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法的依依

时间:2022-09-17 04:00:30

没有想法的依依

夏日的午后,山林基地的孩子们在上泥塑课。

看着泥块儿在老师们的手中变成小人儿、汽车等造型,孩子们也兴奋地玩了起来 ,还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一个小女孩独坐一边,胡乱揉捏着自己手中的泥块儿。她叫依依,还不到4岁。我早就注意到,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自由活动,她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待着。我感到很奇怪,就在她身边坐下来问道:“你不喜欢玩陶泥吗?”

依依摇摇头说:“我不喜欢。”

我继续道:“你可以用泥巴做一架飞机或者你喜欢的任何东西。”

“不,我什么都不会做。”依依开始有点儿激动了。

“试一下吧,你想捏什么都可以的。”

“可我真的没什么想捏的啊。”依依很肯定地说,然后用征求的目光看着妈妈。

坐在我旁边的依依妈妈一脸焦虑。随后,她告诉我一些情况:依依小时候,妈妈觉得女孩子乖巧一些特别好,总在嘴边挂着“依依要乖,依依听话”。不料长久以来,依依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任何事情都必须先听妈妈的指令再去做,很少主动做事情。眼看孩子对啥事都没想法,依依妈妈才觉得不妥,带着孩子来到了山林基地。

都是“知识”惹的祸

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的大脑里有很多奇思妙想,需要老师和家长找到她感兴趣的突破点,慢慢引导她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天,午后阳光依然灿烂,我带着小朋友来到了沙坑。依依依然静静地独自坐在沙坑旁边。

我凑到依依面前,问:“依依,我们一起做个蛋糕吧。”依依低着头看着沙池里的沙子不予理睬。

“喔,我捡了这么多小石子,哈哈,还有一个扁的,有点像小豆子。”

“小豆子。”依依眼睛冒出了光彩,“小豆子是豆科类作物,豆子的营养很丰富,常吃对身体很好,并且豆子可以煮着吃,也能做成豆腐。”

听完依依的这番话,我简直快晕倒了。孩子一般拿到豆子时,会把它想象成一个什么东西,但是依依却说出了大量概念性的东西,这些不是她通过实践获得的,而是通过家长说教得到的。无可置疑,知识本身是好的,但是对于6岁之前的孩子来说学量的知识,反倒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因为他们是通过身体来认识这个世界的,而不是通过大量的概念。

但从某种侧面来说,依依至少对这个小石子比较感兴趣。所以我想通过小石子,引领依依进入到工作状态。

我很快在一个小桶里装满沙土压瓷实,再把小桶用力往地上一扣,地面上顿时出现了一个“大蛋糕”。

松软的“大蛋糕”也吸引了其他的小朋友,我先拿起了一颗圆圆的小石子,问道:“这个假装是什么?”

一个孩子说:“苹果。”

我把小石子放在了“蛋糕”上,又拿起了一颗大个儿的石子:“这个假装是什么?”

另一个孩子恶作剧起来:“是臭!”

“呃”,我举着石子,做出了很恶心的表情,冲依依做了一个鬼脸说,“他说‘臭’,臭死了!”

依依也被逗乐了。“蛋糕”装饰好了,依依又安静了下来。

我转头问:“你想不想跟我们一起玩?”

依依低下头说:“我也不想说,你们随便吧。”

“哦,我们随便吧。”

这时,突然不知是谁喊了句“要下雨了”,一个小朋友站在小土坡上,嘴里还模仿着雷声:“轰隆……”

沉默着的依依突然喊道:“不能站在高处!”

我煞有兴致地问:“为什么?”

依依很认真地说:“因为如果站在高的地方,雷或者闪电就会把你电死!”

我顺势给小朋友们讲起了打雷的原理(依依对知识性的东西是很感兴趣的,我希望通过这些调动起她的兴趣来)。

当我说到“大黑云在空中翻滚”时,依依很专业地纠正道:“不对,那叫乌云!”

我解释到:“嗯,乌云,也可以叫黑云,因为它是黑色的。”

依依对自己的纠正感到很满意,笑着拍了拍地上的沙土。

关于乌云的知识依依已经懂得很多,所以,我想把这个做成一个想象性的游戏,于是试探性地问:“依依你说,风能把乌云吹走吗?”

依依很快用小嘴学起刮风的样子,发出“呜呜”声。我赶紧指说:“刮大风了!瞧!”天呀,我压抑住内心的激动―依依已经进入游戏里面了。

“1、2、3―呜呜呜―你的风!”依依吹得更大声了。小朋友们把绿色的泡沫板扔了起来,好像真的是被大风吹走了,我赶紧捂住了头:“依依的风差点儿擦到我的脑袋!”

这时,妈妈又开始说教起来:“依依,你还记得妈妈曾经给你讲过关于风的原理吗?”我急忙拉住妈妈,轻轻地说:“请不要这样说。”

但依依听到妈妈的话,立马从想象游戏里面出来,不再吹风。我有一点生依依妈妈的气,孩子刚刚调整好的状态,瞬间被她的一句话给破坏掉了。在依依成长过程中,妈妈不仅过度要求孩子“乖巧听话”,也过多地给予孩子“知识性”的灌输,导致孩子没有想法,没有创造力。

我们需要停止灌输知识性的内容,然后多带依依玩情景游戏,慢慢感染孩子,带动她去参与其中,开动脑筋,发挥想象。

不要简单去制止

第三天,老师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好多有趣的道具,可依依仍然只是一个人蹲在地上,不知在研究什么。

我问:“你就想在这个地方转来转去,是吧?转来转去不好玩嘛,你想工作吗?”

依依摇摇头:“不想。”

我又问了一遍:“你也不想熨衣服啊?”

依依还是拨浪鼓似的摇着脑袋:“我不想。”

所有的工作没有引起依依的兴趣,但她的视角转向了一个危险的楼梯。楼梯在儿童工作室的旁边,又高又陡,为了防止小朋友攀爬产生危险,管理者把楼梯口用一道栅栏门锁起来了。

很快依依发现了一个秘密:从楼梯口的侧面也可以爬上去!她的一双小手跃跃欲试地抓住了楼梯的侧柱。妈妈发现了依依的企图,很快冲过去把依依的胳膊拉住了,大声叫喊起来:“你不要命了!这个地方很危险,你上去干什么?”

依依本能地想反抗,但她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妈妈又开始说道:“乖女儿,我是你的妈妈,你必须听我的,必须做一个乖孩子。”

孩子对万物都是感到新奇的,并且喜欢自己去尝试,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途径。妈妈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更加丧失自己的想法。

我用力拉开妈妈的手,请她不要这样对待孩子。

“依依,这对你们这么大的孩子而言是很危险的,请你离开。”我心平气和地劝说着。

依依使劲摇晃着身体,却怎么也不能摆脱我的手,她像一只愤怒的小野兽般放声大哭起来。可能依依想把自己的情绪都释放出来,但这个地方真的很危险,所以原则我是必须坚持的,但绝对不是通过依依妈妈的那种强压的方式。

我看了一下依依,深表理解:“你很伤心是吧?很生气是吧?不让依依上,依依很生气。”

依依哭着转身来打我,小手像小锤子一样力气十足。

我用手挡住依依的进攻,依然温和地说:“老师知道你非常生气,但不安全,你不可以上。”

依依决定再搏斗一次,瞅准了机会向上爬,当她再次转向楼梯时,我握住她的手臂:“老师抱抱你,好吗?”依依再次挣脱了,又转向楼梯,我再次阻拦:“不可以上,不可以从那儿上去。但如果你想爬楼梯,老师可以带你去爬教学楼那边的楼梯。”听了这番话,依依终于不再反抗,高兴地答应了。

我很开心,虽然一再被妈妈强调要乖巧,但依依还是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成长发展来说,“叛逆”其实是一种本能。父母首先不应该本能地批评,而应该感到欣喜:“我的孩子长大了。”

我建议依依的妈妈,不能用恐吓或臭骂等方式来对待孩子,用平和的语气坚定地跟孩子坚持原则,进而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对于孩子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要经常鼓励孩子去尝试,告诉孩子:“你能行,我相信你的决定。”在孩子尝试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孩子会很重视你的建议,亲子间的合作关系也会自然形成。如此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妈妈发现一个更有活力、更有想法的依依果然回来了。

上一篇:双胞胎一胎死亡 下一篇:美德魔法之整洁&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