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政府和公众一起呵护志愿者

时间:2022-09-18 05:03:59

四川省雅安市地震以来,曾经荣光无限的志愿者突然被舆论呛声:没有专业设备的志愿者,就不要到一线去了,否则是累赘;志愿者的车堵住了进出灾区的生命线……

对此,我们要说的是,请政府和公众一起对志愿者大爱无疆、热心助人的精神,给予最热烈的掌声和鼓励。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使当年只有12岁的姚华东成为孤儿,如今他成为雅安市芦山县地震灾区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美女教师廖智,也靠自己的假肢支撑着为灾民们搭帐篷;女志愿者汪策在灾区运送物资时,被坠石砸中,不幸去世……志愿者用自己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彰显了人间大爱。

但助人为乐,特别是大灾之下的志愿者行动,应该既有温度,又讲科学,不能只凭一腔热血盲目行事,如此才能在目前特定的灾情下,最大限度地拯救生命。志愿者应理性省视自己的能力和客观环境,服务、服从于救人这个大局。

首先,这次雅安地震的影响范围、损害程度以及伤亡人数,与2008年汶川地震相比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汶川地震的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人员救治、物资派发需要众多志愿者,但此次雅安地震受灾面积仅1.25万平方公里,数量众多的志愿者挤向不大的灾区,而通往灾区的道路本就有限,且部分路段受损,难免造成交通拥挤的问题。

另外,在经历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之后,我国政府的救灾能力,从物资储备到反应速度,都有极大的提升。而这时如果志愿者还是按2008年的个人经验办事,凭着自我感觉,开着私家车随机地派发物资,这种粗放的民间救援自然影响系统化救灾的效率。

对志愿者有所批评,不是说助人之心错了,更不是说要回到救灾由政府全包的计划经济时代,而是说民间慈善亟待进行有效的自我规范,亟待与既有的救灾体制整合,使民间救援成长为国家救灾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志愿者个人价值与国家救灾事业的双赢。

政府和全社会应该呵护志愿者组织、民间慈善组织的成长,将分散的志愿者的个人行动组织化、规范化,整合于国家既有救灾体制中,形成国字号慈善组织与民间慈善齐头并进的局面。

(摘自《南方都市报》 本文作者:沈彬)

上一篇:程德忠:“老贵阳”的坚守 下一篇:VR_latform虚拟园林漫系统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