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县营养治疗对32例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预后效果研究

时间:2022-09-18 12:46:04

玛纳斯县营养治疗对32例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预后效果研究

【摘 要】目的:探讨玛纳斯县营养治疗对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预后效果。方法:观察3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主动配合营养治疗后(干预组)血糖水平、痰菌转阴天数、住院天数,并与未进行营养干预的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干预组血糖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痰菌转阴的天数和住院天数分别为13 d和31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9 d和42 d(均P

【关键词】糖尿病;肺结核;营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492-01

近来,结核病患者逐渐增多,其中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更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1],除了积极的药物治疗之外,饮食治疗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观察了玛纳斯县营养治疗对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预后效果,旨在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提供合适的营养治疗指导,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和肺结核。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病患者64例,年龄56~82岁,其中男42例,女22例。64例均为2型糖尿病,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营养干预前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50例,痰菌涂片阴性但培养阳性14例。随机分为膳食营养指导治疗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干预组空腹血糖7.6~17.6 mmol/L,平均11.2 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7.4~18.4 mmol/L,平均为11.6 mmol/L。干预组餐后2 h血糖11.4~22.6 mmol/L,平均为15.9 mmol/L;对照组餐后2 h血糖11.2~23.4 mmol/L,平均为16.7 mmol/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结核病病程、病情、血糖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营养干预组给予如下饮食搭配,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

1.2.1 营养素的供给 碳水化合物供给量200~300 g/d;蛋白质每人每日1.2~2.0 g/kg体重;全日脂肪总量控制在60 g 以内;氯化钠少于8 g /d,钾1~2 g/d,钙1.2~1.5 g/d;每人每日维生素A 800 μg,维生素B1 3.0~5.0 mg,维生素B2 1.5~2.0 mg;维生素D 10 μg,维生素C 200~300 mg。

1.2.2 观察指标 营养干预时间30 d,干预期间监测2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痰菌转阴所需天数。对痰菌涂片转阴天数的观察每周1次,每次连续3 d。对痰菌培养转阴天数的观察每周至每月1次。对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进行每周3次检测,所有化验检查均在本院检验科完成。并对两组患者痰菌转阴时间、住院天数、饮食干预结束时血糖控制情况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血糖控制情况:营养干预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

3 讨论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与饮食息息相关,需要终身的营养治疗,而结核病是一种营养不良相关性疾病[2]。结核病需要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而糖尿病需要控制热量、适量蛋白质、适量碳水化合物,老年患者代谢减慢,喜食易消化食物。这二种疾病合并存在时的老年饮食调养是摆在临床营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难题。

在制定膳食计划的具体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维持血糖的稳定,又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总热能一般每人每公斤体重28~30 kcal/d。在营养素的选择上,碳水化合物供给要适量,过少可引起酮体增加,不利于结核病灶的恢复,过多则引起血糖升高,同样不利于结核病灶的痊愈,一般碳水化合物供给量200~300 g/d;在蛋白质的选择上宜选用优质高蛋白饮食,以利于结核病灶的修复;脂肪要适量,因患者脂肪与类脂质代谢也会发生障碍,而且会使血糖升高,所以全日脂肪总量应控制在60g以内;同时还要注意多种维生素、铁、钙等必需元素的及时足量补充,每日要供给适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要注意平衡膳食,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进餐。本研究显示,经营养干预治疗后,干预组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控制平稳,平均住院天数、痰菌转阴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进一步证实了营养干预治疗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陈明卫,杨明功,王长江,等.结核合并糖尿病对遗传表型影响的研究〔J〕.中国传染病控制,2011;19:230-233.

[2]霍丽梅,宋光耀,叶 蔚.结核病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J〕.临床汇萃,2012;27:54-56.

作者简介:

李华(1975.10),女,传染病主治医师,新疆玛纳斯县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传染病防治和现场流行病学

上一篇:基于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导向的无偿献血模式研究 下一篇:探讨分析患者输液过程中常见护理投诉原因与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