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与考评

时间:2022-09-18 03:25:21

阅读4

年终总结大会上,一位市委书记公布年度政绩考评结果,并对各县区及市直单位绩效进行讲评。他指出,从考评的结果看,凡是工作没做好的,都有一个重要教训,就是那里的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没有端正过来,没有转到科学发展观的轨道上。他批评说:

――节能减排指标,有几个单位没有完成,年度计划落了空。那里的领导干部,眼光仅仅盯在GDP上,还没有转过来,不适应形势,没顾全大局。GDP指标是政绩,节能减排的指标就不是政绩?这是政绩观跟不上科学发展观的突出表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是为了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的政绩工程!

――有一个县发生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群众围堵了镇政府,又围堵了县政府,影响恶劣,后果严重。已经查明的原因是,那里的领导干部长期不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使得矛盾不断积聚,最终激化而爆发出来。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解决民生问题是最重要的政绩。为什么那里的领导干部听不进,更不认真地去实行呢?

这位书记的批评对不对?应该说很对。他的分析正确不正确?也应该说很正确。领导干部的思想僵化,往往突出地表现在政绩观的僵化上。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局限在老范围内,挣脱不了老套套的束缚,陷入地方主义,囿于短视行为。政绩观只有紧紧跟上科学发展观,才能登高远望,开拓视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服从大局,顾全整体,紧跟中央战略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把工作做好;才能体现工作的前瞻性、计划性,打开有序的生动活泼局面。引导政绩观,使之端正方向,是领导艺术相当重要的环节。

然而,端正领导干部政绩观,不只是在于思想教育、会议布置、文件指示,各级考评体系的建立,考评指标的细化和量化,由此而产生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具有权威性。进入新世纪,党委和政府的绩效管理、绩效考评,已经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为适应世界潮流,适应经济社会变革,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各级迅速建立考评体系,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正成为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展,考评的方式方法愈来愈科学,考评指标更加细化和量化,还在不断地完善和变化中。一级党委和政府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要求,都具体地体现在考评指标中。考评指标一旦出台,就是公开的、平等的、权威的,下面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决不敢轻视。年终总结,换届评估,上级要照着考核验收。细化了,量化了,那个指标便是硬性的。到时候,谁的总分不如谁,也就是谁的政绩不如谁。这没有什么好说的,一项一项评下来,不服气不行。

不妨分析一下那位书记批评的两个问题,看看考评指标的导向作用。第一个问题,只重视GDP指标,不重视节能减排指标。这就应该查一查,在考评指标中,这两个指标是怎样量化的。比如说,GDP占10分,节能减排占5分,一些领导人把精力集中于前者,难于从前者转向后者,也就不足为奇。若是反过来,GDP占5分,节能减排占10分,还有领导人只盯着前者,不重视后者,那就的确麻木了。这种麻木不仅是政绩观的麻木,而且是对考评制度的麻木。麻木的结果,难免遭到“末位淘汰”。其中的利害关系,作为领导干部,不可能不懂得。不跟着考评指标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另一个问题,关注民生,解决社会矛盾。这既然成了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政绩,那么在考评指标中有没有表现出来?总体表现了,规定出现影响社会稳定事件“一票否决”,直接责任者就地免职,但对此有没有做出分步实施的规定,考评指标有没有细化?比如说,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应该有具体要求和统计。领导接待日,要有制度,制订后公示,让群众都晓得,落实情况,检查登记。既然是矛盾的长期积累,表明这项重要工作,分步措施不得力,细化工作没做好。考评指标笼统,工作也会飘浮。把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必须有一系列先行工作,并在考评指标中分步得到体现。

有一个县搞了一系列“政绩工程”,诸如“路边工程”、“面子工程”、“参观工程”等。后来受到了批评,这个县的领导干部觉得冤,因为这些工程曾得到上级一个负责人的称赞,这个负责人为他们组织过现场会,还带来了一帮子记者,写了稿,录了相,报纸上扬名,电视上露脸。这个教训表明,考评体系一旦形成,考评指标一旦确立,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是不是政绩,价值如何,应该通过考评体系和考评指标去衡量,个人不能随意表态。不正确的表态,往往成为孳生这类“政绩工程”的祸根。一级党委和政府的考评指标,包括考评范围、考评标准,经过专家论证,会议讨论,甚至公示过,广泛听取了意见。考评指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体意志的体现。制订得好的,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作为领导干部,没有遵循考评制度,没有将考评指标装进脑子,怎么可能让下面形成正确的政绩观,创造实在的政绩。下去后,凭着个人所好,随意表态,难免失误。考评指标不仅是针对下面的,让下面遵循,同时也是针对领导人的,约束领导人的言行。有指标可依必须依,减少随意性,就是减少失误。那位负责人随意而为,称赞错了,支持错了,让下面劳民伤财,搞了许多“政绩工程”,他要承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下面受了批评也不冤,各有各的账要算。科学考评为责任追究提供了实在依据。

考评体系的建立,考评指标的确定,不仅仅是到了年终,对下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做考评。更重要的功能,是在常态工作中发挥导向作用、督促作用,引导下面按照上级意图,按照全局需要,去创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下面的政绩观出现了问题,上面应该检查一下考评体系、考评指标,看看是不是具有科学的导向性。具有了,又看看是不是在常态工作中发挥了作用。考评工作,不是等问题爆发后找教训,不是在年终或换届时算总账,只有在常态工作中发挥导向作用、督促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评工作的威力。建立严格的考评体系,制订科学的考评指标,随时引导和督促领导干部切实执行,这既是端正政绩观的需要,也是指导和监督创造政绩行为的需要。由此,可将各项工作纳入科学的系统管理之中,有序地高效地推进。

扩大体制的作用,缩小人治的因素,在政绩考评中也应该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是说,一地的社会发展,一地的经济繁荣,与当地领导干部的政绩有关,但又不能一股脑儿都记到他们的账上,因为实际并非如此。发展与繁荣,集中地归功于某个人,是不正确的;过分地依赖于某个人,是不健康的。国际社会已有经验和教训。日本内阁走马灯似地更换,但这并不影响日本社会的稳定,不妨碍日本经济的发展。政坛人物一荣一损有声有色,社会经济照常运转平平安安。相反,社稷重任维系于一身,那个一身若是出了点毛病,社会就惶惶不安,政权就岌岌可危。两相比较,孰好孰孬,十分明了。在健全而健康的制度下,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都是由领导人的领导因素所决定。美国正遭受金融风暴,出现严重危机,波及全世界,但不见经济学家委过于布什,也不见美国人呼吁他辞职下台。相反,迎接危机的挑战,冷静而积极地应对,却能显示领导人的执政能力。我国社会制度不同,但总的趋向还是要适应国际社会的现代潮流。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体制作用,减轻人治的随意性,也要不因人事更替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

扎扎实实创造政绩,要靠教育,要靠学习,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制度。科学的考评制度,能在这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有时候,上级公布政绩,下级不服气,认为那政绩是上级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的政绩,不是通过考评制度考评出来的政绩。正因为如此,人们企盼考评制度建立得更完整,执行得更认真,使政绩更实在,使考评结果更公正。

上一篇:“政绩问题”的症结 下一篇:谁造成了不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