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三关,施九法”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22-09-18 05:59:50

“闯三关,施九法”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提高学生整体作文水平,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经常考虑和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教给学生好的写作方法,对于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是学生心灵与水平的一面镜子,是学生个性的展示、感情的独白、生活的再现。一篇成功的习作总离不开几个精彩的段落,段落属于句子与习作之间,它对于写好作文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写好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对整篇作文影响极大,它是小学生在习作中的三大难关。为能让学生顺利闯过这三关,教者需精心指导,努力实施以下九法。

一、闯首关――开头段的写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小学生习作更是如此。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都感到作文的开头很难写,然而,最难写的开头,却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均认为:有一个良好的开头,习作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头开得好,能引发读者阅读的欲望,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让读者把握习作的大致内容。写好开头有三种方法:

1.总结性开头

这种开头,就是概括习作的主要内容,或点题,揭示习作的中心思想。如,《伟大的友谊》的开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同际工人运动,共同办报、编杂志,共同起草文件。”连用四个“共同”来概述他们浓厚的革命友谊。

2.交代性开头

这种方式多用在记叙文的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有关信息。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中,在开头段明确地交代了时间是“一天”,地点在“高山前的白骨洞”,人物为“唐僧和他的徒弟以及白骨精”。

3.引子性开头

即提纲似地抓出事物的主体,酝酿某种情绪,把要写的内容自然地引出来,其目的是为后文提供方便。如,《猫》的开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二、过二关――结尾段的写法

常言道:“千千有个头、万万有个尾。”习作更不例外,它应顺其自然,不可生硬,应与文头、文身溶为一体。好的结尾,能启迪读者思维,引发读者共鸣,激发读者情怀,勉励读者奋进。其方法也有三种:

1.总结全文

习作时,要让学生明白:记叙类的习作在结尾处,一般都需要写一段概括性的文字来突出全文的中心思想。如,《我爱家乡的七星河》一文的结尾写道:“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家乡的七星河!”仅此一句朴实、精练的话,既点了题,又总结了全文。

2.交代结果

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描景状物,这种结尾方法都是较为典型的。如,小学语文课文《找骆驼》的结尾:“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这就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从而结束全文。

3.首尾呼应

所谓呼应就是互相联系或照应。细读《捉鱼》这篇习作的开头与结尾,小学生会不难发现:结尾中的“夕阳”“我和表哥、表姐”“满载而归”等处,分别与开头“太阳火辣辣”“我和表哥、表姐”“去小河里钓鱼”相呼应。

三、渡三关――过渡段的写法

习作中的过渡好似江河上的桥梁。其目的是让它把两个“身首异处、又血肉难分”的部分有机地衔接起来,使之有效地服务于中心。过渡有过渡句和过渡段之分,良好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在习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结构完整的作用。它能解除读者在阅读中感到的突然和不适,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作者在文章前后所写内容的区别,明白二者的相互关系。对此,教师可从三个方面精心指导:

1.内容相异时的过渡

课文《伟大的友谊》,上段写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相互关心,下段写他们在事业上亲密合作,中间用“……不仅在……更重要的是……”这个关联句式把二者衔接起来,前半句总结上段,后半句概括下段,使整篇文章一气呵成。

2.时间或空间转换时的过渡

在记事、描景之类的习作中,由于所选材料不是发生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若不用过渡,习作在前后衔接上难免给读者以生硬的感觉。如,《落叶》中有这样一个过渡句“我觉得秋天比夏天还要美丽呢。”它告知了读者前一段写夏天的景象,后一段将要写秋天,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贴切。

3.插叙和倒叙时的过渡

在叙述性习作中,有时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会采用插叙或倒叙等不同的叙述方法。为了达到结构完整和谐的要求,此时,过渡段(或句)的运用必不可少。最常见的如“原来……”“事情还得从……说起。”

教师在带领小作者闯“三关”,施“九法”的过程中,务必应根据当时习作的内容,结合熟悉的课文实例。先让其明确习作“过关”的作用,再逐一讲授各法的具体、灵活运用。做到稳过第一关,再闯第二关。得到一法后,再施第二法。只要看准关卡类型,选对突破方法,小学生习作大道,定能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邹时炎.中小学教师教学方略[M].开明出版社,2010.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相文,王松泉,韩雪屏.语文课程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幼小衔接中幼儿倾听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