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核心区十年规划解读

时间:2022-09-18 12:10:59

中关村核心区十年规划解读

中关村核心区多年来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了以科研机构知识创新为基础,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政府环境建设和专业化中介发展为支撑的自主创新体系,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力推动了核心区的创新发展。但是,核心区现有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已不能有效满足产业、企业发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新一轮综合性、系统化、全方位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不断完善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

今年上半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经海淀区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印发实施。作为未来十年核心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主线,明确了核心区的战略定位、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将实现总收入4万亿元。

探索建立全国自主创新制度改革示范区

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全球范围内创新竞争日趋激烈,自主创新能力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探索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自主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中关村核心区多年来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了以科研机构知识创新为基础,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政府环境建设和专业化中介发展为支撑的自主创新体系,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力推动了核心区的创新发展。但是,随着全球创新竞争的加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核心区现有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已不能有效满足产业、企业发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新一轮综合性、系统化、全方位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不断完善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

《规划纲要》基于国内外创新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核心区要建立“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示范区”,完善包括科技、政府管理、教育、财税等在内一系列适宜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为全国范围内深化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经验积累和先行示范。目前,中关村“1+6”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其中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已于年初正式运行,为先行先试政策有效执行提供了着陆载体,6项先行先试政策包括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税收政策、股权激励、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改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也陆续开始实施。核心区关于“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示范区”的定位,不仅充分体现了核心区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先行者的使命,也有利于核心区率先落实支持中关村自主创新先行先试政策,在释放海淀创新资源潜能、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探索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问题道路上再进一步,推动首都经济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发展引领区

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振兴、抢占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等相关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部署。党中央、国务院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指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领域。中关村具有全国最密集的科技、智力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核心区多年来始终坚持走高端化发展路线,不断推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发展,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数字音视频、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领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规划纲要》立足核心区独特资源’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提出要瞄准全球竞争及国家战略需求的产业和环节,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通信产业等三大竞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航空航天等四大潜在优势产业,加快计算机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提升金融、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产业配套服务水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体系。

核心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原则,集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优势创新资源,实现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突破,力争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坚主力军和技术突破引领者,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将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作为重点部署,围绕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实施关键技术示范工程,推动一批高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引领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和创新竞争,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新医药及生物技术、环保产业等产业领域,加快重点功能区开发建设与要素集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对我国其他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构建“南优北拓、双轮驱动”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关村核心区已由八十年代初的“电子一条街”扩大到现在由多个基地、科技园组成的格局。但随着发展的快速推进,园区产业发展受空间约束日益明显,一方面南部建成区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对空间发展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建成区可用土地增量资源已十分稀缺,还有大量教育科研、住宅休闲、商务办公、贸易娱乐等用地需求挤占了产业发展空间,亟待进行优化整合和空间腾退;另一方面由专业园和乡镇产业用地两部分组成的北部新建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容积率较低,空间资源集约利用度不高。

基于核心区产业发展的空间约束问题,《规划纲要》提出“南优北拓、双轮驱动”的空间拓展思路,即优化以中关村科学城为核心的南部建成区空间资源,积极拓展与整合北部地区产业空间资源,承接南部建成区创新资源辐射与创新成果转化,形成南有“中关村科学城”,北有“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双轮驱动”格局。

核心区“南优北拓、双轮驱动”的空间拓展思路立足于园区空间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对南部建成区和北部山后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空间发展战略部署,其中南部以中关村科学城为重点,注重优化提升空间资源利用率,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科技资源效能释放,培育高端产业领域新技术、新业态,使其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北部新区着力“辟空间、扩增量”,加快建设基础和配套设施,将中关村品牌资源向北部拓展,落地一批重大高端创新成果,打造支撑核心区未来发展的新空间载体。

打造高端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占领科技制高点、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今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5个中央单位与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把中关村示范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体现中国特色的人才特区。

核心区积极响应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号召,在《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高端集聚、以用为本”的人才优先部署,以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为契机,加强对海内外高端领军人才的集聚,推进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使人才真正成为核心区创新发展的长远保障。

未来,核心区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领域,加快高端创新人才尤其是行业领军人才的集聚与培养,不断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逐步健全人才发展服务体系,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交流、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高端创新人才的创造力,为核心区率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科院)

上一篇:政府投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应关注的法律问... 下一篇:亚马逊:出版业掠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