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

时间:2022-09-18 11:46:30

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

摘要: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研究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理论。该理论是目前在国外众多领域内得到广泛关注的心理学动机理论之一,但在国内尚未得到研究者们应有的重视。本研究对该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发现中文文献以论述类研究为主,英文文献均为实证类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体育锻炼、组织管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检验自我决定理论在其他领域中国人人群的应用。以及探讨影响中国人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目标内容形成、以及动机内化的个体及社会因素。

关键词:中国人;基本心理需求;动机;社会因素;目标内容

分类号:B849;C91

1、引言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Deci&Ryan,1985a;2000)是一个研究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并具有积极的自我整合、自我完善和不断学习的倾向。但这种倾向的发生并非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通过外部各种社会因素的支持和给养才能实现的。换句话说,该理论认为社会因素既可以促进、也可以阻滞个体积极行为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与以往动机理论相比,该理论突出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有机互动的重要性,并将这种有机互动的辩证关系作为自我决定理论对个体行为、经验和成长的预测基础。在这个有机辩证的关系中,自我决定理论又明确指出,基本心理需求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核心概念。具体而言,自我决定理论提出3种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性(autonomy)、能力感(competence)和关联感(relatedness)。当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将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当这些心理需求受到阻滞时,个体将朝向消极方向发展或产生功能。社会环境、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以及由它们引申出的有机辩证关系,即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考量。

在过去的40多年中,Deci和Ryan基于不断积累的实证研究结果,逐步发展形成了一个由5个分支理论构成的自我决定理论框架。这些分支理论分别是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CET;Deci,1975),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Integration Theory,OIT;Deci&Ryan,1985a),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s Theory,COT;Deci&Ryan,1985b),基本心理需求理论(Basic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BPNT;Ryan,Sheldon,Kasser,&Deci,1996)和目标内容理论(GoalContent Theory,GOT)。这5个分支理论分别致力于解决不同但相关的问题:社会环境对内部动机的影响;个体行为、动机的内化及整合:因果定向的个体差异;基本心理需求对促进个体成长,完善和幸福感的功用和重要性;以及不同目标内容对个体幸福感和行为表现的影响。自我决定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扩充、发展的过程。在系统的实证研究的支持下,研究者们不断地将新的内容整合入该理论框架之中,使其得到不断得到完善和扩展。目前,世界范围内成百上千的,来自不同领域和文化的研究者们继续致力于对自我决定理论进行检验和拓展。并且,众多的实践者已经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指导他们的工作。虽然自我决定理论已经在各个文化和领域内引起了相当的重视,但其在中国人人群中的应用情况尚未得到充分的归纳及总结。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情况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未来在中国人人群中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该理论在国内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2、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

结合本文的目的,研究者从两个方面来反映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情况。第一,已有文献的类型和所属领域。目的是向读者呈现中国研究者以及其他对中国人人群感兴趣的研究者对这一理论关注和接受的程度。第二,已有文献的研究主题。目的是对以中国人人群为受试者的相关研究发现予以总结。具体而言,研究者对已发表的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理论背景的中文期刊文献(中国大陆地区期刊)和与中国人人群有关的英文期刊文献进行了检索和总结,以了解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中的应用情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研究所有中文相关文献的检索主要是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的,并未专门对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等华语区的中文数据进行检索。另外,英文相关文献检索结果中,部分以新加坡人为受试者的相关英文文献并未被包含在此研究中。因为此类研究的实施主要以英文为媒介语言,且其中一部分受试者并非中国人(如,马来裔,印度裔等),其研究推论或难以应用于中国人人群,故在本研究中未给予考虑。

2.1 研究类型及所属领域

自我决定理论被认为是研究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理论。因此,研究者假设,即使是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只要是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理论背景或指导思想,以人类的动机和人格为研究内容的期刊文章,均可能在题目中直接提到“自我决定理论”、“动机”或“人格”等词条。但是,即使在题目中未提到“自我决定理论”,亦应该在摘要中提及以达到解释说明的目的。据此,研究者在中文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已发表的自我决定理论中文期刊文献进行检索。检索过程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者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第二部分,研究者重新在高级检索选项中,分别以“动机”和“自我决定理论”以及“人格”和“自我决定理论”为检索词,进行主题和摘要检索,以对第一部分进行补充(检索年限为1980~2012年,检索时间为2012年8月22日9点至10点30分)。研究者通过对两部分检索结果进行过滤和整合,最后得到178篇中文相关文献’。研究者对所有文献按照研究类型和所属领域进行了分类。从表1可以看出,论述类文章明显多于实证类研究。这些文献主要来自教育、体育锻炼、组织管理、心理健康、医疗护理、网络使用等领域。其中,论述类研究主要以“自我决定理论在某某领域之应用”和“……——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为题目。第一篇与自我决定理论有关的中文文献发表于2001年第3期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孙延林,Wang,&Biddle,2001)。2001年至2008年发表文章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2年文章发表数显著增加,且实证类研究之总和为39篇,远远超过2001年至2008年间的9篇。第一作者主要为华人。实证类研究中,中国人受试者主要是中国内地中国人,具体受试者群体包括员工、大学生、中学生、精英运动员、中学老师等。

英文文献的检索在3个主要的英文数据库(EBSCO,ProQuest,Web of Science)中进行。研究者以“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和“Chinese”为检索词,“abstract”为检索项进行检索(检索年限为1980-2012年,检索时间为2012年8月21日9点至10点30分),共检索、过滤得到45篇相关文献。研究者对所有文献按照研究类型和所属领域进行了分类,发现所有研究均为实证类研究。这些研究分别来自心理健康(14篇),教育(14篇),体育锻炼(9篇),休闲(7篇)和组织管理(1篇)等领域。检索到的第一篇外文文献发表于2002年的《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Choy&Moneta,2002)。2008年之后发表的文献数量显著多于2002至2007年间发表的数量,其中以2008年和2009年发表数目最多,均为9篇。有华人作者参与的研究共30篇,第一作者为华人的研究共19篇。受试者人群主要包括中国内地中国人、香港中国人、海外华人、中国海外留学生。具体受试者群体又包括单身妈妈,大、中、小学生,精英运动员,中学老师等。

对已有中、英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中文文献中论述类研究显著多于实证类研究,而英文文献均为实证类研究。这说明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仍处于介绍和推广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中文文献中实证类研究的研究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为横向问卷调查研究。而外文文献涉及的研究类型相对广泛,例如实验研究,纵向研究,以及跨文化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和研究设计的采用,为检验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中应用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和保证。另外,中文文献主要来自于教育、体育锻炼、组织管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而英文文献则主要来自于心理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和休闲等领域。中、英文文献分布情况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这说明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这几大领域。

2.2 研究主题

通过对中文文献的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发现,互动方式(以教师,父母,领导者的自主性支持为主)、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学生,员工,运动员,教师)和动机的内化(体育锻炼动机,学习动机,教师教学动机,工作动机,儿童内部动机)是已有中文文献研究的几个重要主题。但值得注意的是,直接涉及自我决定理论第五个分支理论——目标内容理论相关内容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目标内容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5个分支理论中最新近发展形成的一个理论,这可能是相关研究较少的主要原因。第一篇提及目标内容理论的中文文献发表于2011年(张剑,张微,宋亚辉,2011)。除该研究外,2010年初(收稿日期)至2011年底(发表日期)共发表40篇中文论述类文章,虽然只有部分文章对自我决定理论的理论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无一篇提及目标内容理论(例如,刘丽虹,张积家,2010;罗霞,陈维政,2010)。而一些发表于2012年的研究(例如,岑延远,2012;解缤,2012;赵丽,2012),仍然只介绍了4个分支理论,并未提及目标内容理论。这一现象提示国内研究者在引进和介绍国外新近理论时,需要保持与国外理论发展的同步性和一致性。英文文献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互动方式(父母,教师的自主支持或控制)、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动机的内化、和目标内容。英文文献在研究主题上相对中文文献较丰富,不仅有针对目标内容和控制类行为的研究,同时对测量工具的检验和发展也给予了更多的注意。研究者针对这4个主要研究主题,对已有研究发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2.2.1 互动方式

自我决定理论强调环境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进而提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动机、情感、行为以及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支持型互动方式(例如,提供选择,给予理解)相对于控制型互动方式(例如,专制,压力,命令)更有利于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假设已得到来自各个分支理论的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Bartholomew,Ntoumanis,Ryan,Bosch,&Thθgersen-Ntoumani,2011;Reeve,Jang,Carrell,Jeon,&Barch,2004)。研究者通过对检索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发现,在教育领域,自主支持是中学教师所采用的一种执教方式(赖丹凤,伍新春,吴思为,胡博,2012)。已有研究发现教师自主支持对学生自主型动机具有积极、显著的预测作用(Zhou,Ma,&Deci,2009),但在中国人人群中,有关教师自主支持对学生学习兴趣、努力程度和学业表现等结果变量的影响的探讨仍然较少。来自体育锻炼和组织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主支持类激励方式对个体心理基本需求满足(孙开宏,季浏,王春芳,2010;张剑,张微,冯俭,2010;朱晓娜,黄燕,李宗浩,2011:Chan&HaggeL 2012a;Taylor&Lonsdale,2010),自主型动机的形成(孙开宏,季浏,2010;Chan&Hagger,2012a),,创造性绩效(张剑,张微等,2010),以及主观活力和努力程度的促进(Taylor&Lonsdale,2010)等均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

另外,已有跨文化研究发现,中国父母与北美父母的自主支持行为对子女内部目标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且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Lekes,Gingras,Philippe,Koestner,&Fang,2010)。另一项跨文化(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研究发现,同伴自主支持程度越高,个体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discrepancy)越小(Lynch,La Guardia,&Ryan,2009)。虽然这一关系的强度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一关系的方向在3个国家中具有一致性。这表明自我决定理论有关自主支持的假设在不同文化群体内同样适用。自主支持型互动方式一直是自我决定理论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另外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控制型互动方式对个体的影响,近年来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如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教练员控制型执教方式等。虽然并未见到专门针对中国人人群进行的相关研究,但有跨文化研究(Wang,Pomerantz,&Chen,2007)发现,父母的心理控制行为对中、美两国青少年的沮丧情绪具有正向的、跨时间的预测作用,并且这一关系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2.2.2 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与否是个体能否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当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将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当基本心理需求受到阻滞时,个体将朝向消极方向发展或产生功能。因此,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基本心理需求在社会环境与个体的互动中起到中介作用,并且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基本心理需求的跨文化普遍性曾存在一些争议。具体体现在一些跨文化心理学者质疑自主性需求对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人群的重要性。例如,Markus,Kitayama和Heiman(1996)认为,个体的主要心理需求应该来源于个体所在的文化,但东亚文化(例如,中国,日本)强调的是社会的和谐性和关联性,并不重视自主性或独立性等典型的西方概念。一些专门致力于检验基本心理需求跨文化普遍性的研究者指出,这种质疑的出现主要源于这些跨文化心理学者对自主性的理解和定义与自我决定理论研究者们的定义和理解的不同(Chirkov,2009;Vansteenkiste,Niemiec,&Soenens,2010),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给予辅证(chirkov,2009;Chirkov,Ryan,Kim,&Kaplan,2003;Chirkov,Ryan,&Wiliness,2005)。研究者对检索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直接检验基本心理需求在中国人人群中适用性的文章较少。对基本心理需求三因素结构在中国人人群的可重复性的最直接检验来自于运动领域。Ng,Lonsdale和Hodge(2011)在发展及检验《运动领域基本需求满足量表》(The basic needs satisfaction in sport scale.BNSSS)的过程中发现,基本心理需求的三因素结构在中国香港运动员人群中得到了支持。另外,有研究者认为“自主支持”只会对那些拥有自主性或者生活在看重自主性的文化中的个体起作用(Markus&Kitayama,1991)。按照此逻辑,已有有关“自主支持”对中国人具有积极作用的研究结果均为自主性需求对于中国人或者东方人同样重要提供了间接证据。

研究者进一步总结发现,一些有关基本心理需求的研究主要是在不同领域内对基本心理需求在中国人人群中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例如,来自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在教练员自主支持与运动员训练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朱晓娜等,2011),也在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自主支持与学生或运动员动机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孙开宏等,2010;魏瑶,洪冬美,2007)。来自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不仅在领导自主支持与员工创造性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张剑,张微等,2010),在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中也起到中介作用(张剑,张建兵,李跃,Deci,2010)。一项跨文化研究(中国香港和英国)发现,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在教师自主支持与学生的主观活力感之间的关系中也起到中介作用(Taylor&Lonsdale,2010)。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均为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提供了支持。也有研究对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对其他相关结果变量(例如,动机、幸福感、主观活力、工作投入、工作倦怠)的预测作用及影响进行了检验。例如,有研究发现医务人员关联感的满足程度是预测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而自主性和能力感的满足程度是预测工作投入的重要因素(刘惠军,纪海英,王英,2012)。也有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幸福感、主观活力感、以及抑郁症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Vansteenkiste,Lens,Soenens,&Luyckx,2006)。另外,针对运动员的研究发现,运动员的心理需求满足对运动员受伤后接受伤病治疗的动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chan&Hagger,2012a)。这些研究发现为基本心理需求对中国人人群的重要性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另外,也有研究对自主性需求和关联感需求的关系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例如,一项有关香港儿童(华人)的研究发现,如果为儿童做决定(参加某项活动)的成年人与儿童具有亲密的社会情感关联感(socio-emotional relatedness)的话,即使不给儿童自己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这些儿童同样可以形成自主型动机(Bao&Lam,2008)。再如,有研究发现当个体的关联感需求满足程度低时,自主性需求满足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其主观活力感的形成和对其抑郁感的预防(Vansteenkiste et al.,2006)。这些研究发现表明,在中国人人群中对关联感需求的角色和作用非常值得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2.2.3 动机的内化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行为通常由3种动机类型所驱动,即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这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因自我决定程度的不同而分布在一个自我决定连续体上。外部动机又被进一步区分为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并且这4种调节类型的自我决定程度依次由低到高。另外,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又被称为控制型动机,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与内部动机一起,被称为自主型动机。除了不同的动机类型,内化(internalization)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用来描述由控制型外部动机转化为自主型外部动机的过程。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在中国人人群中也普遍存在(chung&Liu,2012;Lonsdale,Sabiston,Taylor,&Ntoumanis,2011)。除了之前已经介绍的自主支持和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有利于自主型动机的形成,自我决定理论还假设自主型动机有利于个体积极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发展(例如,积极性适应、学习改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行为坚持,努力投入等)(Deci&Ryan,2000)。来自教育及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发现,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对大学生的英文学习成绩(曾细花,罗嘉文,2012)和体育锻炼行为(强度,时间,频率)(薛锋,2010),以及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向(孙开宏,季浏,2010)等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Chan,Hagger和Spray(2011)结合跨情境理论对运动员受伤后接受治疗的动机进行研究发现.运动员从事运动的自主型动机和控制型动机分别与其受伤后接受治疗的自主型动机和控制型动机相关显著。换句话说,运动员从事运动的自主型动机越高,在其受伤后越可能出于自主的接受伤病治疗。Chan和Hagger(2012al的另一项研究发现,运动伤病治疗的自我决定动机是预测运动员预防伤病行为和安全运动信念的重要指标。另外,Chan和Hagger(2012b)又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发现,自主型动机与运动员的态度、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控制均有显著相关,且后三者对运动员参加伤病治疗和预防的意向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已有研究还发现,气功训练者的内部动机程度越高,其所报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越高,压力越小(Jouper&Hassmen,2008)。来自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发现,不仅员工的内部动机对创造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郭桂梅,段兴民,2008;张剑,张微等,2010),认同调节对创造性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另外,内部动机对组织中心型关系模式与员工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和_T作中心型关系模式与员工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郭桂梅,段兴民,2008)。这些研究发现为自我决定理论框架下的动机类型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中国人人群的具体表现提供了证据。

2.2.4 目标内容

目标内容是自我决定理论的第五个分支理论主要探讨的内容。已有中文论述类研究对该理论的介绍相对较少,因此研究者对该理论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Kasser和Ryan(1993,1996)在检验目标内容对基本心理需求的影响时发现,生活目标内容可以分为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根据因素分析结果)。之后,gyan等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目标内容的属性以及与相关心理、行为变量间关系的进一步思考,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的第五个分支理论——目标内容理论。该理论在对不同的目标内容(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对不同目标内容对个体动机和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解释。目标内容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目标内容对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也必然对个体的幸福感具有不同的影响。经济成就、外表和名气声望等目标内容(外部),相比于亲密关系和个人成长等目标内容(内部),与个体的不幸福感程度相关更高。例如,已有研究(Kasser&Ryan,1996)发现,外部目标得分高的个体相对于内部目标得分高的个体而言,表现出更低的自我实现和主观活力,以及更高的抑郁、焦虑和自恋状态。其它研究发现,越是追求外部目标内容的个体,其在学习活动方面的表现越差(Vansteenkiste,Simons,Lens,Sheldon,&Deci,2004)。目标内容理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外部目标内容无法直接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基本心理需求,进而导致个体产生消极的心理及行为结果。另外,有研究发现,如果父母持接受、理解、肯定以及自主支持等教育方式,子女们更容易形成内部(人生)目标;而如果父母持拒绝和控制的教育方式,子女更倾向于形成外部(人生)目标。而从基本心理需求的角度来解释的话,即是当父母以冷酷和控制的方式为主要教育方式,他们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便无法得到满足,因此经历不安全感,产生心理需求补偿,如追求财富、名望以及外表等。而这些目标内容又会影响他们的后续行为,可能进一步阻碍心理需求的满足,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有研究者(Grouzet et al.,2005)对来自15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试者(包括94位北京的大学生和94位香港的大学生)的目标内容进行了检验,发现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两个维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在内、外部目标的具体内容上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为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两维度结构在中国人人群的适用性提供了支持,但同时也提示研究者需要对中国人内、外部目标的具体内容进行更多的本土化研究与挖掘。文萍、李红和朱伟军(2005)对大学生价值目标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些内部目标(如,和平与安宁、自我实现与发展、奉献)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较低的正相关,一些外部目标(名望和权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较低的负相关,而一些外部目标(刺激和享乐)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正相关。但大学生的专业类型对这些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虽然该研究中考察的价值目标包括6个方面,但均从属于自我决定理论假设的内部目标内容和外部目标内容这两大维度。一项跨文化(中国和北美)研究发现,父母的自主支持与青少年的内部人生目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后者与个体的幸福感同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且该研究结果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另外,内部人生目标在父母自主支持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Lekes et al.,2010)。该研究表明,促进青少年内部人生目标的形成有利于其幸福感的形成,因此应鼓励父母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自主支持。另一项跨文化(中国和北美)研究发现,越多的认可外部目标(相对于内部目标),青少年越容易产生人际压力,进而增加抑郁症状的感受。并且这一研究发现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Auerbach et al.,2010)。从以上总结可以看出,以中国人人群为受试者,以目标内容为研究主题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但有论述类研究借用目标内容理论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解释。例如,陈松和吴庆麟(2010)从内外目标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效应进行了探讨。另外,李原和李朝霞(2012)以及陈勇杰和姚梅林(2012)分别结合内、外部目标内容以及基本心理需求等概念对物质主意价值观的内在心理机制和物质主义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说明目标内容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适用性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仍需要更多严谨的实证类研究给予支持。

3、小结与展望

通过对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研究者发现已有研究主题已经涉及了自我决定理论全部5个分支理论,但具体到每个分支理论,似乎又显得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许多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值得未来研究进一步的探讨和挖掘。例如,检验控制型和自主支持型互动方式对个体基本心理需求的影响,进而对内部动机以及其他心理变量的影响,是认知评价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已有研究,更多的是对自主支持互动方式的研究,未来研究应该对控制型互动方式给予更多的注意。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法家,道家)对尊卑、孝顺和服从等观念的强调,容易导致在学校(师生)、家庭(亲子)、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甚至是职场(上下级)等人际互动过程中出现控制型互动模式。王瑛华、张剑和张海利(2012)研究发现,压力源可以再分为信息性或控制性,信息性压力源所产生的压力感受显著地低于控制性的压力源所产生的压力感受。这一研究发现为管理者对工作环境的营造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参考信息,建议管理者应关注员工对压力源的个人评价,同时注意不同年龄的员工所感受到的压力特点,在无法改变压力源的前提下,为员工创造信息性的环境可以显著缓解员工的压力感受。因此,对中国人人群控制型激励方式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在认知评价理论体系内对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探讨,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虽然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求和内部动机这3个认知评价理论的核心概念在中国人人群中均有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认知评价理论自身的理论假设并未得到相应的检验。因此,未来研究者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这一理论假设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也可以对影响行为转变或泛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促进和阻碍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Vansteenkiste et al.,2010)。这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跨情境泛化,一个是跨活动泛化。前者是指,在一个情境中的某种行为会否泛化至另一个情境之中;后者是指,在同一情境中,某种行为的特点会否泛化至其他行为上。根据认知评价理论,对于这两种泛化而言,初始任务投入阶段的动机氛围类型决定了某种行为是否可以发生跨情境或跨活动的泛化。因此,对于这一假设在中国人人群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检验该理论的跨文化适用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该理论在中国人群的进一步本土化应用。

已有文献对中国人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进行了研究,而对基本心理需求阻滞的关注很少。有国外研究者(Bartholomew et al.,2011)通过对教练员的执教方式(控制型和自主支持型)与运动员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和阻碍,以及行为及情感变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控制型执教行为显著预测3种基本心理需求的阻碍,进而对消极情感(如,焦虑,消极情绪)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Liu(2012)根据这一研究发现和假设,对香港中学体育教师的执教方式(控制型和自主支持型)对中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基本心理需求以及相应的动机及情感变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这一假设同样在香港中学生受试者中得到支持。因此,这一研究方向值得未来研究者,特别是致力于在中国人人群检验和应用基本心理需求理论的研究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与基本心理需求阻碍紧密相连的另一研究方向是心理需求的补偿问题。例如,国外研究(soenens et al.,2008)发现,饮食失调患者相对于匹配的控制组更倾向于认为他们的父辈对他们有很强的心理控制。因此,这些研究者认为此类自主性需求被剥夺的个体更容易形成自我批评,自我否认,或者是理想主义倾向,从而导致他们饮食紊乱症状的出现。另一项更直接的研究(Thogersen-Ntoumani,Ntoumanis,&Nikitaras,2010)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满足程度越低,其对控制体重的策略越关注,进而对其自身的身体满意度越低。所以,对心理需求补偿的研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有趣的研究方向。未来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检查基本心理需求是否可以解释各种环境因素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即基本心理需求在环境与个体结果变量间的中介作用(Vansteenkiste et al.,2010)。换句话说,就是检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机制。例如,已有研究(van den Broeck,Vansteenkiste,De Witte,&Lens,2008)表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是解释工作资源及要求对员工身体健康影响的一个关键机制。也有研究者(Markland,Ryan,Tobin,&Rollnick,2005;Vansteenkiste&Sheldon,2006)认为,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或许可以解释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对一些临床结果(例如,退出,行为变化以及回复原态)的积极效应。因此,对这一研究方向的探讨对未来各个领域的干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贡献。

另外,通过对检索文献进行总结和回顾发现,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中的应用在很大比例上均与动机有关,且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自主型动机(例如,内部动机)对结果变量的预测,而对控制型动机和无动机的关注不够。有研究者(Assor,Vansteenkiste,&Kaplan,2009)指出,内摄调节或许可以进一步分为趋近和规避两种子类型。他们认为规避消极情感(如羞耻、内疚和焦虑等)或趋近积极情感(如,自尊和自豪感等)等内部压力体验,可能会是个体对行为调节的不同方式。因此,未来研究者可以在对其他控制型动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检验自我决定连续体是否需要进一步细化(Vanstcenkiste et al.,2010)。未来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检验不参加某种活动是否必然是无动机的反映,或者说未参与的原因是否可以被内化。因为有时候个体选择不参加某种活动或许只是因为他(她)基于某个特殊的原因,例如因为某个邀请或要求的特殊性,而给予这个邀请或要求以优先考虑,所以才没有去参加另一个活动。苏煜(2008)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对中国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行为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且,在后续的研究中又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动机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探讨(苏煜,郑厚成,2011)。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人人群的无动机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形成系统化的研究内容,深入了解中国人人群无动机行为的补充机制,更有利于对自我决定理论的扩充和发展。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不同类型的动机(控制型和自主型)或行为调节(外部,内摄,认同,整合,内部)对中国人人群具体行为或情感变量的影响也是十分必要的。国外已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动机对个体的行为或情感变量具有不同的影响,并且,在男女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Wilson,Rodgers,Fraser,&Murray,2004;Duncan,Hall,Rodgers,&Wilson,2010)。Chung和Liu(in press)对香港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类型与其锻炼行为及情感变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内部调节和认同调节对男女大学生的剧烈型锻炼行为的预测具有不同的作用,但对积极情感具有相似的预测作用。另外,内摄调节对于男性大学生的消极情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发现并不一致。因此,在中国人人群中,对不同动机类型对相关结果变量的影响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的研究。并且,对这些动机类型在不同领域内的功用进行比较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标内容理论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是最新近形成的一个分支理论,也是被中国研究者相对介绍不足的一个分支理论。已有研究发现,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两个大的维度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但内、外部目标的具体内容存在跨文化的差异。因此。根据中国人人群的特点对目标具体内容的本土化挖掘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挖掘和发展过程必须在具体目标内容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有清晰关系的前提下进行(Vansteenkiste et al.,2010)。另一个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是在微观层面上,对目标内容与结果(例如,心理健康或行为实施或坚持性等)之间的关系起中介效应的因素(例如,注意和认知)进行探讨。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的假设,基本心理需求主要在宏观层面上对目标内容与结果的关系起中介作用。因此,有研究者(vansteenkiste et al.,20 LO)建议,对微观中介因素的探讨有利于对宏观中介效应的补充。例如,一位希望取得好的名次(外部目标)的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过度关注自己与他人的考试分数,或者过度关注竞争,而放弃与其他同学互相请教、学习、交流的机会,这就很容易令其无法真正的融入到学习本身。这种过度沉浸在以外部目标为驱动的氛围中,非常不利于个体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因此,对微观层面的探讨,可以补充基本心理需求的解释力度。最后,检验动机类型(自主型和控制型)与目标内容(内部和外部)的关系,以及动机类型对目标内容与其他结果变量关系的影响,对目标内容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这一研究议题同时涉及到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内容,即个体目标追求的内容(what)和原因(why)。自我决定理论假设,目标内容和动机类型分别对结果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Deci&Ryan,2000),并且这一假设已经得到部分实证研究的支持(Sebire,Standage,&Vansteenkiste,2009;Sheldon,Ryan,Deci,&Kasser,2004)。但新近在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发现,当同时检验目标内容和自主型动机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时,目标内容的独立预测效应消失(Ingledew&Markland,2008;Sebire et al.,2009;Sebire,Standage,&Vansteenkiste,2011)。这些与理论假设不一致的研究发现提示研究者们非常有必要对这一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最后,自我决定理论的庞大框架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化。但研究者认为,对自我决定理论框架内的重要心理学概念和变量的准确测量,即翻译检验已有成熟的测量工具,或发展适合中国人特定人群的本土化测量工具,对于该理论在中国人人群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心理概念的测量一直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科学标准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和意义的测量工具的发展,同样是未来研究者们应该给予注意的一个研究方向。

上一篇:通过注意训练调节情绪:方法及证据 下一篇:成人对婴儿哭声的反应及其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