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铭 博士后的从政心路

时间:2022-09-18 02:24:56

李剑铭 博士后的从政心路

他是首批博士服务团39名团员中留在重庆的惟一的四川人。在39人中,他来自企业,曾被评为劳动模范。十年前,他放弃高薪和舒适来到重庆,怀着家乡腾飞的期盼,历经十年沧桑蜕变,为自己也为这块土地圆梦……

了解李剑铭,是从了解他所在沙坪坝区的重庆大学城与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大学城”、“微电园”)开始的。座落于歌乐山与缙云山之间的两座新兴园区,成为了重庆全力打造的六个城市副中心之一,承载着重庆腾飞与发展的梦想。

承前启后创新发展,让沙坪坝区委书记李剑铭的留渝十年显得格外多姿多彩。

被博士团改变的人生轨迹

十一年前,李剑铭接到时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翁杰明的电话时,人在深圳,事业正酣。他是我国资本市场最早的一批“吃螃蟹者”,25岁时就曾代表公司与境外投资者谈判,为国家回收投资款5000多万港币;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主持了深圳市物业发展总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使其成为深圳市市属国有集团首家上市公司,并担任该公司董事会秘书。92年,他又出任深圳先科企业集团总经济师并兼任先科投资和先科地产的总经理,牵头完成了对先科集团下属液晶显示器和导电玻璃业务板块的整合等多项重大重组和改革工作。

然而,母校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想法还是打动了他。“我是四川广安人,相当于重庆人。家乡成为直辖市了,我应该为之做点什么。”在那个“孔雀东南飞”盛行的年代,李剑铭却选择了“回归”。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重庆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这个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重镇却未能跟上东部沿海城市快速前进的步伐。而对于刚从深圳回来的李剑铭来说,重庆与深圳差别可谓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制约着这个新兴直辖市发展。

李剑铭的挂职职务是沙坪坝区副区长。当时,李剑铭还是团里惟一在实体企业有任职的挂职团员,这也让他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过起了打“飞的”的日子。深圳与重庆的城市差距、企业老总与基层干部的待遇差距……种种差别每一项都足以让李剑铭在一年服务结束后迅速离开,他却选择了留下。

1998年9月,李剑铭成为首批赴渝博士服务团成员中留下的十二人之一,正式成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副区长,开始了学者型企业家的从政之旅。其间,除了2002~2003年被公派到日本中央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外,所有的心智和精力都留给了重庆这片热土。十一年的辗转与磨砺,让人到中年的他这两年“白头发也蹿出来了”,重庆这块土地把十一年前激情睿智的企业家锻造成了今日刚毅成熟的政府官员。

正式留任之初,正赶上沙坪坝区清理整顿城市“三乱”、农村“三金”,沙坪坝区是重庆“三金、三乱”的“重灾区”,需清退20多亿元。李剑铭被任命为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清理方案的设计、追债变现、兑付和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几个月里,他天天接待群众,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这名有着经济金融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年轻官员似乎有着三头六臂,波澜不惊地化解了各种矛盾和危机,控制住了场面,完成了在很多人看来“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

他还分管科技创新工作,针对沙坪坝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特点和优势,李剑铭提出了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的建议,并积极推进与重庆各大高校合作,创建了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首批授牌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博士后董事长”的魄力

2004年,提前完成博士后课题的李剑铭,谢绝了日本多家企业的邀请,回到重庆,再次投身这座新兴直辖市的火热建设中。他出任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策划并主持编写了重庆市第一本《国有企业发展报告》,组织实施了重庆市煤炭集团的组建,牵头完成了全市国有重点企业工业用地出让金转增资本金工作,负责实施的一家公司的重组加股改工作,成为全国同类ST上市公司股改的范例。

2006年,重庆建工集团运行出现问题,陷入危机。李剑铭临危受命,担任重庆建工董事长、总经理。在稳住局势后,有着10年深圳经济特区市场运作和企业管理经验的李剑铭适时为重庆建工量身定制了“搭建一个投融资平台,坚持商业盈利模式和公司治理结构两个创新,实施用人、经营、分配三个市场化改造,推进产业、产品、产权、组织四个结构调整,形成建安施工、市政工程、建筑材料、地产开发、物流园区五个业务模块,完善产业、产品、供应、资金、组织、人力六大链条管理”的“123456”战略。最初,不少同行、同事对他的新招数难以理解和接受,“建筑行业哪有这样搞的?不就是玩儿概念嘛,那些玄乎的条条款款读都读不懂,有啥子用嘛。”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外行”弄出的那些看起来文绉绉的一二三四,点点滴滴地改变了重庆建工的文化,并最终扭转了公司的经营局面。

“今年起将主动进入桥梁、隧道等高端建筑市场,争取2010年营业收入300亿元,一举坐上西部建筑业的龙头老大席位。”当年就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井喷”式增长后,李剑铭又瞄准了桥梁承建,为重庆建工寻找新的增长点。重庆是中国的“桥都”,然而,主城区在建的珊瑚长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嘉华嘉陵江大桥、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和鱼洞长江大桥五座大桥,仅有长江大桥复线桥由本市企业承建。重庆桥梁外来造是重庆建筑业的一大遗憾。为此,在市里的支持下,李剑铭将重庆建工与重庆城建集团实施战略整合,形成了市政、桥梁和隧道工程的“三大王牌”,建工集团拥有了桥梁、隧道、公路、BT(建设-移交)等高端市场的强大竞争力,延伸了产业链,进而成为建设产品的系统集成商,为重庆建工的跨越式发展找准了方向。

2007年“五一”劳动节,在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颁奖典礼上,李剑铭代表获奖者发表感言:“这枚奖章与其说是对我个人的肯定,不如说是对重庆建工集团的肯定。2006年,重庆建工集团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跨入百亿级集团行列。同时,实现利税5亿多,占整个重庆市的1%;我们10万建工人,按每个家庭3人计算,人口占整个重庆市的1%。只要做好了这两个1%的工作,重庆建工就为构建和谐重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至此,博士董事长、总经理得到了完全认可。其实,李剑铭为此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我是外来者,第一件事是要生存下来,得到本地人的认可。”李剑铭始终坚持认为,只有先改造自己,才能改造他人。要让群众感到你和他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是生动的、具体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人们还发现,这位博士董事长说话从不打“哼哈”官腔,找工人谈话时,经常开一瓶啤酒摆一盘花生米就摆开“龙门阵”。

李剑铭在任期间,重庆建工在中国500强的排名上升63

位,利润接近翻两番。十六个月建工生涯,李剑铭为建工实现了建功立业。他不仅凭借卓越的业绩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直辖十年建设功臣,而且成为重庆建工的“精神领袖”。博士董事长的能力和魅力获得了重庆建工人的认同。

今天的父母官,正为“山河换新颜”殚精竭虑

2007年,李剑铭调任沙坪坝区区委书记。这里曾是他来到重庆后的第一站,十一年过去了,李剑铭的职务发生了变化,沙坪坝也今非昔比。“改革开放三十年,重庆的变化主要是在直辖后的十年,特别是最近五年。”沙坪坝区也在经历这样的蜕变,李剑铭为政一方,亲身参与到这场令人欣喜的大发展中,痛苦并快乐着。

为了为沙坪坝增添经济助推器,李剑铭不辞辛苦外地招商引资。“我们经常开玩笑,自己不是在招商,而是在‘抢商’。看准了之后就‘抢’,唯恐自己落后。”李剑铭“抱怨”道。上个月,李剑铭专程准时到上海“赴约”――对方是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作为直辖市的区委书记,能够如此守时守信,这样的诚意首先让郭广昌颇感意外。李剑铭的一番开场白彻底打动了他:“我不仅是看你有实力才想与你合作项目,复星确实实力雄厚,但是在重庆也不乏有实力的投资商,我之所以千里迢迢来和你们谈合作,就是希望你们不仅为重庆带去项目和资金,更为我们带去新的观念、思路和商业模式。”会谈结束后复星安排宴请,酒过三巡郭广昌告诉李剑铭,万科集团总裁郁亮来复星谈事情,安排在楼下用餐,他想先下去见郁亮,再把郁亮请上来见李剑铭。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郭广昌刚刚下楼,李剑铭就主动来到他们的包间里,一时间,郁亮很感动。李剑铭诚恳地邀请万科来沙坪坝区发展,“只要来沙坪坝,什么样的合作形式和条件都可以谈。”

李剑铭深知,对于企业,特别是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政府绝不能等着企业找上门来,而是要主动走向企业,牵手企业,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政府就要有这样的做事作风。”

今年的重庆市委第三次全会上,市委书记把重庆发展的目标锁定得更为明确:扩大对外开放。还特别强调干部建设,班子建设,要求干部要像《亮剑》里的李云龙、赵刚那样能打硬仗。“薄书记要求40个区县要像40只小老虎,嗷嗷叫,都不甘落后往前跑。”在这样的要求下,一向以能力和责任心著称的李剑铭也感到肩上的千斤重担,但同时,他也觉得身上有无穷力量,正是有了一批一批干部甘为重庆艰苦付出,才有了直辖十年后重庆的巨变,而今自己身在其中,自当有“不改山河誓不罢休”的志向。

立足于沙坪坝区在重庆市主城区所处的核心区位,同时还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大区、工业强区和商贸发达区等优势,李剑铭带领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为沙坪坝确立了新的定位:“打造西部硅谷,建设开放高地”,争取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全域城市化。

现在,走进沙坪坝区所辖歌乐山、缙云山中间带,大学城、微电园两座充满希望的园区正在建设中。这两座比肩而生的园区,建成后将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城,成为重庆未来新的城市地标。重庆大学城是目前西部最大的大学城,设计容纳学生30万,加上周边长住人口共50万人。气势恢宏的重庆大学、庄重典雅的重庆师范大学、原生态气息浓厚的四川美术学院等都先后入驻。由于有了大学城的人才支撑,使得沙区成为中国西部目前最有条件打造硅谷的地区,也成为李剑铭最有力的信心支撑。

与美国硅谷相似,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也座落于山谷中,毗邻大学城。“西部硅谷将是一个开放的高地,是沙区对外开放的主战场”,李剑铭很有信心通过扩大开放,承接国内外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占领开放的制高点。引进芯片、软件、信息电子等产业项目,实现全区产业的升级换代。在西永微电园内,两条8英寸的芯片生产线已经投产,两条6英寸的芯片生产线已动工建设,还有两条12英寸的芯片生产线正在引进中。“芯片生产的规模,已经在中国西部地区领先。”而与芯片配套的软件、消费电子等产业,也开始启动起来。目前,已有惠普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西永微电园。台湾一家在全球最大的消费型电子企业已签约入驻,仅此一家就可形成几十亿元的年产值。

按照开放的思路,除加快建设西永微电园外,还规划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台商产业园,主要承接台湾的信息产业转移,“这两个电子园总共占地30平方公里,最终达到年产出2500亿元的规模”。

同时,沙坪坝区正在建设一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功能和规模在西部地区将可能是最大的。按照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特别是对重庆布局了11条铁路,所以重庆将成为西部的铁路枢纽。到2015年,重庆铁路枢纽相当于一级路局。围绕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在规划建设占地33平方公里的西部物流园区。而多条进出沙坪坝区的公路也在修建中,在前不久作客新华网重庆频道接受在线访谈时,面对广大网友,李剑铭承诺“两年内解决沙坪坝区域内的交通通畅问题”。

十载沧海桑田,逝去的是青春,收获的是成长

首批博士团成员留渝十年之际,有一位团员给李剑铭发来一条短信,感慨十年沧桑与艰辛,这条短信在李剑铭手机里保存了许久,在他心里则是无限的共鸣。在李剑铭眼里,干部短期挂职,由于时间尚短,难以发挥多大作用,只有扎下根来,才会真正有所作为,不过完成这个过程会有道不尽的酸甜苦辣。“当初39名团员,留下的只有十几个,而且际遇各不相同。知识分子从政,必然经历转型的阵痛,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总结的。”回顾自己赴渝、留渝、融入、发展的过程,李剑铭内心里跌宕起伏。

本土化,是李剑铭要过的第一关。从踏上重庆的土地起,李剑铭就把自己当成地道的重庆人。“不要讲外国的月亮圆不圆,就讲重庆的月亮应该是怎么样的”,让大家先接纳你、认可你,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忘掉自己是博士,然后要记得自己是博士”,时任重庆市副市长李德水的告诫,至今为李剑铭所牢记。忘掉是为了融入,记住则是使命。在李剑铭的感悟里,这个历程是所有知识分子融入到实际部门的必由之路。

采访李剑铭的时候,他刚刚跟几个在区里挂职的博士生谈完话,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告诉后来的挂职者自己这些年来的切身感受,供其参考,少走弯路。“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有时先实践后学知识,知识往往成为一种能力,而先学知识再实践,知识有时会成为一种阻碍。实践很生动,但知识很理性。研究理论往往是在假设条件中做,只要逻辑路径、方法走对,自圆其说就很好。但是实践却要在纷繁复杂的具像和各种不确定性中摸索,如能先实践、针对性地学理论、而后再实践,可能是一种更易成功的路径。反过来则比较痛苦。”李剑铭说话,如同把辣椒下入热油,初时会呛得人睁不开眼,榨出的辣椒油却让人回味无穷。

听说这些博士正在写论文,李剑铭真诚地告诫他们论文应该着重解决实际问题,否则,看起来很严谨,选题背景、角度、框架、理论依据齐全,像模像样的论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百无一用。履历颇为丰富的博士后区委书记,也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这位经济学博士、金融工程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师,始终笃信在从政道路上真正帮助自己的是知识与实践反复变幻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李剑铭是四川广安人,现在则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说重庆话、办重庆事;思维也已经重庆化了。大学毕业至今26年,他把11年时间献给了这片土地。而今作为重庆主城核心区的父母官,李剑铭更加致力于谋思路、建机制、抓发展、带队伍,“有时候,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就几步,抓住了,就上来了。”李剑铭在拼命“抓”着。

上一篇:曹明德 信念是人生的动力 下一篇:惠州的腾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