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症的诊断与防治

时间:2022-09-17 06:10:28

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症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 目的 探讨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的病因,早期诊断,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6――2012年收治的孕产妇中19例耻骨联合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积极治疗与处理,19例耻骨联合分离症状明显减轻,均恢复正常。结论 确诊后,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方法,给予合理的治疗与护理,可有助于促其早日康复,预后良好。

【关键词】 耻骨联合分离症;康复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78-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2012年19例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症患者资料。其中经产妇5例,初产妇14例。产前确诊并有临床症状,选择性剖宫产结束分娩11例,3例产程进入活跃期后疼痛难忍行剖宫产结束分娩;自然分娩中3例孕产妇自然分娩时胎儿娩出瞬间耻骨联合处撕裂疼痛加剧。19例病历产后X线提示耻骨联合分离宽度11mm-35mm,孕周为37-41周,年龄23-36岁,新生儿平均体重3520g。

1.2 临床症状 孕中期开始耻骨联合处出现疼痛,单腿站立、弯腰、翻身时引起局部疼痛,在负重、上下台阶、远行时加重,行走时重心移动缓慢,步态呈鸭步,重者不能行走,翻身困难。查体:耻骨联合上方有局限性明显的固定压痛与叩击痛,表现局部惧按和拒按,骨盆挤压或分离试验阳性,并且轻触可以发现耻骨联合处有凹陷感,查体双下肢等长。

1.3 预防和治疗

1.3.1 骨盆制动 ①用宽25-30cm的弹力束带以患者两侧髂嵴为水平,环体束缚骨盆,以限制耻骨联合处的受力和活动,可协助收收紧恢复骨盆,使分离的耻骨联合部快速恢复。束带的松紧度以骨盆承受能力为准,同时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使用简单方便;②减少下蹲、负重动作,缩短站立、行走时间;③卧硬板床,以侧卧位为主;④注意保暖,避免外伤及性生活。

1.3.2 补钙 饮食中添加高钙食品,如牛奶及乳制品,口服有确切临床疗效的钙剂,同时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钙剂的补充可促进骨形成,利于损伤软骨愈合。

1.3.3 热理疗 用电磁波照射耻骨联合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理疗有助于水肿消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加速损伤愈合并缓解疼痛。注意调整好距离防止发生烫伤,安全距离为30-50cm。

1.3.4 心理疏导 耻骨联合分离症的患者因疼痛,使行动、活动受限,重者生活不能自理,易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此时医生护士应与孕产妇及家人耐心沟通、解释,耻骨联合分离症是由于妊娠期激素水平升高所致,随着胎儿娩出后,约经过4-12周的休息与治疗,耻骨联合分离处会慢慢的合拢而恢复原形,疼痛会逐渐减轻至消失的,以缓解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3.5 中医中药治疗 有5例较重耻骨联合分离症患者,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请中医科会诊,根据辨证施治,采用补肾助阳强骨法、滋阴补肾养骨法、益气生血活血法等中医方法,给予中药服用,均收到一定的疗效。

2 结 果

对19例患者全部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为产后2周-3个月,直到患者疼痛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B超或X线显示耻骨联合分离基本愈合,距离为4.5-6.0mm,生活均能自理,愈合时间为1-12周。

3 讨 论

正常人耻骨联合间隙4.6mm,孕期可增宽2-3mm。一般认为耻骨联合超过10mm就会引起症状。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的原因主要是:

3.1 与个别孕妇本身耻骨构造薄弱、耻骨间纤维软骨的连接、骨盆倾斜度、骨盆轴线的不正常变化等解剖关系变异有关。

3.2 胎儿过大,分娩时用力过猛,宫缩过强,阴道助产不当的强力牵拉(如用产钳或臀位牵引后出头困难时[1]。

3.3 妊娠期孕酮水平升高及松弛素的作用使韧带柔弱、关节发生松弛,近预产期达到高峰[2]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症发病率虽不高,但多数病人局部疼痛症状明显,给孕产妇带来很大的痛苦。作为妇幼保健临床工作者应根据上述原因对这类特殊的人群给予足够的重视。孕期的保健工作主要是做好健康教育宣传,指导孕妇合理营养饮食,控制体质量,适当锻炼,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产前的工作是做好预防措施,定期了解耻骨联合情况,及时发现轻症病患,采取相对措施,减轻孕产妇痛苦,促进孕妇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产前已确诊为耻骨联合分离症者,建议最好是选择剖宫产分娩。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江森.临床产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5-46.

[2] 于洪,王若薇,侯树勋.妊娠期骨关节病[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3):187.

上一篇:老年急性胆囊炎结石胆总管结石的治疗观察 下一篇:199例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