中学的课堂结构改造最直观的表现。

除了这些,宝应中学的“理想课堂”结构上的特点还体现在“三段六环”的结构模式上。“三段”即:课前,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自学与自主探究;课中,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展示讲解,质疑释难,互助探究;课后,学生自主巩固,实现知识迁移。“六环”即课堂的六个环节:一是目标解读,引导学生解读目标;二是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组内与组外交流,开展小组内外兼修式学习;三是分组展示(静态展示),引导学生上黑板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四是互动质疑(动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补充和评价等自我完善式学习;五是达标测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总结反馈,达成自我消化式的学习;六是循环预习,分发下一节课的导学案,进入循环学习阶段。在这一结构模式下,一节课中教师引导、答疑、阐释的时间被限定在了15分钟以内,其余的时间都被用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上。教师课堂上的“权力扩张”被削弱与限制,学生的“学习”被放大,自主学习的状态得到激活,学习的潜能被有效激发。

理想课堂强调结构制胜,重视课堂中各元素的科学架构,但不能简单地将理想课堂理解为一种课堂结构模式。在改革的初期,一些教师由于认识不到位或是惯性的原因,不敢或是不愿改变自己的课堂。为了实现“强行入轨”、规范教学行为,宝应中学在改革初期尤其强调结构、流程,对学生展示的参与面、学生小组讨论等各环节的时间控制、质疑与答疑的情况、教师的介入方式等都有严格而具体的要求。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宝应中学的改革者们逐渐意识到,对课堂结构“形”上的坚持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抓住理想课堂的“神”――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才是理想课堂的“理想”所在。抓住这个“神”,就能更好地理解理想课堂的实质:它不是一个有着僵化流程的“理想的”课堂模式,它是不断“追求着理想”“呈现着理想”的课堂。

因此,宝应中学鼓励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在理想课堂一般模式(“三段六环”)的基础上,探索建构有学段特点、学科特点甚至教师个性风格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模式。例如,语文学科建立了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炼总结――拓展迁移”为基本结构样式的语文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政治课堂尝试建构“课堂导入――目标解读――提出问题――自主预习――小组讨论――精致板书――学生讲解――教师点拨――知识小结――限时训练”的“五段十环”教学模式,将课堂分为5个时段10个教学环节。物理学科探索实践“问题教学法”理想课堂模式,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猜想假设――设计问题,验证假设――课后总结,问题反思――应用创新,解决问题”为教学流程。

这些课堂模式在结构上不尽相同,它们是不同结构的理想课堂。它们都相信学生的潜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理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命状态得到充分激活,由知识的容器变成了有自主意识的人;学习状态得到根本改变,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

宝中人曾这样描述好的课堂:“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获得幸福。”仔细琢磨,“愉快”“满意”“幸福”都无法用数字来衡量,它们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积极的状态。如今,宝应中学的学生正在理想课堂中无限接近这种状态。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所评价的:“理想课堂致力的是生命的唤醒,提升的是‘生命性质量’。因此,理想课堂不仅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而且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尤其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变革管理,解放教师

2012年“小高考”(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揭晓,宝应中学获得4A的人数位居全省前列。“小高考”是江苏高考改革的关键,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是测量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全员发展的重要标杆。接到报告,坐在校长室的潘文新兴奋不已。

很快,分管高二A部的副校长李志勇打来了电话。潘文新正准备祝贺,却听到李志勇语气凝重地说:“非常对不起,我辜负了全校期待,我所领导的学部没有考好!4A人数比B部少了几个人。”刚刚放下电话,B部分管副校长靖国飞的电话又打了进来。出乎潘文新意料的是,靖校长也是向他道歉的:B部没能取得预期成绩,拔尖学生中还有人没过4A,有负学校厚望。

事实上,AB两个部的4A成绩,单独拿出来都足以雄视省内很多县中。考试成绩固然让潘文新欣喜,但两位副校长的电话带给潘文新的是更多的骄傲和信心。从这两个电话他看到了学校教师团队永不满足、不断挑战自我的积极状态,而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保障。

多年的教育行走,让潘文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有无数的可能性,决定学校发展高度的关键因素是人。而对一个人来说,决定他事业高度的关键,是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状态就是事业的状态,人的精气神就是事业的长宽高。”

刚到宝应中学主持工作的时候,潘文新发现学校的很多干部教师满足于现有的成绩,缺乏上进的动力。他们常常强调本校生源、师资上的先天不足:“要是我们有XX学校的生源,我们的成绩肯定比它强得多”,“市里的学校条件好、待遇高,优秀的教师当然优先选择市里的学校,我们怎么跟人比”……潘文新则跟教师和干部强调:“一个一流资质、二流用心的教师,不及二流资质、一流用心的教师。”

为了打造“用心”的教师团队,激发并持续维持整个教师团队积极的精神状态,潘文新从改造管理结构入手。正如金刚石和石墨作为“同素异形体”,因碳原子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潘文新相信好的结构能使原本普通的教师团队焕发出钻石般坚硬的状态,成就钻石般璀璨的事业。“一级双部制”就是潘文新对学校组织结构的一种创造性变革。每个年级所有班级分为A、B两个平行的部,每个部都有一个分管的副校长。两个部在组织、管理上相对独立,业务上互作比照、互为激励、相互竞争,共同进步。

2011年暑假期间,宝应中学正式回归公办体制。教师从民办身份变成公办身份,不少人心态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认为自己拿到了“铁饭碗”,教好教坏一个样,出现了懈怠情绪。潘文新敏锐觉察到了教师队伍精神状态的细微变化,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管理机制上的变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备课组长的考核和聘任制度改革。潘文新认为,简单的级部改革,只是一种行政结构上的变革,学校作为一个学术机构,要想从根本上变革其管理,就必须提高备课组和备课组长在学校中的地位。因此从2012年起,宝应中学推进备课组长聘任及考核制度改革,每学期对备课组长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组内青年教师发展情况、理想课堂实施情况等多个方面;平时考核与学期考核相结合。考核成绩不理想的,由校领导进行帮扶谈话,帮助改进;每个年级两个级部所有备课组中考核成绩排在最后两位的备课组长将被组内考核优秀的教师取代。备课组长的经济待遇得到明显提高,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其经济地位超过中层干部甚至校级领导。这一改革激活了学校的教科研状态,提升了学校“内涵发展”的品质。同时,对备课组的考核着眼的是团队整体的提升和发展,充分发挥了骨干力量对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弥补了师资上的先天不足,这正是结构制胜的体现。

类似地,近两年宝应中学还进行了班主任考核与聘任制度改革、中层干部考核与聘任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所有这些变革,都是通过优化结构,唤醒教师员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意识,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回归公办后的几年间,宝应中学没有招聘一位新教师,却实现了学校考试成绩和内涵发展的不断跃升,这正是得益于对现有教师资源的最优化组合,得益于整个教师队伍高昂的精神状态。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把教师的关注点从对外部成绩、指标的痛苦求索,引导到自主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上,引导到对内在精神状态的自我经营上,这是一种解放。多年前,潘文新曾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自己幸福是别人幸福的前提,人只有解放了自己才能解放别人。”相信宝应中学在解放教师上的成功,将为教师和学生铺就一条通向幸福的大道。

上一篇:教育,因美好而启程 下一篇:驾着“慢车”去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