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观“小”话普查

时间:2022-09-17 06:57:47

“六普”的余温还未散去,为了对人口实现动态监测,在国家每五年开展一次1%人口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北京市将样本量进行扩大,并将人口抽样调查的频率改为每年一次。

如今,在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开展前夕,也许有人会问:“大普查”(人口普查)与“小普查”(人口抽样调查)有哪些相似处和差异处?两者工作中的经验可否相互借鉴?怎样做好即将开始的人口抽样调查?笔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工作实践为您揭开谜底。

寻找“大”与“小”的相似处

大体模式相同。人口普查与人口抽样调查在工作流程、模式和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工作阶段上看,二者大致分为前期准备、摸底、登记、数据处理等阶段。从登记填报上看,采用入户面访的登记方式,统计表上主要指标的设置也基本一致。因此,二者的工作思路和经验做法可以相互借鉴。去年的人口抽样调查,就充分运用了“人普”中积累的经验,少走了很多弯路。从组织实施上看,“人普”和人口抽样调查都具有高度集中和严格统一的特点,具备统一的普(调)查方案、实施步骤和质量控制措施等。

登记时点相同。由于出生、死亡、迁移等原因,人口数也在随时变化,所以无论是人口普查,还是人口抽样调查的登记都必须以某个特定时点为标准。因此,无论普查员是在哪一天进行实际入户的,其登记时间都应该以标准时点为准,这个过程就像用照相机把当时的人口状况拍摄下来一样,有效地避免了重登或漏登现象。人口抽样调查是为了保持人口普查数据的连续性,掌握完整的年度人口规模变动情况,将抽样结果运用科学方法推算出总体数据的过程。因此人口普查与人口抽样调查的登记时点是一致的,均为当年的11月1日零时。

主要难点相同。“见面难、入户难”是人口普(调)查面临的难题之一,这与时展下老百姓保密意识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有关。居民本身对陌生人上门就有抵触心理,摸底和登记还需二次入户就更容易产生反感,给调查带来很大难度。再加上外来人口多且流动性大的特点,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吃“闭门羹”的情况就很多。

明辨 “大”与“小”的不同点

范围差异。人口普查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常住的自然人,都应被列为普查对象。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未定居的中国公民。而人口抽样调查则是在调查前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抽选部分调查区,在被抽选区域进行小范围“普查”。

周期差异。由于国情、国力、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人口普查的周期性参差不齐。人口普查被确定为十年一次,而从全国来看,1%人口抽样调查则需五年开展一次,从北京市来看,则为每年一次。

基于人口普查与人口抽样调查在范围、内容上的差异,二者的整体周期也不同。从人口普查来看,从前期准备到资料编印结束大约需要两年半的时间。而人口抽样调查周期约为半年,相当于“压缩版”的人口普查。

难度差异。由于人口普查具有“对象覆盖面广、需选聘人员多、组织实施难度大”等特点,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出现困难的概率相对较高。而人口抽样调查的难度在于它具有“时间紧迫、工作紧凑、要求高效”的特点,重要的阶段性工作又存在交叉进行的现象,因此稍有疏忽对后续工作也将造成重大影响,这对整体工作的组织领导、普查员的能力、政府工作的效能等都是重大考验。

扬长避短,推进“小普查”

通过对比人口普查与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并结合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的工作实践来看,人口普查经验在人口抽样调查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地提高了人口抽样调查的工作效率。

具体表现为:人员配置上,调查员大多为人口普查的指导员和普查员;地理状况上,调查小区图与人口普查情况相比变化不大,因此抽样调查时进行少量修改即可。但2012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经过调查样本轮换,抽中的调查小区距人口普查年份已有两年时间,无论是区域环境还是人口数量等情况都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在对人口数据质量评估以及人口推算上,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六普”数据对评估结果的参考作用会逐步弱化。另外,“入户难”问题会随着居民警惕意识地提高、调查员表达能力差异等因素而不断加大。可以说,今后的人口抽样调查会随着与“六普”间隔的变大,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为此,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借鉴人口普查工作中积累下来的好做法,还需要开拓创新地借助上次人口抽样调查的好经验。

创新长效宣传机制

今后的人口抽样调查要建立长效宣传平台,将每年的统计宣传工作进行整合。比如,利用两次人口抽样调查的间隙,打破“点对点”的宣传限制,利用展板、横幅、网站等宣传媒体,宣传人口抽样调查成果服务区域发展、制定民生政策等内容。将人口抽样调查宣传“日常化”,引起社会共鸣,达到“关注调查、支持调查”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调查前和过程中需要对被抽中调查区域再做重点的“点对点”宣传,减少居民对入户调查的顾虑。

建立“调查人才库”

以人口抽样调查为契机,培养统计调查人才,建立人口抽样调查专用人才库,通过以干代训的形式从人口抽样调查的各项工作实践中锻炼和培养统计调查人才,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统计人才队伍(包括调查员队伍)。同时,也为今后开展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或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工作储备人才力量,这样就可以优先从该库中选取人员从事相关工作。同时,该人才库也将适时调整与更新,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每次调查可以将有经验的调查员选派到各抽中小区作为指导员,现场解决问题,提高调查质量。

探索长效工作体制

积极探索建立调查长效机制,避免出现由于时间紧而造成的工作被动的局面。例如,建立组织机构的常态化机制,与成员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充分发挥部门职责,加强配合协作;再如经费问题,可以将其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保证必需的财政开支,避免因经费问题影响工作进度。另外,每年调查过后都要认真总结,在吸取上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早谋划下一年的工作,早动手早安排,根据当年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措施,创新思路,在人、财、物上把目光放长远,统筹考虑。

完善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对调查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监控,提高调查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加大人口调查数据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审核评估。由于与“六普”间隔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充分挖掘部门资料的作用就变得愈发重要,应加强与公安、计生、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密切关注部门重点指标的变化,掌握指标数据的来龙去脉,以备调查期间快速获取相关信息,将部门指标数据作为重要的评估依据,提高人口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上一篇:谁是最可爱的统计人 下一篇:微时代,电子记账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