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联电缆耐压试验电缆头击穿故障防范措施

时间:2022-09-18 04:05:18

交联电缆耐压试验电缆头击穿故障防范措施

摘要:电缆是连接输电线路和用电设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电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供电安全必要条件。电缆头是电缆的起点和终端,是电缆最脆弱的部分。为保证电缆可靠运行,必须进行耐压试验。分析在电气交接试验中交联电缆的耐压试验电缆头击穿故障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以及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电缆;耐压;分析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91-01

1电缆故障概况

此次发生故障的设备主要集中在型号为26/35kV交联聚氯乙烯电缆,试验采用了串联谐振交流耐压实验装置,耐受电压完全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公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 50150-2006标准进行,交流耐压试验电压和时间如表1所示,试验开始为电缆施加一相对两相对地电压52kV,当试验电压加到52kV时开始计时,设定的耐压时间为60min。计时开始之后,电缆头在耐压5分钟左右发出电击穿声响,耐压击穿。此后试验其他电缆也多次发生击穿故障,总计试验6根电缆,4根发生击穿故障。

表1电缆20~300Hz 交流耐压试验电压和时间

2电缆头故障原因分析

2.1击穿故障原因假设分析

情况假设一:耐压试验不符合规范。

首先考虑到试验的耐受电压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此次被试电缆型号为26/35交联聚氯乙烯电缆,国家标准(GB 50150-2006)要求的试验电压为52kV,我们的串联谐振交流耐压装置完全按照国标进行参数设定;另外,为防止是试验设备原因导致试验超出试验标准要求,我们对试验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了测量,经验证符合试验要求。

情况假设二:冷缩头或电缆质量不符合规定。

电缆头击穿后不可修复,必须截断击穿部位更换新的冷缩头,现场未预备有备用冷缩头,考虑在现有冷缩头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电缆头的供货商进行了更换。冷缩头的安装完全按照已有的安装工艺进行,在冷缩头更换以后,我们重新进行了耐压试验,重新更换冷缩头的电缆耐压试验通过率为100%。由于新进冷缩头的安装工艺与前一批的工艺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判断安装工艺没有问题,再则在更换不同厂家的冷缩头后,电缆已经达到了试验标准,经判定,电缆本身的质量也符合要求,最后问题集中在了冷缩头上。

2.2冷缩头故障分析

所有电缆头均采用的是应力锥式的冷缩头,有关分析如下:

现场所用的电缆在每一相都带有一接地的铜屏蔽层,在电缆通电以后,在电缆线芯与铜屏蔽层之间会形成径向分布的电场。在电缆屏蔽层没有被剥开的前提下,电场只有从导体沿半径向铜屏蔽层的电力线,而没有沿导体线芯分布的电力线。

我们知道电缆头的制作必须先剥掉铜屏蔽层,在屏蔽层剥掉以后,会改变原来电缆的电力线分布,产生切向的电场,该电场在剥开的屏蔽层的断口最为集中,从而使断口处成为最容易击穿的部位。

电缆断口处的电力线过于集中,产生的电应力将很容易击穿电缆主绝缘。为了解决电场线分布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应力管和应力锥。

应力管是采用介电常数为20~30,体积电阻率为108~1012Ω·cm材料制作而成,安装电缆附件时,将应力管套在外半导电断口处,从而在断口处形成一个不同介电常数的界面,使电力线在这个界面上产生折射,从而达到疏散电场应力的作用;而应力锥是一种具有喇叭口几何形状的结构,是采用导电硅胶套,在工厂通过模具制作而成,它的作用和应力管类似。

我们工程现场采用的冷缩头是应力锥式,应力锥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应力锥H长度、L长度和应力锥半径R对电场分布产生影响。

(1)应力锥的长度H对电场分布的影响。应力锥的长度H会对电场梯度的分布产生影响,电场梯度将随着H的增加而增加,H如果过大,将使得电场梯度过大,此时容易造成电缆损坏,因为缩短H有利于减小电场梯度,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冷缩头的尺寸。

(2)应力锥曲线长度L对电场分布的影响。延长应力锥的曲线有关电场的均匀分布。当曲线较短时,在沿圆锥曲线曲率半径最小的位置b会出现电场尖峰,这里便形成了电缆最容易击穿点;当圆锥曲线较长时,应力锥在b处曲率半径较大,电场能够平滑度过。

(3)应力锥的半径R对电场的影响。R过大或过小都会在b点出现电场集中。R过大,使得b点的曲率半径过小,造成b点电场集中;R过大,尾部靠近硅胶外套,使得外套表面电场加大,容易发生闪络现象,破坏绝缘。

3结论

从以上对应力堆的分析中,结合现场电缆头现场故障,我们看到击穿点并没有发生在电缆铜屏蔽层切开点,而是发生在应力锥直线段与锥曲线的连接处。从之前对应力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当这个连接处的圆锥曲率半径较小时,连接处就会出现电场尖峰,造成电缆头击穿。经过我们对应力锥曲线的测量,发现锥曲线长度不足11mm,圆锥曲线过短,造成了电场在连接处的尖峰,致使耐压试验加压后击穿电缆头。我们最终得出电缆冷缩终端头的质量不符合规范。

参考文献

[1]GB 5015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S].

[2]熊信银,朱永利.发电厂电气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余健明,同向前,苏文成.供电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刘笙.电气工程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基建施工现场材料质量控制探讨 下一篇:“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