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节的人

时间:2022-09-17 05:59:41

谢逸既是北大国际跨文化讲师也是逸之风多元文化与教育工作室的创始人。多年来,她致力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整理和节日活动的举办与推广。在举办传统节日活动中,她也成了过节的受益人,“在这其中我结识了可以倾心相谈的朋友,感觉越来越好了”。而这最初源于谢逸早年留学美国,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心无所依的经历。

在美国的三年,谢逸会看到犹太人每周去做礼拜,以严格的戒律规定孩子的食物,时常听到基督教的教堂里钟声此起彼伏,会看到伊斯兰教徒如何注意自己的衣着、节日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多元文化的环境刺激了我们想把这个‘一’做好,非常想立起来。作为‘一’的中国文化和作为‘多’的世界文化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这是她所发起的逸之风多元文化与教育工作室最初举办传统节日活动的缘起。

节,情感的纽带

由此开始,谢逸对传统节日有了崭新的认识。“除夕夜午夜12点放鞭炮,在5到10分钟内,在地球上这样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有人做的同一件事情就是放炮。如果从外星空往下看,这对于人类是多么巨大的行动。你不知道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是来自新疆还是湖南,举国上下响成一片,而且一年就这么一次,但凡我们有过这么一次经历都不会忘记。”听着谢逸充满激情的解读我心里涌起一股热流,被除夕夜景的意象所震撼,这是一种人文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过节的方式和传统中。

古人何尝不是在辛苦劳作后,于过节之日或载歌载舞,或庄严祭祀,进入如痴如醉、身心放松的状态。试想,如果你也身处在这样的集体之中,是否也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呢?

如今从父辈起我们对传统节日似乎淡化了许多,在家庭中很难见到传统的节日习俗,节日之际除了餐桌上多了几道菜肴,或应节食品之外,似乎没有更多文化的蕴味了!

在这传统渐淡、渐逝的过程中,都市中的人们不知不觉中彼此疏远,心态上被隔离。尽管我们依然有小范围的庆祝活动,也有全国性的集体活动,但它们都无法如传统习俗那样生长于民间,浸润灵与肉。“到那时我们找什么样的时刻做集体宣泄、释放或庆祝?”谢逸的反思伴随着用行动解决问题的开始。

节,形式的氛围

“我觉得传统节日很多习俗应该由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重新找回来。传统节日不应只剩下吃东西、物质消费,而心理上一片空白。”

圣诞节在西方盛行,国人也逐渐加入这支大军。在西方,从11月的感恩节开始就进入圣诞的气氛了。电视里有上百个关于圣诞传说的节目,孩子们猜测着圣诞老人在不在,床头的袜子里会装着什么礼物,小孩子要站在路上唱圣诞歌。各种视听载体,食物、装饰、服装,调动着人们过节的情绪。无疑,承载圣诞节的形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而我们的传统节日表达形式却很单一。在中秋节,除了各种包装精美的月饼礼盒,我们已经很少听到中秋的歌,很少再讲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曾经的祈愿、集市、游戏等载体被现代的文明淹没了。在过去节日的活动是丰富的,载体从诗歌、童谣到祭祀、祈愿、游戏,涵盖了身心灵、吃穿玩的方方面面。中秋节人们设供案,摆果品拜月祈福,全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而月饼的吃法和西瓜的切法也有讲究。玩花灯、唱民谣、说故事,这所有的表达让人们在心理、精神、身体体验上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现代社会中大家平日行色匆匆,夫妻、亲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在一起为了纯粹去享受某种时刻比较少。节日是凝聚的时间,在这一天要和家人团圆,为整个家庭创造值得怀念和留念的时光。

过节可以将踏青、编五彩线、采艾蒿变成家庭的集体行动,或者全家一起包粽子,或者全家去南方看龙舟表演,听一场端午的音乐会等等。

如果没有家人就要有朋友或者所归属的团体,如果自己过,也有很多方式,给自己冥想的空间,在意象中让自己陪伴家人或者给自己一个做手工的机会营造出节日的氛围,不亦乐乎?“从享受这个角度看,节日让我们快乐就已经很健康了,它更重要的是心理功能。”

在谢逸参与组织的众多传统节日中他们力图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素,让参与者体会到节日的精神内核。三年前的七夕夜,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浪漫和爱的感觉。活动中,有六十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朗诵写给爱人的诗,有四十多岁的女士唱给远方爱人的歌,有三十多岁的夫妻热拥、跳舞。“我想来宾在此后一想到那个晚上心里应该会荡漾起温暖和美好。”谢逸将这种“能够让人的心灵为之一新,久久回想,每到这种时候又想做些事情,来延续美好的感觉”称为节日的功能之一,我想她一定体会到了其中养心养性的作用。

学习过自己的节

已故北师大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曾感言:做民俗文化的活动,乃为整个民族招魂。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民族文化浸润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人的情操和素养。只要拿出心力和时间去等去找,传统节日就会带着它独有的魅力和多重的功能回来滋养我们的心身,托起民族的价值理念。

正是这种情愫,近几年,我们国家日益重视传统节日的价值,传统节日成为我们的法定假日。何不在清明、端午、中秋的三天假期里,携家出游?“礼失而求诸野”,让我们去那些保留着浓郁风俗的农村,体验节日的传统过法。

谢逸的家乡在南方,至今她的脑子里现在还记得竞渡时的红红晃晃和铿锵的鼓点声,两岸站满了兴奋的人们,孩子在水里面玩。二十多年过去了,作为那一方水土养育的人这成为不可替代的记忆,如今她回想起来仍然暖心暖肺,快乐犹存。

如果你有过一次站在看人们以传统的方式沁入快乐的经历后,就会知道那是多么美好和令人感动。

为完成课题而与白地纳西人同吃同住一个月的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廖冬梅,参加了当地纳西族最盛大的节日“2.8”节。她眼见着为了过节,人们从各地赶回家,一家人从节前三天就开始商讨、准备节日的各种所需,老老少少各有所忙,歌声故事不断,其乐融融。节日当天,一大早全家人着民族盛装,赶赴白水台山上祭祀、野炊,然后跳舞、对歌,令每个人心里充满期待,涌动快乐。祭祀时庄严神圣,所有人静默肃穆;野炊在蓝天白云下,就着美丽的白水台风景团聚吃饭,饭菜也格外地香。作为一个外族人,廖冬梅在文章中写道:“我举目望去,林子里、小溪边,到处炊烟袅袅,欢声笑语。这种快乐祥和的气氛极大地感染了我,我甚至开始嫉妒纳西人有如此丰富的节日。”

回到过节日的源头,追溯了过节的习俗,见到了认真过节的快乐,我们应该学会过自己的节日,在现代的生活中注入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形式,去享用传统节日带来的丰盈和美好。

致力于推广华德福教育的吴蓓老师对此颇为赞同,她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力图在教育中融入传统节日,带着孩子学习过传统的节日。在2008年吴蓓推出的11期华德福教育系列讲座中,有3期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和来宾一起欢度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

在中秋节前,吴蓓和同伴带领大家唱中秋儿歌,讲述北京兔儿爷的故事和中秋习俗,全体来宾一起动手做灯笼、朗诵诗歌等。我曾参加了冬至前的讲座“太阳神的生日”。我和参加的朋友们一同观看偶戏表演“冬王国的故事”,听冬至的传说,一起唱“三九”歌谣,自己写诗赞美太阳,用彩笔在纸上画出心中的太阳。这与我从前吃吃饺子就算过冬至的过法大不相同。那之后,寒冷骤袭京城,但在冷风中我依然怀念那天的温馨,想念太阳的温暖,暖意从心而发。

在十月中秋、重阳双双到来之际,让我们重虑时节,借鉴民俗,认真地,花心思过好我们的节日吧!相信节日会散发出它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魅力,打动你我。

上一篇:传统节日清泉流淌心底 下一篇:活力四射的有氧踏板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