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故里春意浓

时间:2022-09-17 09:39:43

梅花拳故里春意浓

“梅花拳”根源

据1989年版《辞海》缩印本第1473页“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武术拳种。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又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三省,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邹宏义,字光大,祖籍北直顺德府。据《邹氏家谱》记载:“我邹氏本北直顺德人。元顺帝时,我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年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遂寄籍徐州。”邹宏义自幼天资聪颖,曾读书数载,文事故重,武备亦不可不习,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乱,家国流离,遂弃文习武,专心武学。开始曾习练家传武学,后得仙人张三省点拨度化,刻苦演练,寒暑不辍,终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意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盂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徒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杨炳后来于康熙壬辰年(1712)成为武探花。后蔡师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后马庄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下根”(《根源经》记载)。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己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现今的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诚、邹克让、邹克谐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源渊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1984年,河北省武协主席南仆同志,受中国武协委托,挖掘整理“梅花拳”这一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他花费三年心血,踏遍冀鲁豫等地,在黄河两岸走访考察中,听当地梅花拳老拳师们介绍说:“我们玩的都是邹家拳,老家在河北平乡。”1986年正月终于在乎乡县后马庄找到了“梅花拳的老家”。

“梅花”绽放

梅花拳根在平乡,花开四方。自清初以来,以平乡为中心,梅花拳遍布冀鲁豫,辐射全国十数省市区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平乡县253个行政村,村村习练梅花拳,有梅花拳班(队)的村庄占70%,在20世纪80年代经常习练梅花拳者多达6万余人,其中在班练习者万余人,散练者5万人。广宗、威县、巨鹿、南和、鸡泽、永年等周边县市习练人数也较多。自1991年以来,平乡县共举办“中国・平乡梅花拳联谊会”16届,每逢农历正月十六,全国各地及国外20个国家的拳友、弟子到后马庄邹氏墓群寻根祭祖、切磋技艺、交流研讨,十几年来,平乡县多次组织梅花拳武术队参加国内外不同规模的武术交流会,并多次获奖。近些年来,平乡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梅花拳文化作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全民健身纲要的重要内容,曾多次举办国际、国内梅花拳活动,吸引了数百万人参加,部分学校也把梅花拳列为体育课课目内容,使梅花拳的普及达到更广泛的程度。

1992年成立了以梅花拳名师为骨干的“平乡县梅花拳研究会”。

1993年7月,坐落在乎乡县后马庄村北的邹氏墓群,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副省长王祖武亲笔为其题写了“梅拳圣地”。

1996年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中国平乡梅花拳协会领导小组”。

1997年2月,县委、县政府举办了规模空前的中国平乡梅花拳第六届联谊会,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徐才在这次联谊会上为梅花拳题词:“梅香飘万里,拳艺传四方”。

1997年9月5日,河北省体委、河北省体总为提高梅花拳知名度,更好地将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授予平乡县“河北梅花拳之乡”称号。

1998年成立了以国家武协主席、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徐才为名誉顾问的梅花拳研究会第二届委员会。

1999年,国家武协主席、亚武联主席徐才再次来平乡,视察指导梅花拳武术工作。

1999年,投资60万元兴建了平乡县梅花拳武术学校,并建起教学楼、学生宿舍、演武台等基础设施。

2000年10月,在后马庄由中国史学会、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山东大学联合举办了纪念义和团运动100周年梅花拳大型表演活动。6个国家的有关专家、学者共60多人相聚平乡后马庄。

2003年,在梅花拳邹始祖墓广场铺设水泥路面,同年修建汉白玉牌坊,著名史学家陈振江为梅花拳题词“梅花拳始祖墓”。

2005年,“平乡县梅花拳网站”建立。

2006年,梅花拳将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邹氏墓群征地10亩,筹建梅花拳陈列馆;拟制定方案,筹建梅花拳先师碑林,预计立碑100余块;准备整理出版《梅花拳》书籍,创办梅花拳研究期刊。

正月梅花香

2006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平乡县梅花拳武术代表队应邢台市委之邀, 参加“邢襄之韵――2006邢台市元霄节地方戏剧晚会”。在邢台电视台演播厅,梅花拳武术队登台表演,格外引人注目,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由梅花拳稀有兵器组成的小横车、邹祖拐、一锛三枪、梅花刺、五虎锛、护身披、牛角拐、阴阳棒对练、五式梅花拳,还有“梅花九宫阵”等精彩的武术表演,使演播现场掌声不断,回味无穷。给人们留下美好记忆,难以忘怀。

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来自北京、山东、河南、中国台湾的梅花拳爱好者,不畏路遥,不约而同来到梅花拳的老家――邹始祖墓地,寻根祭扫,以传统方式,缅怀先师业绩,崇敬梅花拳术,他们毕恭毕敬,虔诚敬仰,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不已。十五的夜晚,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开始在邹始祖墓地放鞭炮,朝拜的人群彻夜不眠,络绎不绝。

正月十六一大早,来自北京、山东、河南、中国台湾等地和周边县市的共40个梅花拳代表团队来到邹始祖墓地,瞻仰祭拜邹宏义陵墓,缅怀先师业绩,演练梅花拳技艺,进行武术交流活动,他们打拉开拳场,分布在邹氏墓群广场和麦田、场院之中,展示各自的风采。在独有并激越的梅花拳鼓乐声中,他们的拳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样,快而不乱,现场观众达30万多人,秩序井然。中午,他们有的在学校食堂吃饭,有的被淳朴、热情而又好客的后马庄乡亲领到自己家中免费就餐,家家户户高朋满座,贵宾满席。数年来,这种自发的群众武术活动,形成了“年俗”,年年如此。

我们期望着梅花拳像傲霜梅花一样早日开遍世界各地,香飘万里,造福人类。

上一篇:武林奇人李岚杰 下一篇:云台秘技――八步金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