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

时间:2022-09-18 05:24:13

关于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

【摘要】砂岩型铀矿是我国矿物质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矿种,对于我国工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核工业的勘查。因此,对于砂岩型铀矿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着重的了解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促进砂岩型铀矿的勘探和开采,文章中主要对形成砂岩型铀矿的基本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重点的讲解了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最后阐述了砂岩型铀矿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研究

0.引言【 abstract 】 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 is one of the more important minerals in our minerals,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China, especially for the nuclear industry survey. Therefore, for 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 i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focus on understanding of the sandstone-type uranium metallogenic model, promote th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the article mainly on 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bas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focu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ndstone-type uranium metallogenic model, finally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

【 key words 】 between phreatic aquifer oxidation zone; 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 Metallogenic mode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L21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我国的核电建设的速度不断的加快,相关的核电设备不断地完善和增加。铀作为核电发展的主要元素,核电的发展对这种资源的需求也就不断的增加,因此对于铀资源的寻找也就成了目前地质工作者的重点。砂岩型铀矿床由于具有集中性强和适宜地浸开采的特点,因而广受地质工作者的亲睐。但是,要进行砂岩型铀矿床的寻找和开采,就必须对砂岩型铀矿的相关成矿条件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并针对其成矿模式进行一个有效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较好的进行砂岩型铀矿床的研究工作,为核电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铀资源,从而促进我国核电工业的发展。

1.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地质条件

砂岩型铀矿主要形成于盆地之间,主要是受到相关的地质作用,并经过多年的转化,最终形成大面积的、集中的砂岩型铀矿。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相应的盆地地质背景有关

盆地及其盆地周围区域地质背景,主要指的是其所处的大地的构造单元,相应盆地的性质、类型、演化史和砂岩型铀矿成型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都与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关系,对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起着推动的作用。

(2)盆地形成富矿的必备条件

这个必备条件主要指的是砂岩型铀矿形成后的相关演变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外界的力量。比如,层间氧化带的规模、发育方向以及含铀量等,都是有利于砂岩型铀矿不断集中,成为富矿的重要条件[1]。

(3)相关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

这种影响性的因素主要包含盆地周围的环境和相关的气候条件,同时也包括大、小盆地不同相带的因素和相关的沉积环境。这些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对于砂岩型铀矿成型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2.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

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是进行砂岩型铀矿研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对于整个砂岩型铀矿的认识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的认识,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铀资源的沉淀

在铀进行相应的变化过程中,迁移主要是通过六价氧化物的形式进行的,而进行沉淀的过程主要是以四价氧化物的形式为主。在进行相应的勘探过程中,存在铀资源的潜水层的水质的主要是以弱酸性的水质为主,其相应的PH值一般都不大于6.5。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主要是将六价氧化物转化成四价氧化物的过程,从而形成铀资源的集中。

(2)成矿模式

砂岩型铀矿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界面将地下水中携带的活性铀进行还原沉淀并形成大量的集聚,从而形成砂岩型铀矿床。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关键因素就是氧化还原界面的作用,通过这个界面可以有效的形成矿床。在这种条件下,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存在于多种不同的部位[2]。

(3)其他的矿体定位模式

在进行成矿模式的研究中,潜水层间氧化带中的所有透镜状铀矿体并不能够都发育完全。不同的构造部位由于相关性的因素的不同,矿体的定位模式也呈现出不同。这种不同的定位模式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隔水层发育的特征以及相关水里坡度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一些矿体上翼没有发育而下翼发育了现象也常常会发生。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一些矿体的上下翼都没有发育的现象也是一样的存在的。这种情况的发生体现的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位于斜坡带的矿体发育的不正常,主要受到地层产状和水力坡度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地层产状不平,地下水径流区与排泄区相互作用形成的水力坡度,导致了下层隔水层的受水的冲击较多,因而矿体受氧化带的影响也主要倾向于下部隔水层。

其次,位于断陷带的矿体发育的不正常,主要是由于潜水氧化的深度无法满足厚度较大的砂体。潜水氧化的深度不能满足砂体厚度,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侵蚀,最终无法形成较大范围铀资源的集聚,从而出现一些特殊的铀矿体发育的现象。

(4)氧化带的发育模式

潜水层间的氧化带发育模式,表现在前锋部位的形状主要是舌状的。盆地在氧化带的发育模式上,主要表现为上、下翼氧化还原界面的形成。这种潜水层间氧化带的发育模式形成了与层间氧化带相同的舌状氧化还原界面,同时也形成了上、下翼氧化还原界面。

3.砂岩型铀矿的发展方向

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在今后的发展的空间非常的大,可以建立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变化,从而促进铀资源的增加,为我国的工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那么, 砂岩型铀矿的发展方向可以朝着一下方向进行发展。

(1)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砂岩型铀矿

在进行砂岩型铀矿的研究中,可以建立在本国的基础上,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层间氧化带砂岩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进行对砂岩型铀矿相关形成因素的变革。比如,引进中亚地区关于起关键性作用的地质条件的层间氧化带砂岩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吸取中亚层间氧化带的形成机制,将其应用到我国的砂岩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中来。通过对我国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的相关研究,并形成一定的体系,从而更好的指导我国相关地质人员进行具体的找矿工作。

(2)使用新技术进行深一步的砂岩型铀矿研究

砂岩型铀矿的研究要发展到一定的层次,必须加强相关技术方面的创新,利用新方法进行砂岩型铀矿的研究。最近几年的时间,不管是我国还是国外的一些资源大国,在有关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等方面的勘探技术和研究效果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不同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的产生,使得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逐渐的成为热点学科。因此,砂岩型铀矿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要结合我国现有的一些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借鉴国外的一些最新技术和方法形成统一的、有效的用于砂岩型铀矿研究的路子。

(3)加强砂岩型铀矿基础地质的相关研究

在进行勘查砂岩型铀矿的过程中,基础地质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我国砂岩型铀矿的寻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在进行砂岩型铀矿的寻找过程中,往往将砂岩型铀矿所在的基础地质环境忽略掉,这显然是不利于砂岩型铀矿的研究的[3]。因此,在进行砂岩型铀矿的勘查阶段,要进行对相关的盆地地形、结构构造、盆地的发展演化和相关的矿物质成分等基础地质的详细的了解,从而帮助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语

砂岩型铀矿研究要获得较长远的成果,必须对层间氧化带发育模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并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加强对砂岩型铀矿的勘查和分析。砂岩型铀矿床的开采,对于我国工业尤其是核电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关系到我国新能源核能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因此,只有加强对砂岩型铀矿的研究,促进铀资源的使用,才能有效的保证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晓勇,罗贤冬,凌明星,赵佳国.鄂尔多斯盆地含铀砂岩碳酸盐胶结物C-O同位素研究及地质意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J].2009,(08).

[2]彭云彪,陈安平,方锡珩,欧光习,解启来.东胜砂岩型铀矿床中烃类流体与成矿关系研究.地球化学[J].2010,(03).

[3]李子颖,方锡珩,陈安平,欧光习,肖新建,孙晔,刘池洋,.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目标层灰绿色砂岩成因.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J].2008,(09).

上一篇:浅析电力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的现状和措施 下一篇:我国灌溉农田高效用水研究进展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