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查干湖冰湖渔猎

时间:2022-09-17 05:39:46

每年12月的时候,查干湖会冻结近一米的冰层,那些被夏秋野养得肥美的大鱼,被冰层挤占了空间,于是腾挪扭转,身姿如歌如舞。这个时候,会有一群人,乘着马拉的爬犁呼啸而来,马头上的红飘带和爬犁旁的狼牙旗迎风飞扬。人群从爬犁上卸下巨大的青色渔网,凿开冰洞,摆上九个圣火盆,在供桌摆上祭品,立起数米高的七彩经幡――祭湖,醒网。祭祀过后是劳动。他们凿开一圈冰洞,放下那张巨网,一时间,呼气如云,挥汗如雨――最后收获的,是成千上万斤的肥美大鱼。几千年,年年如此,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这样的场面,我已见识过多次。

皇帝与黎民均爱“冰鱼”

从行政区划来看,查干湖属于吉林省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自治县(简称前郭尔罗斯县),这也是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这个县的位置非常特殊――位于松花江和嫩江交汇形成的倒写的“人”字的交叉点上,两江交汇给这里带来了肥沃土地,因而物华天宝。

近几年的冬天,我都会自驾去查干湖走一走。因为这一时期,在查干湖将举行我国最大规模的冬捕渔猎活动,整个活动会持续一个月左右。每每此时,当地就如过年一般,热闹非凡。

处于大陆高纬度地带的查干湖是吉林省最大的湖泊,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雪花纷飞时,这里会成为一个天然的冬季渔猎场,这个湖恰好只有两三米左右的深度,在冬天最冷的时候,人们同样能凿开冰层猎取大鱼。可以说,这是只有受上天厚爱的渔民才能获得的营生。而查干湖的渔民们正享有着这一殊荣。

生活在湖畔的渔民多是蒙古族人,他们为查干湖取了一个意味白色圣洁的名字――查干淖尔。

行走在查干湖的冰面之上,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因为你知道,在你的脚下,翻滚着肥美的大鱼,令人忍不住想“凿冰取鱼”。这不禁令人想起辽金时代的皇帝们,尤其是萧太后的儿子辽圣宗。据说每年腊月,圣宗都会亲自率领嫔妃大臣,浩浩荡荡来到冰冻的查干湖上扎营,为的就是享用鲜鱼大餐。

他们用的是一种极具北方风情之法:先在大帐篷里选一小块冰层,将其刮薄,直到可以清晰地看见冰下有鱼游动的身姿。在皇帝的率领下,那些身着裘皮的美丽嫔妃,还有武将文臣们围坐在薄冰圈之外,轻轻敲开冰面,鲜活的鱼就会自动跳出来。传说中第一条鱼一旦出水,皇帝本人会亲自主持召开盛大的头鱼宴,而那些接二连三跃出冰面的鲜鱼,或烹饪,或直接刨咸鱼片,鲜美无比――人们大啖冰鱼,饮酒作乐,到了春天才会返回……如今查干湖渔猎后的全鱼宴,据悉就是从辽皇的嗜好开始,最终慢慢成形。

千年前,中国北方的气候、地理状况都与现在不同,那时从嫩江流域、辽河流域到中国北方的很多湖泊都盛行冬季捕鱼。所以皇帝爱吃冰鱼,也并不妨碍黎民在其他地方打冰窟窿,下大网,捕鱼而食。

到了清代,渔猎在查干湖畔成为了固定的操作,居住在附近从事这一营生的蒙古族人,得到了这样一个称号:查干淖尔渔夫。

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

来到查干湖观猎鱼的人,大多会被这里的渔民拥有的足有2000多米长的青色大渔网给震住。这张网,在每年的12月中旬“开网”,再到第二年的1月中旬“收网”。靠着这网捕鱼;渔民们得了“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之名。

从古到今,渔民们在渔猎之前,都要祭祀湖神,唤醒冬网。在祭祀活动上,人们可以看到当地人跳查玛舞(一种蒙古族特有的宗教舞蹈)、诵佛经,还能听见“鱼把头”唱祭词――祭祀天父、地母和湖神。在渔夫们喝下壮行酒后,大家就会浩浩荡荡地奔赴渔猎点。

在查干湖观捕鱼,人们最好自驾,因为湖非常大,且渔民捕鱼的地点每次都会变化。自驾游的话会方便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在冰面上开车需要非常小心。行车速度要减很慢,否则很容易出现漂移。我有一次心急,把车速加到了80码,结果车一下子就漂移了,在冰面上不停地转圈。车辆不受控制时,我吓得不轻,但又不敢踩刹车,因为一踩就会很容易翻车。足足滑行了七八十米后,才总算是停了下来。

捕鱼的过程在外人看来非常刺激,事实上过程却很艰辛。由于受条件限制,渔民们吃饭时都是直接把冰敲碎了加热为水,用来煮鱼和煮饺子。每次来看捕鱼时,我都会给当地的渔民带些二锅头,和他们一起吃喝。对此渔民们很感动,总是热情地招待我,我在进行拍摄时,他们也会非常配合,故意把鱼抛得高高的,以便我拍到满意的照片。

神奇的鱼把头

每年在哪里下网,是由渔队的首领“鱼把头”决定。他是整个队伍的灵魂人物,对湖区的地形了如指掌。隔着一米厚的冰层,决定下网的地点,可以说是一种凭经验的赌博。

选定了下网的地点之后,凌晨时分,渔队就会在黑暗中集结,驾着马车出发。为了拍到好的照片,我顾不得睡觉,全程跟着他们。由此,我看到了很美的场景-天空中悬挂着晶亮的星辰,沐浴在星辉之下的渔队缓慢地行走在查干湖的冰面之上。四周很安静,只有清脆的马铃声和马车夫的吆喝在回荡。

到达“鱼把头”手指点下的地方后,渔夫们会开始按照对称的圆弧路线凿穿一连串冰洞,若你观察得仔细,你会发现,这些密密麻麻的冰洞最终会汇合成一个巨大的直径近千米的圆。这些洞的用途是引导渔网的方向――青色的巨网,会从人网口放进水里。网的两端,各自穿着一根木杆,渔夫们通过事先打好的上百个冰洞不断调整木杆,让巨网在湖底不断地被牵引,最终在距离下网口正前方近千米的地方汇合。这样人们便可以收大网,等大鱼了。

要在冰面下拉动巨大的网,非人力能为。因而无论是下网时,还是收网时,马匹总是一再出场:人们可以看见湖上有很多绞盘,马儿拉动绞盘时,绞盘就会拉动大网――仅下网,就需要八九个小时,人马辛勤,可想而知。

我请教过查干湖渔场的副场长徐福财,他说查干湖的水约有两三米深。仔细想来,冬天结冰有近一米,巨网立在水中,顶冰拖底,很容易就能把拥挤在一起的鱼群一网打尽。一般来说,一网鱼都会有成千上万斤,有时,整个渔猎的鲜鱼产量会超过百万公斤――那或许是极幸运的年份,每网都超乎渔夫的想象。而为了保证这样大规模的捕捞,每年渔场都会投人上百万条鱼苗。

收网是最令人兴奋的。当渔夫开始收网时,游客们总是一拥而上,兴奋地见证鱼儿出水的瞬间。硕大鲜活的鱼,和着青网色彩活泼,顿时丰富了一片白色的冰面。大鱼们被平摊在冰面上,等在两侧的人们便会拿着渔场准备的专用编制袋,争先恐后地将胖头鱼、白鲢鱼、鲤鱼收入囊中。肥美的大鱼刺激着所有人的神经,兴奋感促使人们比拼着谁更眼疾手快。抢到大鱼的人总是乐得开怀大笑。

旅游 资讯

位置:每年的查干湖捕鱼节的“醒湖”仪式都在查干湖渔场的所在地举行,那里有个自然村,名字叫“查干泡”。每年的捕鱼季节,这个小小的自然村就像过年一样张灯结彩,迎接全国各地的旅游观光的朋友。

交通:自驾车去查干湖的公路很好走,从北京方向可以走京哈高速,在长春(一汽出口)下道,在走302国道前往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自治县)。

住宿:前郭尔罗斯县距离查干湖还有70多公里,村子里几乎家家是旅馆和饭店。人们可以享受一下暖融融的火炕,品尝东北的蘑菇、木耳、野菜,刚从冰湖里捕捞的各种鱼类,会让人大饱口福。

上一篇:居庸关,古客栈里的小岁月 下一篇:月亮女神的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