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09-18 08:00:37

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在化学课本中有大量的实验,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并进行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化学探究性实验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关键词】 探究性实验 教学有效性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批准号:XJK08CJJ04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04-01

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化学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化学学科许多基本概念以及化学基本性质的建立都是根据客观实验结果得出的。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

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的实验大多是描述验证性质,至于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学生应怎样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则很少涉及。往往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实验报告,做实验只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步骤而已。因此,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并不能获得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究竟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及要达到什么目的”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授课方式从传统的“满堂灌”,已经慢慢改变到现在的多种多样教学探究方式。因此,关于如何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达到新课改的目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有效教学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换句话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表现在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2.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过程,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首先是教师要观念转变,其次是教师要认真备好课,做好实验探究的教学设计;再次是教师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然后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最后是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利用实验探究引导并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3.如何进行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等。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原则,正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提出一个个问题、去假设、验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探究精神。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每一节实验课都有效也就成了最首要,也是最直接的问题。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典型实例引入法

典型实例引入法就是将已有的学生已知的实验解决方法迁移到新的未知实验中。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实验者具有一定的实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经验总结,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后通过知识迁移,在未知实验中加以应用,从而将相关知识内化到长期记忆中,比较适用于具有相似性的系列知识总结中。

例如:尾气吸收试剂及装置的选择。

在对高一化学(必修一)《二氧化硫的制备与性质》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已知的氯气性质及其尾气吸收装置的特点,分析清楚其吸收装置的设计特点、对试剂的要求等。然后,对于二氧化硫,引导学生分析其性质、条件等因素。最后,学生自主选择试剂和实验仪器,自主完成气体的制备和尾气吸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就有能力自主分析许多高中不属于学生实验的演示实验和趣味实验等,譬如:铜和浓硝酸制备二氧化氮。要知道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像教师,他们的思维不受已知知识的限制,是一种放松状态,某种程度上是无限的。

方法二:实验原理导向法

实验原理导向法是根据化学实验内容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等。这是一种整体性方法,从全局来把握,理清问题的已知情况和目标之间的联系,摆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些局部问题,是问题简洁化、明了化,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方法三:实验情境分析法

实验者并不是单纯凭抽象思维来决定实验中要用什么仪器、药品等,而是根据教师根据所需教学情境而提供的实物来选择。当然,这要求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是合适的,不超出所有学生知识和能力范围的。在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对于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具备分析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对实验仪器和药品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实验过程实际上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二是对于缺乏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来说,实验具有一定盲目性,实验者不能从认知结构中提取正确的知识点。而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预见性、计划性都不强。

总之,教师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要,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自主创新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成为唤醒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舞台,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肖常磊,钱扬义.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9

[4]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5

[5]钱晨岚,蔡亚萍.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方案设计的研究,2006.12 中学化学

[6]刘运才.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学化学参考,2006.

[7]刘敬华.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变化及对策[J].化学教学,2007,(7):47-49

上一篇: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策略 下一篇:影响中职学生就业稳定性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