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让工作具备神圣的力量

时间:2022-09-17 10:26:18

【前言】何伟:让工作具备神圣的力量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5月21日,是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的第9天。在这一天,由辽宁省团省委、省青联、何氏眼科医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的“光明行”爱心流动医院赴灾区志愿活动启动。一支由20名医疗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和眼科流动医院奔赴四川灾区。 这是地震发生后,全国首家赶赴灾区的爱心流动...

何伟:让工作具备神圣的力量

如果你的工作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那么你的工作就变得神圣了;如果你的工作具备了神圣的力量,那么你的结果将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本文主人公语

第一次接触何伟,是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在两会间隙,记者和这位有着全国政协委员、留日归国外科医学博士、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院长、大连医科大学何氏眼科研究院院长、沈阳医学院何氏眼科视光学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沈阳市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诸多“头衔”的中年汉子,作了一上午的长谈。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始终被他时不时说到兴处,便起身离座、“手舞足蹈”的某种激情左右着,并在这样的情景中完成了我们的对话。当时记者对何伟的感觉是“思维敏捷、眼界开阔、颇有胆略、精力充沛、激情澎湃”的粗略印象,其滔滔不绝、犀利率直的话语中,不时有令记者眼前一亮的言语和观点冒出来,并总会附带一种鲜明的个性和特质。5・12四川大地震发生不久,记者偶然获悉来自地震灾区的一条消息之后,更让记者对何伟有了另一种深刻的认识……

首家开赴地震灾区的爱心流动医院

5月21日,是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的第9天。在这一天,由辽宁省团省委、省青联、何氏眼科医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的“光明行”爱心流动医院赴灾区志愿活动启动。一支由20名医疗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和眼科流动医院奔赴四川灾区。

这是地震发生后,全国首家赶赴灾区的爱心流动医院。担任这支医疗队队长的,便是全国政协委员、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爱心流动医院的主力设施,是一辆价值112万元的流动车,前边由牵引车做动力,后边是全长16米的诊疗车,车内配备了何氏眼科医院捐赠的价值15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据何伟介绍,这些先进的设施,即使在严重的受灾现场,也能保证及时、有效地完成眼外伤手术及灾后眼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

记者了解到,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何伟就获悉灾区受眼外伤和患急性青光眼的患者众多,前线急需眼科医生救助!因此,5月13日上午,他便紧急联络团省委,共同筹备建立爱心流动医院,去救助受灾群众。当天下午,何氏眼科医院200多名医务工作者在请战书上签字,并现场捐款两万多元。

很快,何氏眼科医院的请缨之举,获得了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何伟和他带领的爱心流动医院,赶赴四川绵阳灾区后,日以继夜地在艰苦的环境中,展开了大救援。

5月31日,爱心流动医院的医生正在为四川受灾群众筛查眼病,突然有几个穿迷彩服的战士扶着一个眼睛包纱布的战友,焦急地向流动医院跑来。眼睛受伤的战士是军队里的电焊工,三天前在焊接安置受灾群众的简易房时,不小心被高温铁屑伤到了眼睛,由于任务紧急,他只是让医务员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就重新返回工作岗位。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后,这名战士感到眼睛越来越疼痛难忍,军队里的医务员也不清楚该怎么处理,这才被战友们送来流动医院。一直忙碌在诊疗车上的何伟亲自为那名战士作了检查,发现是一个很小的铁屑嵌入了这名战士的眼睛表面,已经生锈,眼睛伤口处开始化脓,如果不及时取出这块小铁屑,它将使伤口溃烂扩大继而穿孔,眼睛内容物将会流出,那时候眼睛就保不住了。何伟马上与医疗队另一名眼科专家换上手术衣,在流动医院手术室为这名战士进行了手术。三周后,战士的眼睛就痊愈了。

类似这样的手术,何伟已经记不清楚“突击”了多少台了,他在条件极端刻苦的环境中,废寝忘食地奉献着一位医者的仁爱之心。

与此同时,何伟和他的同事们在灾区治病救人的同时,还密切关注着灾区儿童的眼睛保健问题。在六一节前夕的5月30日早上,何伟在四川绵竹体育馆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的一座临时学校内为孩子们做眼保健知识讲座时发现,坚持上课的孩子们有的戴着只剩一条腿儿的眼镜,有的举着一只裂了纹儿的镜片,有的从拳头拢成的缝中间向外看……他立即意识到,即使在这种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也不能忽略了孩子们的眼睛保健问题。

“马上给孩子们验光!为需要眼镜的孩子们赶配合适的眼镜!”何伟立即组织流动医院的眼科专家给孩子们检查视力。听说这个消息,流动医院的门口排起了几百人的长队。

当晚23时,一份长长的、记载着180个孩子验光数据的表格从网上传回了沈阳何氏眼镜有限公司。该公司工作人员接到这些数据后,立即按照何伟的指示,连夜开始赶制眼镜。

31日11时,180副眼镜终于全部配完,躺在漂亮的眼镜盒里,盒上写着孩子们的姓名、联系电话。当天14时,这批眼镜搭上了飞往成都的飞机,随后由成都赶运至绵竹。

6月1日就是儿童节了,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眼镜或损坏了眼镜的孩子们终于领到了一副携带着浓浓关爱的新眼镜……

八个“首例”奠定眼科学术地位

“千里突击配镜行动”从发轫到完成,仅仅用了3天时间。了解何伟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工作效率,是具有典型的“何氏风格”的。同时,在何伟近些年的从业经历中,有一些关键词也在左右着这位归国博士的言与行――“非营利”、“慈善”、“救助”等等,这些核心的工作理念,甚至已经成为 “何氏眼科”的企业文化的支柱和精髓,由此而生发出了他的“工作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的颇具理想化色彩的热忱和激情。

“如果你的工作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那么你的工作就变得神圣了;如果你的工作具备神圣的力量,那么你的结果将远远超出你的想象。”这是何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格言,他说这是一位印度籍医生说的话,他在日本工作时偶然看到了,从此就成了他的人生信条。为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何伟经常挂在嘴边上这句格言的内涵,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何伟的人生履历――

作为国家教委1987年第一批公派到日本留学的眼科博士,何伟在1993年获得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眼科学博士学位的同时,还取得了日本厚生省颁发的外国人行医执照,曾作为医师在日本福冈大学医学部眼科专门从事临床工作。

1995年末,何伟毅然返回了祖国,创建了何氏眼科――沈阳眼显微外科中心。虽然他当时在日本拥有自己的花园、别墅和私家汽车以及每年上千万日元的收入,可他仍义无反顾。他的归国,让许多人为之惋惜。

谈起当时归国的动机,何伟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

1989年,在日本留学的何伟跟随由著名眼科专家组成的“孝夫义诊团”到辽宁省抚顺市为白内障病人义诊,一位前来就诊的老大爷患有严重的白内障。老人家一见到何伟,就跪地不起,哭着说:“青天大老爷啊,我再也没法活了。我和小孙子在一起生活,两年前,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了。孩子的父母5年前去世了,现在小孙子为了照顾我也不去上学,我成了全家人的包袱!”听了老人家的哭诉,何伟立即为老人做了手术,很快使他重见光明。在何伟和他的同伴们离开当地前,那位老人的小孙子送来一件礼物――那是一个蜡染的土布盒子,里面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一行稚嫩的字迹:“谢谢何大夫救了我爷爷的命。”

何伟说:“当时,我的眼泪立即流了下来。我第一次意识到,一个眼科医生不仅能给患者带来光明,还可以医治心灵的创伤。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让我感到祖国的百姓需要我。那一刻我暗下决心:早晚有一天,我要在中国建起一个至少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水准的高科技眼科中心,让我们中国人在眼显微外科方面可以享有不比别人差的医疗技术……”

从那以后,何伟便开始通过一切渠道,去了解国内眼科疾病的情况,在当时,他了解到中国每年有600万白内障盲人等待医治,还有近视眼患者3亿人,而国内的医疗技术水平却相对落后。他于是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作为一名医生,是党和政府的悉心培养,才使自己有了今天,我要用自己在海外学到的先进眼科知识,为千千万万个中国患者重见光明而努力。

就是在这种充满理想色彩的动力的驱动下,何伟回国了,开始圆他的梦想。

为了改变中国眼视光学教育匮乏、视光学专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在中国实施全方位的眼病防治解决方案,何伟与沈阳医学院合作于1999年创办了“沈阳医学院何氏眼科视光学院”,2004年更名为“沈阳医学院何氏视觉科学学院”。2001年,何伟又创建了“大连医学院何氏眼科研究院”,每年有大量的高素质、优秀的视光人才毕业后被输送到专业视光学领域,为中国眼科医疗和眼镜行业注入新的力量……

目前,除全国政协委员外,何伟还担任着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院长、沈阳何氏眼科研究所所长、沈阳医学院何氏视觉科学学院院长、沈阳市优秀专家协会会员等职。

在学术方面,何伟的成就也在国内外业界堪称翘楚。他多次参加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其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曾发表在国际著名的《癌》医学杂志上,还翻译了导师猪俣孟教授的专著《视网膜血管阻塞》,在国际医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何伟不仅精通英、日语,而且具有深厚的外科病理、眼科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科研背景。目前,他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保守疗法、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未成熟儿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出血以及视网膜出血等临床科研上都取得了优秀成果。他在多年的眼科临床实践中,积极探索,发明创造了眼科白内障手术器械――前房稳定器和何氏劈核钩,在美国眼科学会上引起轰动,并于1999年4月获得了国家专利。

更令人钦佩的是,“何氏眼科”成立后,何伟带领他的科研团队,还在眼科医学方面,一连开创了八个“首例”:首例未熟儿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首例玻璃体切割术经角膜隧道切体取出视网膜下囊虫、首例白内障记忆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首例白内障病1.9毫米微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首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散光型人工晶体植入术、首例双晶体植入术治疗4200度高度近视、首例为106岁高龄的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首例为黑熊做白内障摘除手术。

这些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奠定了“何氏眼科”在眼科学方面的学术地位,使他的“何氏眼科”的品牌,成为“民营医院”与“社会效益”、“公益事业”和“科技自主创新”四者之间如何有机结合、辉煌“嫁接”的一种标本性质的典范。

“民营非营利”情景下的“国民待遇”诉求

简单罗列的资料,只能从正面说明何伟回国这些年为我国眼科医学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事实上,何伟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也在实践或者说兑现着他的另一个愿景――何氏眼科医院,从成立之初,申办的就是“民营非营利”性质的医疗机构,10多年的实践说明,这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体制上的归类,在何伟心中,“民办非营利”这五个字,实际上承载了他当初由东瀛归来的报国梦想。

在两会期间,何伟接受采访时说:“我回国11个年头,一年免费筛查17万农村的不能支付医疗费的人群。现在我们医院已经累计免费做了16000多例白内障手术,免费筛查眼病一百余万人次,同时做社会公共卫生宣传教育……”

通过这些枯燥的数据,在何伟看来,当初他那个由报国梦构织起来的“公益理念”和“慈善理念”越来越清晰了。

在两会期间的采访中,何伟一直在国有医院和民营医院的社会责任方面阐述着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实际上,当时的话题源于他和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的一番对话。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医卫界别召开联组会。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医改领导小组组长高强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邵明立等参会。政协委员们和高强就我国医疗卫生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了对话。

何伟作为唯一一位医药卫生界来自民营医院的政协委员,一直觉得应该在行业最高主管部门的领导面前说出自己心中的块垒,因此,他在会上说:“国家应该给民营医院国民待遇,不能因为投资方的不同而搞身份歧视,特别是在人才、税收方面的管、卡更是要不得。”

他告诉记者:“当前民营医院必须面对十几个税种,加起来,有的占医院营业额的10%以上,等于甚至高于医院的利润。”

何伟说,从他自己的医院所做过的大量公益事业来说,医疗服务是具有一定福利性的公共事业,这似乎早已成为行业和社会的共识,因此,继续以投资主体的不同来区别待遇是不公平的。

何伟告诉记者,高强支持了他的观点。高强在那次联席会议上答复何伟的问题时说,对民营医院也要实行国民待遇,民营医院也是整个医疗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按照投资所有制来划分营利和非营利。未来的政策取向是,政府将采取更多措施吸收社会资金发展民营医院,同时在严格的经济管理和价值引导下区分营利和非营利。民营医院也可以申请注册非营利性医院。

高强的答复,让何伟当初的归国报国梦有了一种更贴实的动力,但谈到全国民营医院这一行业的现状时,何伟却满腹忧虑,“另一个现实是,目前社会公众对民营医院的认同程度远低于公立医院,即使是相关政府机构也认为,民营医院就是为了赚钱。许多民营医院虽然像我们一样,实际上已经做了很多公益事业,但却往往被误认为是为了骗钱……”

面对这样的现实,何伟说,就“何氏眼科”而言,我们在“公益”二字上,除了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似乎没有别的坦途去让民营医院和国营医院一样,获得老百姓更多的信赖。

记者相信,何伟和他的团队,在此前13年当中所做过的一切,在四川国难发生后所做过的一切,一定会更快地“清洗”掉社会对于民营医院所持有的那些误解和疑虑。而何伟在两会上提出的“民营医院的国民待遇”的诉求,也终究会有梦圆的那一天。

从四川灾区回到沈阳后的何伟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在灾区的那些日子,我见到了更多震撼人心的灾难带给老百姓的痛楚和不幸,鲜血和泪水,我因此也想得更多,也更坚定了无论民营医院在中国的‘国民待遇’之路能走多远,我当初矢志回国的信念,绝不会改变……”

不管怎么说,记者在采访中已经真切地感悟到,在何伟的人生履历中,他奉为人生信条的那句格言,已经清晰地体现在了他走过的人生足迹中。他所从事的工作,的确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他带领他的团队所做过的一切,已经使他的“工作具备了神圣的力量”;成千上万的接受过“何氏眼科”惠泽的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感激和爱戴,也已经使他工作的结果,“远远超出了想象”……

上一篇:医德的重量 下一篇:两岸医师首次联袂手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