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小说缓笔法的无穷魅力

时间:2022-09-18 08:49:36

鉴赏小说缓笔法的无穷魅力

【摘 要】小说中缓笔技法虽然主要是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缓冲作用,但它的影响所及却决定着整篇小说故事情节叙述的生动性和节奏感,决定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没有缓笔就没有精彩的故事。

【关键词】小说;鉴赏;缓笔;魅力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往往是以情节取胜,以情节取胜的小说也不完全是紧张激烈的,也会出现延缓松弛的情节,延缓松弛的叙事笔法也称缓笔法在周星驰导演的魔幻大片《西游降魔篇》中,让观众印象深刻的猪刚鬣的出场,猪刚鬣狰狞的妖怪面目显露之前,有两分多钟的颇具特色的,伴着京剧锣鼓声的武生表演就属于叙事中缓笔法的运用。在小说中的体现就是通过情节的缓冲来延缓情节的发展过程,推迟小说悬念误会的释解和高潮的出现,使悬念误会的释解和高潮的出现产生更为强大的吸引力,吊足读者的胃口,使情节缓急交叉,张弛有度,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节奏感。

缓笔法在小说中的运用极其普遍,可以说没有缓笔就没有精彩的故事。其有下面几种不同的运用方法:

一、写紧急之事,先渲染出紧急的气氛,然后插入缓笔加以延缓,加以衬托,通过缓笔反衬出情节的紧张氛围,使重点和急事更显突出,使情节叙述张弛有度。比如《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这一故事的讲述,宝玉知道凶多吉少,焦急万分,正想找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时,曹雪芹用他的大家手笔在此插入了一段精彩的缓笔插曲: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嬷嬷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

这个“笑”果惊人的缓笔插曲出现在宝玉挨打的前一刻,起到一个极其奇妙的反衬效果,在宝玉心急如焚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位“不省事”的老婆子。老婆子那种不急不忙的语气,让人哭笑不得的误听,冷漠无情的回答,更加有力地反衬出宝玉此时的急躁和无助,烘托出了宝玉即将遭受“家暴”的紧张氛围,使情节叙述急后突缓,张弛有度,取得了十分奇妙的艺术效果。

二、在小说悬念或误会等设置出来后,通过缓笔来推迟悬念误会等的释解,以此来吊足读者的胃口,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我们都知道在小说中作者对悬念的设置是相当重视的,而悬念有“悬”也要有“解”,但悬念的释解不宜过于迅速,如果前一句刚设置了一个悬念,第二句就交待了谜底,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魅力了。悬念设置出来后,要通过情节的"缓冲"来推迟悬念的释解,缓笔法的运用就必不可少了。

比如《三国演义》精彩用计――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讲述,作者罗贯中在叙事节奏的设置上就颇具匠心,本段情节最大的悬念就是诸葛亮签下军令状如何在三日内造十万支箭。在这个悬念设置出后,作者罗贯中并没有立即交代谜底,而是接下去写了一些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的诸多缓冲似的情节:孔明不要造箭的材料,却向鲁肃借用船只、军士、布幔、草束。前两天无动静,到了第三天,孔明一早就请鲁肃上船把酒言谈,同去取箭,促舟前往曹营。故事就在一重接一重的缓笔设置中变幻莫测,吊足了读者胃口,读者是不读到底绝不罢手,获得了一种极其美妙的阅读享受。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缓笔,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答案,还会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吗?故事还有什么意思?

三、缓笔运用于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为事件的发展造成或增强某种气氛,为高潮环节蓄势,使情节在舒缓或不断起伏回荡之中达到高潮并迸发出遒劲有力的张力。

小说《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如一则惊心动魄的寓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牛顶死老汉这一结局在前面充满诗情画意的缓和、平缓、祥和的氛围映衬下显得异常诡异恐怖,小说前半段缓笔法的运用功不可没。

相裕亭的一篇《威风》曾惊动小小说界。《威风》写的是一个做盐生意的甩手大老板几乎不问生意上的事,把生意上的事交给三姨太和管家陈三管理。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要到盐场去看一看,结果盐场的人“有眼不识泰山”,把东家冷落一边。管家陈三却被各地来的盐商们前围后拥,好不威风。受冷落的东家当着众人面让陈三把自己靴子里的硌物找出来。陈三找不到硌物无所适从时,东家将自己一根发丝弹入靴龋把陈三当场羞辱,尽显威风。整篇小说几乎用了一多半篇幅进行了似乎慢条斯理的缓笔铺叙,在小说的前半段人物关系似乎异常和谐,东家似乎也相当的和善,容易被“忽悠”,而前半段的笔叙事其实是为高潮环节蓄势,使情节在缓慢叙事中达到高潮。缓笔法使得东家盐场羞辱陈三这一高潮情节迸发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张力,东家的阴险奸诈,刻薄刁钻在前半段的缓笔映衬下显得更加触目惊心。正如同企鹅深潜入水是为了破水而出蓄积力量一样,正是有了缓笔,高潮才实在是“高”,才更加有力度。

可见缓笔法虽然主要是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缓冲作用,但它的影响所及却决定着整篇小说故事情节叙述的生动性和节奏感,决定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英然.《红楼梦》的回目叙事――《红楼梦学刊》,2014年第01期

上一篇:语文课的课外延伸举例 下一篇:让数学思想方法浸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