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为何启用SLO

时间:2022-09-17 10:14:00

1月18日,中国央行公告称,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 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波动时相机使用。

这一消息的“突然”之处在于,此前并未广泛征求意见,市场也仅仅在1月17日才从主要做市商处得知这一消息,而到了周五就已经落实,可谓神速。

公告进一步解释称,所谓SLO是指参与银行间市场交易的12家主要机构,可以在流动性短缺或者盈余时,主动与中央银行进行回购或者逆回购的操作,操作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天。央行同时表示,各项交易数据将在一个月后通过专门渠道公布。这样的一种公开市场操作模式,有些类似央行体系常用的贴现窗口制度(discount window),不同的是,央行并没有要求这12家机构在流动性短缺时支付惩罚利率。

市场的第一反应是,这项举措在春节前推出,意味着央行希望通过这一方式避免节前资金紧张。与此同时,央行也已经通过多次的公开市场逆回购为7天、14天以及28天的资金定好了价格的“天花板”。综合这些信息,市场开始大规模地做空利率。以人民币利率互换为例,其各期限利率水平在短短两天内就下降了将近20个基点。此前一直在稳步上升的三个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也暂停了上行的脚步。

在这项规则实施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分别在每周二和周四进行,各主要交易商则在每周一和周三上报需求。尽管公开市场操作一直被视为央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以往市场的焦点主要放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上,因而关注度并不高。2012年下半年,央行在流动性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大规模推行逆回购操作,并强势“忽略”存款准备金率,这导致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了中国货币政策的“代言人”,其重要性也迅速上升。

央行再度丰富公开市场操作的期限,其背后的深意值得玩味。此前市场一直猜测,央行可能会将基准利率从目前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转向更加短期的市场利率。这样的一种调整更加符合国际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惯例,也有利于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进程。

从去年开始,央行已放宽了对存款利率的严格管制,允许商业银行提供高于基准利率10%的定存利率,贷款利率的下限也进一步放宽至7折。这意味着央行的现行货币政策目标开始出现模糊的趋势,也加大了央行转向新货币政策目标的可能性。

在中国和海外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央行不会贸然转向新货币政策目标。与此同时,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还与广义货币增速以及新增信贷目标等联系,这也暗示改革将存在较长的过渡期。

在过渡期内,央行则需要进一步测试公开市场操作的可靠性,并强化对市场预期的管理。换句话说,央行需要通过其具体操作让市场知晓其货币政策取向。更重要的是通过短期公开市场操作,央行意在建立一个可以信赖的、并引导市场利率方向的新基准利率。

然而,在长达半年的公开市场逆回购“独角戏”过程中,市场已经怨言颇多。由于公开市场逆回购的期限较短,因此需要每周对市场到期的资金量进行研判,为了避免“错判”,商业银行在同业拆借和对客贷款上也开始出现“短期化”的倾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央行似乎并没有通过逆回购告知市场其货币政策的取向。同时,逆回购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市场波动性上升。

央行对逆回购操作采取了“定价也定量”的操作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钝化或者忽视了市场对流动性的需求信号,这种行政化的做法并没有起到管理市场预期的作用。

尽管央行已经长期没有进行过正回购操作,但从历史数据来看,央行在各期限正回购与逆回购利率上存在着较大的价差,以28天为例,最近一次正回购操作的利率为2.75%,而28天逆回购的利率水平则为3.6%,两者的差距为85个基点。这给市场的印象是,逆回购利率定得相对较高,与传统上认为逆回购仍然是一个惩罚性的工具有关,但伴随着逆回购的更加常态化,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式也应该有所改变。

从这个角度考虑,存款准备金率这种带有强制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其未来应该如何与SLO配合,也需要进一步考量。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已严重偏高,将其下调至一个更加合理的水平,让商业银行主动管理自身流动性,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可能是更加合适且有效率的方式。

作者为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

上一篇:银行信贷挖潜 下一篇:对话于波:适者生存、强者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