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纹样题材的流变及成因探析

时间:2022-09-17 05:25:39

【摘要】纹样的题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哲学观点、道德审美、生活方式、地域文化、社会文化及社会风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变迁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文物资料和古籍文献资料的梳理,大致归纳总结出荆楚纹样题材的流变规律,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纹样 题材 楚艺术 流变

引言

丹纳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楚国的历史虽然只有800多年,但是这一时期的楚文化、楚艺术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文物资料和古籍文献资料的梳理,大致归纳总结出荆楚纹样题材的流变规律,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

1 荆楚纹样题材的流变规律

纹样的题材主要是根据要其艺术表现主旨进行选择的,荆楚纹样的功能在使用功能、符号意义及审美价值三个方面的功能中也都有体现,相比较而言,其符号意义更为突出。但总体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迁,器物使用的需求发生改变,这一时期的器物用途比较夏、商、周三代时期更为多样,器物的使用场合不同,其艺术主旨也不一样,因此其题材的选择非常广泛,比较上三代时期更为丰富。通过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发展,荆楚纹样题材包括动物题材、植物题材、自然景象题材、几何形题材、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题材等五大类型的纹样题材都已出现,其艺术表现力也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通过对文物资料和古籍文献资料的梳理,大致归纳总结出荆楚纹样题材的流变规律。

1.1 动物题材

春秋时期动物题材主要有饕餮纹、凤、龙、窃曲纹、鸟、兽等。战国时期动物题材主要有凤、龙、虎、鹿、豹、猪、狗、兽纹、蛙、朱雀、鸳鸯、鹤、孔雀、金鸟、鸟、变形凤纹、变形鸟纹、鸟头纹、蟒、蛇、怪兽纹、辟邪、蟠虺纹、窃曲纹等。秦代动物题材主要有凤、龙、牛、马、乌、鹭、鱼、云龙纹、兽纹、乌云纹、变形鸟纹和鸟头纹等。西汉时期动物题材主要有凤、龙、虎、豹、狸、獐、兔、飞凤、鹤、鸟、鱼、飞豹、奔龙、云兽、怪兽、变形凤纹、乌云纹、变形鸟纹和乌头纹等。由此可以看出,动物题材的类型日趋多样,而且传统龙、凤题材的垄断地位逐渐式微,出现了更多的其他类型动物题材,从而打破了传统动物纹样单调、乏味的局面。并且家畜类动物登上动物纹样题材的舞台,这是一种新的趋势。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动物题材纹样的类型也变得丰富多彩,呈现向生活化主旨发展流变的趋势。

1.2 几何形题材

春秋时期几何纹样主要有三角形纹、圆点纹等少数几种几何纹样。战国时期几何纹样,是以点、面、线的形式组成的规则或不规则的花纹图案,主要有圆卷纹、涡纹、菱形纹、方块纹、方格纹、方格点纹、点纹、三角形纹和弧形纹等。秦代漆器几何纹样主要有圆卷纹、圆圈纹、菱形纹、三角形纹、方格纹、点纹、点格纹等。西汉时期几何纹样主要有菱形纹、平行直线纹、三角形纹、圆圈纹、圆点纹和点纹等。由此可以看出,几何纹样作为辅助纹样的地位没有得到改变,只是类型、造型和图式等方面发生一些改变,这也是根据主体纹样造型而作相应变化的。几何纹样的早期的重要的符号意义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审美价值则发展成为主要地位,因而其流变没有特定的趋势,不过其题材类型、纹样造型和图式随着其他主体纹样的变化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日趋灵活多变。

1.3 自然景象题材

春秋时期以自然景象为题材的纹样主要有卷云纹、勾连云纹、水波纹、勾连雷纹和波折纹等。战国时期自然景象纹样主要有山字纹、云纹、卷云纹、勾连云纹、云雷纹、三角形雷纹、勾连雷纹和绚纹等。秦代自然景象纹样主要有波折纹、卷云纹和云气纹等。西汉时期自然景象纹样主要有山峰、云气纹、卷云纹和波折纹等。由此可以看出,自然景象纹样通常也是作为辅助纹样而出现的,起烘托的作用,其流变没有特定的趋势,不过其题材类型、纹样造型和图式随着其他主体纹样的变化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日益丰富。自然景象纹样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审美价值方面,其流变的决定因素不在于文化意义而在于装饰功能。

1.4 神话传说和社会生活题材

春秋时期尚未见到以神话传说和社会生活为题材的装饰纹样。战国时期,这类纹样并不多,主要有荆门包山2号墓的贵族车马出行图与随州曾侯乙墓的乐舞场面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装饰纹样。有关神话传说的装饰纹样略多一些,如曾候乙墓的一件漆衣箱盖上的后羿射日等。秦代时期,这类纹样极少,目前只在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彩绘木梳、篦各一件的画面上见到。西汉时期的这类纹样也较少,在江陵凤凰山出土的一件龟盾与襄阳擂鼓台发现的一件漆圆奁上出现过。由此可以看出,荆楚神话传说和社会生活纹样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流变过程。荆楚神话传说和社会生活纹样题材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新的流变趋势。同时,这种纹样的表现方式和其他几种类型的纹样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些纹样,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使其画面或生动活泼,线条流动,富于动势和节奏,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生动传神,或神奇古怪,令人遐思。楚人作这种艺术探索尝试,为中国绘画与纹样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5 植物题材

春秋时期楚文物中,目前尚未见到植物装饰纹样。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花草植物为题材的纹样,这些纹样,一般多采用完整表现的树木形态,少数将花卉变形构成。主要有柳树、扶桑树、树纹和四瓣花等少数几种,而且只起衬托作用。秦代的植物纹样多用花卉之花、蕾、瓣和枝叶等变形构成,主要有柿蒂纹、梅花纹、连枝花蕾纹等,其中有的是作为主要装饰纹样,周边以几何纹等衬托;还有些是烘托其它纹样的。西汉的植物纹样也是以花卉之花、蕾、瓣和枝叶等的变形构成,主要有树、柿蒂纹和蔓草等,只有少数是主要装饰纹样,大多数是作为衬托神话传说或动物纹样等的辅助装饰纹样。由此可以看出,荆楚植物纹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只起烘托作用到部分用作主要装饰纹样的流变过程。植物纹样题材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新的流变趋势。

2 荆楚纹样题材流变的原因

从上述荆楚纹样题材演变的规律及各种纹样题材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几何纹样、动物纹样、自然景象纹样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而植物纹样、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则到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这种流变的趋势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哲学观点、道德审美、生活方式、地域文化及社会风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变迁有着直接的联系。

2.1 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荆楚纹样从起源(西周)到衰落(汉代和汉文化融合)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政治上实行奴隶主。国王是最大的奴隶主,国家机器以国王为中心,形成了君主制。这一时期,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奴隶主往往采用宗教和神权的说教对人民进行统治。统治阶级为了确保其强势的政治地位,加大了对巫术和生产资料的垄断与利用,巫觋的职责变得专门化,国王不仅是最大的奴隶主也是全国最高级的巫师。从《左传》记载的“夏铸九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所说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以看出,政治与宗教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作为通天工具的艺术,在政治权力的获得和巩固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与战车和兵器、刑法这种统治工具相比。古代王朝占有九鼎,就是独占通天手段的象征。统治阶级对九鼎的象征性独占,就是对古代政治、艺术和宗教的独占,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时,不但有政治权利的转移,而且也有艺术品精华的转移。由此可以看出,奴隶社会时期,纹样的题材与表现形式与其社会背景紧密相关,政治上的独断和阶级等级的森严,例如,商代与东周时期的饕餮纹和夔纹,给人一种森严、恐怖、狰狞、威严、深沉、神密的气氛。所以这个阶段以动物、怪物纹样为主纹样并不是偶然的。

到了春秋中后期,由于铁器出现(湖南长沙识字岭春秋楚墓出土的小铁插),同时,人民开始使用牛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私人开垦荒地,归私人所有,因此地主增加,宗族制度遭到破坏,大国疆土扩大,华族与非华族大融合,人力与“先进”的农具结合,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大大地提高,人民与自然抗争能力的增强,人们对动物的态度从以往的“以动物为神”向“以动物为役”开始转化。这一点从动物纹样的造型、风格的演变可以看出。作为巫觋通天工具的动物纹样开始式微,植物纹样也随之兴起。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商人的地位逐渐升高,富了的商人参政、当权的朝政要员经商成为一时风气。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楚国的“量入修赋”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为了争夺大量的土地,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作为封建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整个社会出现了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恢复社会秩序,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和认识出发,提出救世方案。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的政治控制不十分严格,社会上没有绝对的权威,言论相对自由,形成了百家争鸣,学术空前繁荣的局面。

2.2 老庄“道法自然”的认识论的影响

各家学派当中对当时影响最大的当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思想。老子提出“道”这样一个宇宙本体论,对于当时的巫觋文化无疑是一声惊雷,人们从他提出的“道”的理论,开始重新认识世界,对于传统的巫觋文化提出了质疑,开始学习思考、认识自然和宇宙。到了战国时期,巫觋文化明显开始式微,所以在纹样上,作为巫觋通天工具的动物纹样开始减少,以植物为题材的纹样开始出现。这一演变也是“顺其自然”的。

老子认为“道”为宇宙的本体,它支配着世界,毫无疑问它也支配着社会的政治生活。换言之,治理国家必须符合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对于周朝当局的统治是严厉批判道的,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民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等。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的政治,也是当时政治的反动。

老子思想的意识形态本身是民主的,但是,因为这些对周天子的批判为当时新兴阶级所欣赏的,而且他本身的提出的治国之道也颇有道理,因此老子的治国思想得到新兴的楚国统治阶级“选择性”的提倡。统治阶级也深知过去的依靠政治、宗教、艺术的垄断,对奴隶残酷的压榨来进行统治不适合新型的社会。于是统治阶级接纳老子的“清净无为”的基础上实行许多变法,采取新的统治手段,重建封建秩序,以巩固新的政权,最高统治集团中从汉高祖到吕、惠、文、景帝及许多重要辅臣,如陆贾、晁错等,“君臣俱欲无为”,以新的黄老学派的思想为指导,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的繁荣兴盛的政治局面。统治阶级的这种“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导致巫巫见文化的衰落。

在纹样装饰上,植物纹样宁静、素雅、秀丽、浪漫,没有以往动物纹样的那种威严、恐怖、神秘、狰狞的气氛,显然符合“清净无为”的主题,而且新兴的统治阶级取得新的政治地位,渴望表现出破旧立新的形象,因而用新型的植物纹样来表现与统治阶级政治思考不谋而合,而居于纹样装饰的主体地位。这种朝代更替而出现艺术风格的转型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庄子将其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主张,他对大自然采取一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审美态度,把大自然本身看成人类情感的载体,追求与无限的自然合一。庄子对世俗感到沉浊而要求超越世俗之上的思想,会于不知不觉中,使人要求超越人世间而归向自然。因此,道家强调人的个体性,重视心灵的安宁与精神的自由,认为人的心境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中才能领悟到天地万物之美。这种悠然忘俗、尽显逍遥本色的道家神仙思想,深深的渗透到楚人造物艺术当中,在纹样上的表现为从崇尚动物纹样向喜爱植物纹样的转变。

结语

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是在于继承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的理念。本文通过对荆楚纹样题材的流变规律的归纳及其形成原因的解析,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审美心理结构,从而促进现代艺术设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振裕.《中国古代漆器造型纹饰》.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2]翦伯赞著.《中国史纲・殷周史》.商务印书馆,2010版,第335页.

[3]张金光.老子的社会政治哲学新探.文史哲,1997,4.

上一篇: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 下一篇:平面设计版式中的“黄金分割比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