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奇“石” 各具其妙

时间:2022-09-17 10:47:50

【摘要】 “五色石”、“望夫石”、“三生石”,三石同辉,又各具其妙。它们都是先在口头文学中被人们神奇地传颂,然后又进入神圣的书面文学殿堂被人们虔诚地供奉。“五色石”上镌刻着更多的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望夫石”上镂刻着更多的是忠贞不渝、盼夫归来的伟大爱情;“三生石”上便更多地雕刻着中国人对生与死、苦与乐的深沉思考。

【关键词】 五色石;望夫石;三生石

“石头”无情,人却有义。不少文学作品中,都写到“石头”。这些无情之物活跃在字里行间,流泻着文人们的情与义,承载着作家们的理和趣。

1 五色石

《淮南子》里记载了一则女娲补天的故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火监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炼石补天是女娲所有神话故事里最富有文学色彩的,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娲为民谋福利的高贵品格。她用“五色石”补苍天这个举动,这个细节,经天纬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女娲为什么用五种颜色的石头来补天呢?又是哪五种颜色呢?其实这与古老的“五行”说有着很深的渊源。看完下表,你自会找到答案:

到了唐代,诗人孟郊和卢仝以此为题材,分别在他们的诗作中咏道:“山尽五色石,水无一色泉。”(《游华山云台观》孟郊)“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与马异结交诗》卢仝)诗句深情地讴歌了五色石的神奇和女娲补天的丰功伟绩。

2 望夫石

“望夫石”的传说最早见于曹丕的《列异传》:

“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

这则民间传说既表现了保家卫国、共纡国难的伟大爱国精神,又传神地描绘了夫妻惜别、恩爱情深的感人场面。“望夫石”更具有很浓厚的象征意味,它象征了苦难、担当、思念与忠贞,象征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女性所共有的自我牺牲精神。温情脉脉的女子站成坚石,而坚石之上又浇注着刻骨铭心的爱情与亲情,于是,凝成一曲穿越时空的“千年之恋”。

也是到了唐代,多情的诗人王建和孟郊各赋一首《望夫石》。分别是: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夫不来兮江水碧。行人悠悠朝与暮,千年万年色如故。”

这两首诗都深情地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

以《悯农》诗而响誉诗坛的李绅在他的诗作《过荆门》中却反用这个典故:“惆怅忠贞徒自持,谁祭山头望夫石?”在反问中带着嘲讽,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特有的反传统的姿态,形象地诠释了那个开放的朝代多元的爱情观。

3 三生石

现实中的“三生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上面刻有“三生石”三个大字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现存于杭州莲花峰东麓天竺寺外,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三生石”上的碑文如下: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日:“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日:“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日:“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这一则动人的美丽传说交代了“三生石”的由来。故事抒写了朋友间的真情、人的本性和生命的精魂,历经两世而不改变,令人为之动容。苏轼曾据此碑文撰《僧圆泽传》,内容大同小异。

渐渐的,“三生石”便成为佛、道两教文化中的一块名石。据说,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河桥边,就会看到三生石。它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千百年来,它见证了芸芸众生的苦与乐、悲与欢、泪与笑。

在诗人们的笔下,“三生石”更是逸趣横生,寄寓了诗家们复杂的意绪。唐人贯休写到:“感通未合三生石,骚雅欢擎九转金。但似前朝萧与蒋,老僧风雪亦相寻。”(《酬张相公见寄》)唐人齐已也写到:“自抛南岳三生石,长傍西山数片云。”(《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三首》南宋词人刘辰翁在他的词作《沁园春》中也写到:“叹十年波浪,悠悠何补,三生石上,种种无缘。白发来呵,朱颜去也,一曲狂歌落酒边。”这些诗词中的佳句都巧用“三生石”之典,或抒发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或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或谱写飘泊流离、生离死别之苦楚。

《红楼梦》里写宝黛二人的前世,一为神瑛侍者,一为绛珠草,每天聚在三生石畔,日久生情。于是,凡念顿生,便来到人间,演绎了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绝唱。这里的“三生石”既是宝黛二人爱情的暗示与象征,也是他们生死恋的“见证人”和媒介。

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写了一篇散文叫《三生石上旧精魂》,文中充满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劝告人们要珍惜生命、行善惜缘。

“五色石”、“望夫石”、“三生石”,三石同辉,又各具其妙。它们都是先在口头文学中被人们神奇地传颂,然后又进入神圣的书面文学殿堂被人们虔诚地供奉。“五色石”上镌刻着更多的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望夫石”上镂刻着更多的是忠贞不渝、盼夫归来的伟大爱情;“三生石”上便更多地雕刻着中国人对生与死、苦与乐的深沉思考。

收稿日期:2008-3-10

上一篇:让“意外”演绎出精彩 下一篇:诗歌技法之祖 后人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