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变“城民”,真金白银来配套

时间:2022-09-18 07:36:39

农民变“城民”,真金白银来配套

山东农村小伙子张平,在北京一家快递公司工作,2013年春节后,从老家领来了刚辍学的表弟,他承包了一家快递公司的几个小区接发货任务,虽然在这个大城市里,没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公积金,张平的快递工作依然做得不亦乐乎。凭着自己年轻、健康的身体,张平很少生病,对于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正式员工”待遇,张平也不很关心,但让张平欣慰的是,听说快递公司2014年春节后,有望给自己办理相关保险和公积金。

2012年,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关于本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打破参保人员身份和地域界限,将农民工纳入北京市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凡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和职工一样享有职工医保。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后,相关待遇标准将和城镇职工一样,实现建立个人账户、缴费办法、医保待遇、持卡就医统一。此前的医保政策之下,农民工参加医保一般只能享受“大病医保”,不能享受一般的门诊医保报销待遇。

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公安部透露消息,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户籍改革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一张户籍卡、一个户口本,关系着诸多的利益。在原有体制下,诸多权益与户籍挂钩,比如医保、社保、子女就学、升学。

2013年,北京五道口的学区房,涨价到每平米10万元,被网友调侃为宇宙中心。有了五道口的学区房,就可以把子女户口转移到这里,将来有机会在附近诸多中小学名校读书。而外地的家长则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在北京有个户口,有个房子,这样可以参加北京高考,更容易考入那些京城的重点大学。

在教育等权益未能普及均等的背景之下,户籍改革的部署,显然从逐步普及与户籍关系的权益开始,是一个相对稳健而合理的方法。如果教育质量渐渐均等了,还有什么必要一定买城中心价格昂贵的学区房呢?而教育公平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显然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方向。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除了制度上的谋划之外,显然也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农民市民化:真金白银投入在可承受范围内

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这是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的,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只有35.3%。有大量经常住在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还不是城镇户口,其中相当一部分未能享受到城镇人口的医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公共服务。

2013年,社科院的《城市蓝皮书》指出,农民工市民化的全国人均公共成本约13.1万元。而根据一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研究》课题组的调查,一个农民工如果成为市民需要增加政府的支出约为8万元左右(2009年不变价)。而且成本的支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来看义务教育和保障性住房是主要支出,远期来看养老保险补贴是主要支出。其中义务教育和保障性住房的支出占总成本的1/3左右,养老保险补贴约占总成本的40%~50%。按照改革的设计,农民进城是一个自愿的过程,进城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后,会带动住房、医疗、饮食、娱乐等产业的需求,也会像市民一样缴纳税收,因而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可承受的过程。

实际上,一些发达地区,有责任心的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投入真金白银,启动了基本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从2014年元旦开始,山东威海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后,设立每人每年80元和230元两个缴费档次,前者最高年度可报销限额为20万元,后者为30万元,报销比例相差5个百分点。所有居民都可突破城乡界限,自主选择缴费档次,享受相应的待遇。

城市民生:中国经济的大考

2013年12月,北京“井下人”的生活被媒体报道。报道关注了大都市里被忽略的一群低收入者的生活,他们生活在地下热力井里,在附近公园的公共厕所里洗漱。一位京郊的农民为了供子女读书,已经在井下生活了10年。在媒体报道之后,一所学校给这位农民提供了工作。

2014年,北京市决定扩大自住房建筑面积。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扩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但显然供不应求。而且除廉租房外,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自住房越来越高的价格,也让一些申请者无奈放弃。但即便每平米2.2万元的价格,自住商品房仍然需求火爆。位于豆各庄的“御景湾”项目接受摇号报名后首日,由于登录网站申请购房人数过多,报名网站陷入“瘫痪”。保障性住房供不应求是不争的事实。

看似市场火热、需求火爆背后的现实是,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后发优势起到的作用也并不会再如以往那般明显。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低潮期间,中国可以相对轻松地拿出4万亿元刺激方案。经济发展速度在随后几年里一直在世界领先。那时中国相对落后的铁路基建可以引发庞大的内需,带动机械、水泥、建筑等产业高速发展。“落后”在具备建设能力的条件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而在中国的高铁引发全世界的羡慕之后,中国的基建空间已经不再如之前那样大。

在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关键点,生产水泥、钢材、机械的企业需要订单和销量来为产品升级赢得时间,而城市化正是这样的一个不可错过的契机。大批量的农民工转为市民,拉动了城市的住房、基建需求,为农民在城市提供基本公共福利、提供低价的保障性住房,无疑会加速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从更长远的眼光看,刚进城的农民,只是城里的一个新生的弱小经济体,给他们提供相对廉价的住宅和服务,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更有前景的内需市场。而如果用一套商品房去消灭一个农民家庭的全部积蓄,在不发达地区就业难的情况下,农民进城之后,没有消费和发展的后劲,在租个小店面开个饭馆或者水果摊的后劲都没有的情况下,也只能卖了城里的房子再回乡下去。

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建的空城,这些房子显然不是无人可住,而是要么只注重卖房,不配建学校、幼儿园、医院,要么是房价太贵,新市民望而却步。

农民市民化进程,城镇化进程,能否成功,是中国经济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准。如果把中国经济比喻成一个水桶的话,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农民市民化这块短板。

上一篇:“老北漂”何处“可医” 下一篇:排戏时,我会直接“损”刘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