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度入侵,“鸡血石”还是“碧玉”

时间:2022-09-18 09:55:02

2010年3月13日,“桂林鸡血红碧玉”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宝玉石协会,中国观赏石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专业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对“桂林鸡血红碧玉”的开发价值与前景进行了研讨。以研讨会为标志,又新石种再次大举进入收藏领域,与此同时,相关疑问也随之而来。

风起云涌新石种

近些年来,新石种风起云涌的表现,已经成为收藏市场中的一道风景。这些石种对于传统收藏领域的“入侵”,一方面丰富了收藏品种,内容,另一方面也在改变着整个收藏市场的趋向和格局。

例如,中国巴林石正式命名是在1978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际开发利用,仅仅20多年的短暂开发历史,却奠定了我国以青田、昌化寿山,巴林并称的四大印石体系格局。再比如,昌化田黄的发现也是在上世纪末,一经问世即在收藏界引发波澜。昌化田黄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印石品种,同时也引发了收藏界对田黄的新思考。

至于主流的玉器收藏,从俄罗斯玉的进入,青海玉的大规模开发,甚至加拿大玉、韩国玉相继进入市场,整个玉器市场呈现出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区隔与规模效应是单一的新疆和田玉体系所无法相比的。

近些年翡翠市场的种种变化,如果细究起来,也与翡翠新种类的发现密切相关。新时代的翡翠收藏正是在这种变化当中逐渐确立起了新的收藏审美标准。这一标准与当年的清宫廷审美已经有了很大差别。

在观赏石领域也是如此。随着赏石风潮的兴起,各地纷纷出现了各种新的赏石品种,突破了我国古代所形成的灵璧石,英石,太湖石,昆石四大名石的格局。三江石,大化石等由于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可后,市场价格暴涨。

新石种爆发最近的一个例子,应该就发生在云南省保山市的龙陵县。大约从2004年开始,当地所产被称为“黄龙玉”的石种引发了一场收藏热潮,并迅速波及大江南地区的这些石头所包含的颜色,看起来与鸡血石有着怎样的相似。实际上,因浓艳红色而将“鸡血”引入命名,在国内还有其他一些石种。而按照唐正安先生的描述,“桂林鸡血红碧玉”应该比“龙胜红碧玉”更为优秀,在质地颜色方面都更胜一筹。

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在用“桂林鸡血红碧玉”制成的工艺品种当中,最受欢迎的是印章和茶具。其中印章,从外观来看,不仅与鸡血石印章极为类似,而且,如果按照鸡血石的一些评价标准,像颜色浓艳血量充足,地子通透来衡量,那么,优质的“桂林鸡血红碧玉”无疑具备上品鸡血石的特征,这也是“桂林鸡血红碧玉”在市场上得到认可的原因所在。

然而,“桂林鸡血红碧玉”与鸡血石仅仅是外观类似而已,两者毕竟具有本质的不同。鸡血石地子的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中的地开石、高岭石等,莫氏硬度2―3度,血色化学成分为硫化汞,而“桂林鸡血红碧玉”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属于硅质岩,结晶为隐晶质,因此较为通透细腻,类似玛瑙,玉髓,莫氏硬度7度,这一硬度较鸡血石要大很多,血色成分为氧化铁。

鸡血石受到追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人雅士的喜爱,由于硬度适合下刀,书画家拿起鸡血石后可以随心所欲地刻出自己想要的印章内容,不满意可随时磨平重刻,这一过程不需求助于专业刻章师,最大限度地体现主人的情趣追求。

“桂林鸡血红碧玉”的高硬度,使得普通书画家不能够依靠传统的雕刻刀对其随心所欲下刀,而要借助于专业的雕刻师来完成自己的设计,降低了艺术创作的参与度。但是,高硬度也带来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印章更容易保持长久的亮丽,不易被磨损,氧化。

在对“桂林鸡血红碧玉”评估的时候,各方专家也特意提到了这一点。作为鸡血石的鸡血成分,存在再次氧化问题,颜色也会随之变灰,实践中,鸡血石的保养确实是一个老问题。而“桂林鸡血红碧玉”的致色成分为三价铁,化学成分稳定,颜色不会发生变化。

除颜色而外,“桂林鸡血红碧玉”评价还面临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材质的质地。无论是唐正安先生,还是各方专家,始终用玉的质地来形容“桂林鸡血红碧玉”。按照有关地质专家的说法,“桂林鸡血红碧玉”就是岩石发生“碧玉化”的结果――这是一个看起来十分专业,但同时也让人十分费解的解释。

按照“桂林鸡血红碧玉”的成分,硅质岩(也就是石英类的材质)用碧玉,或者用玉来形容,显然是不够贴切的。

所谓“桂林鸡血红碧玉”似玉的观感,无非是莹润与半透明,但这种感觉与其说似玉,不如说更近似玛瑙,玉髓,这是材质本身特点所决定的,那么,“桂林鸡血红碧玉”的碧玉化又是什么概念?通过碧玉化,“桂林鸡血红碧玉”已经是玉了吗?“桂林鸡血红碧玉”的所谓碧玉又是什么呢?

碧玉之谜

面对专业的地质学问题,记者决定向王春云问个明白。而在广州的王春云听到记者的问题之后不禁哈哈一笑――你算问对人了,关于碧玉的问题,恐怕全中国都没有人可以说得明白。

王春云解释说,碧玉这个词从《山海经》中就出现了,历经秦汉,在历史文献中都会看到碧玉两个字,而第一次明确碧玉指“绿色软玉”是在上个世纪初,也就是清末民初。按照杨伯达老先生的说法,在清前期,人们把来自云南腾冲等地的绿色的玉称为碧玉――这个时候的碧玉就是指翡翠。在清代之前,碧玉指什么,是一个我们不知道的问题。

谈及“桂林鸡血红碧玉”的碧玉命名以及碧玉化的问题,王春云认为,碧玉岩不是一个科学名词,既然“桂林鸡血红碧玉”属于硅质岩,那用碧玉命名显然是不准确的。这里边实际上不是一个简单命名的问题,而是一个学术规范的问题。在国内矿物学领域,尤其是在宝玉石收藏领域,由于目前缺乏学术规范,一些早就应该解决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例如和田玉的命名问题;一些非常简单、明确的问题被弄得洋相百出,像“黄龙玉”的问题。而无论是“黄龙玉”,还是“桂林鸡血红碧玉”,他们都是要往玉的上面靠,借以提高身价,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记者随即提出,“桂林鸡血红碧玉”有中宝协宝玉石检测中心的鉴定证书,证书上对于“桂林鸡血红碧玉”的石材鉴定结果明确写明“碧玉原石”,难道中宝协宝玉石检测中心有关鉴定部门会依据不准确的“碧玉”概念来进行命名吗?

王春云说,问题的有趣之处正在这里,碧玉岩确实是我们对于矿物的一个命名,但是我们国家的矿物学命名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日本引入的。日本矿物学是从欧洲引进的,而日本引进欧洲矿物学,对矿物名称进行翻译的时候,有些则是参考了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命名,因此,有些命名实际上是从中国引入的。举个例子,有一种矿物叫做黄玉,又叫托帕石,黄玉这个叫法就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来的,然后,我们又从日本引进来。现在我们管黄色软玉也叫黄玉,管托帕石也叫黄玉。碧玉的说法跟黄玉是一个问题,我们只管引用,而并没有探究这样命名是否合适。

早在1992年,王春云就写了一篇文章,阐述玉的命名应遵循怎样的学术规则。他认为,玉的命名在理论上应该是早已经解决了的――什么是玉,什么不是玉,这根本算不上多么复杂的问题,而实际上直到今天仍然说不清楚。所以,“黄龙玉”会被称为玉,“桂林鸡血红碧玉”也被称为玉,甚至鉴定证书上会写上“碧玉”。

“桂林鸡血红碧玉”的问题还让王春云想到了一个人,这就是中国宝玉石协会前副会长栾秉H先生。栾先生很早就注意到这一领域中存在的命名问题,因此曾经公开提出一个建议,那就是把以石英岩。黏土为主要成分的矿物岩石统称为碧石,从命名上将玉与石进行分离,然而,这一建议并没有人采纳。

王春云在1992年也提出了另外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二名法”。按照二名法的命名原则,一件矿物岩石类商品,要同时用两种名称来标识,一种是工艺名称。也就是在工艺行里叫什么,在这个名称里可以以大家约定俗成的说法来命名,比如可以叫“黄龙玉”,可以叫“桂林鸡血红碧玉”,但在出现工艺名称的同时,还要附有第二个名称标识,即材料名称,也就是成分――这一商品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既然是商品,就要明确告诉购买者,你买的是什么。

“桂林鸡血红碧玉”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新石种,无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当代生活潮流都有融合默契之处,它的价值如何,要由市场说了算。但是,另一方面,无论是怎样有个性的石种,都应该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告诉收藏界,我到底是谁?

上一篇:唐代金花狮子银瓶品鉴 下一篇: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藏画像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