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通生物教学 活跃学生思维

时间:2022-09-17 10:36:53

变通生物教学 活跃学生思维

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具备学习能力的人,才能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便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以课堂教学为模式,以知识内容为载体,以培养学习能力为目的。从事生物课堂教学几年来,我虚心学习先进经验,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生物课程标准,我探索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想方设法变通生物教学,尽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设计情景,抓住好奇心理

生物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学好生物学,学生就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适当设计一些情境,对学生的启发最大。尤其是问题情境,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二开始学习血液循环时,讲到了血量,讲到了血管,人的血量大约是自身体重的百分之八,人体内血量相对稳定,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人体一次失血不超过血液总量的百分之十,对身体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内能够得到补充。如果出现意外,有失血现象,要学会止血,因为如果某人失血量超过400毫升就有生命危险。比如我们附近的一次事故中,当事人的大腿根部血流不止,情况危及,此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怎样的做法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有的说,赶快止血,有的说,快叫救护车。等等。那么这个人如果头脑清醒的话,应该先做什么?如何做?有的学生急着说:“先止血。”对,同学们,救护车到来需要时间,止血是首要。然后我告诉他们,这个人很聪明,因为他观察自己的体征,发现血流速度比较快,而且颜色也是非常红,情急之下,他想到了那些被遗忘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及时的用自己的手指按压和衣服捆绑出血上段的血管,使血流缓慢,为自己赢得了挽救生命的机会。他活下来了,是什么救了他?学生振奋!

二、利用实验,体现生物魅力

生物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规律的发现和生物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生物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比如学习毛细血管内红细胞通过的情形,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按照程序学生用湿棉絮把小鱼包裹好,让尾鳍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的学生由于很熟练显微镜的使用,所以很快就清楚的看到尾鳍中的毛细血管里流动着的血液,而且也清晰的看到像小米粒样的红细胞排着非常整齐的队伍有序的通过,并且流速较慢。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要经常往棉絮上洒水,保证小鱼的生命,并认真观察血液流动的方向、速度以及血管的粗细、分支和红细胞通过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血液流动情况来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也可用青蛙来代替,尤其是长出后肢的大蝌蚪。其尾宽大透明,既无色素干扰,也无像小鱼尾鳍中众多鳍条那样的干扰,血管非常丰富,可在同一视野中观察到各种血管,而且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很容易区别。观察时,视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动脉血管较粗,血管壁家教厚,管腔内血细胞颜色较红,大量的血细胞在血管中急速地向尾部的后端流动。静脉也是一些较粗的血管,但壁较薄,管腔内大量的血细胞颜色变淡,并且缓缓地由尾端流回心端。连通在动脉和静脉之间有许多分支的毛细血管,血管极细、管壁极薄,管腔内的血细胞像排队的小球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缓慢向前移动。如季节适宜,可将观察蝌蚪尾部的过程制成录像,结合小鱼尾鳍的观察共同进行。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感受新鲜与刺激。

三、注重课堂,培养学习能力

生物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就目前来看,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是主要内容和目标,更是突破口,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生物学科的当务之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鼓励质疑;鼓励创新;比如:在讲血液循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是这样组织的,先在黑板上画个心脏。然后提问:怎样来确定心脏的左边。有的学生就回答说:心脏四个腔,上为房,下为室,左厚右薄,于是我用教多的线条表示肌肉壁比较厚。之后开始连血管,下连动,上连静。左心室连主动脉经由全身毛细血管,汇集后由静脉送回到右心房。从左心室出来的血液是带氧丰富的,经由毛细血管,氧和养料透过毛细血管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到血液,由此,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动脉血静脉血。变化部位:在全身毛细血管处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图示中,用红表示动脉血,蓝表示静脉血。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右心房的血液是含氧少,含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进入右心室,右心室把这样的血液射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而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并与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结合。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多的动脉血。这种静脉血由肺静脉流回到做心房。完成肺循环。肺循环中血液成分:静脉血动脉血,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也用红表示动脉血,蓝表示静脉血,这时,会发现心脏的左边是红色,右边是蓝色,于是,我和学生开玩笑说:看到么,我们的心一半红一半“黑”。学生通过总结,归纳,很快就理清了学习内容,掌握了知识点,达到教学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引导,激感投入

教师要加大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通过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积极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表达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必然使学生受到鼓舞,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互相依靠,共同生存。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转化差生都将是有益的帮助。因为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一个人产生要了解某一问题时,或必须排除困难去解决某一问题时,思维就活跃起来了。

上一篇:四万亿的博弈 下一篇:全球市场达6000亿美元 中国服务外包业机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