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 4期

时间:2022-09-17 03:32:55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巩固了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的认识。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还能为今后学习探究重力,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打下基础,所以这一节既有知识点的学习,也有物理探究实验的尝试。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弹力虽然是力的一种,生活中也比较常见,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从直观的,感性经验上升到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能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找到不变的,共同的属性,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突破本节的关键。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是:弹力产生条件。

二、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a、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b、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c、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弹力概念,弹力方向确定的逻辑过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归纳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b、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a、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索新器材的能力。

三、教法:

使用策略分析:

弹力概念的得出:使用的是归纳法中的差异法。

弹力: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条件的得出:使用的是归纳法中的求同法。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采用感受——设计——观察——使用——归纳——拓展的方式。先让学生用握力器感受拉力与伸长的关系;根据提示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接着观察弹簧测力计,然后自由尝试,归纳交流使用方法。实验中先发现问题后再教给学生解决问题或避免错误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段:猫飞起来把绑着的皮筋拉变形,后又被皮筋弹回来。看完后,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把猫拉了回来?由此引出弹力。

(二)新课讲授:

1.弹力。

由于弹力的作用,使得猫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而与此同时,皮筋的形状也发生了改变。那么,形变和弹力间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实验:分别压弹簧和橡皮泥,看看停止按压后,二者有何不同。由此引出弹性和塑性。然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演示实验:一根弹簧用一定的力,发生了弹性形变;用很大的力,弹簧拉直了,发生了塑性形变。由此说明,弹性形变是有一定限度的。

学生实验:将乒乓球分别压在弹簧和橡皮泥上,松手后,观察乒乓球运动状态有何不同?什么原因?由此得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能产生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1:木块被压弯的金属片弹飞;

演示实验2:被压缩的弹簧使小车运动;

演示实验3:被拉长的弹簧使小车运动。

这三次实验中的的物体都受弹力吗?如果我把弹簧移开,小车还会受弹力吗?由此说明弹力的产生还必须要接触。从而归纳出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设置疑问:把一个重物压在桌子上,重物和桌子间有作用力吗?是什么力?这些力和弹力有什么关系?

以支持力为例,分析产生的原因:重物与桌子接触;桌子发生了弹性形变。可是桌子发生形变了没有,直接看不出来:介绍一种放大这种微小形变的方法。

演示实验:在桌面上分别放两个平面镜,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到一个平面镜上后反射到另一个平面镜上,最后照到白墙上形成一个亮点。用力压桌子,墙上的光斑明显移动,说明桌面发生了形变。

引导学生分析压力,拉力,得出它们实质上也都是弹力。

3. 弹簧测力计

(1)学生实验:用不同力拉弹簧,感受拉力与伸长关系。

引导:当你用不同的力量拉弹簧时,弹簧有什么不同?

得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引导:如果我无限制的拉,弹簧会不会一直伸长?

得出: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2)学生交流并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案。

(3)(展示弹簧测力计)学生观察,初步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刻度板,挂钩,吊环,指针。

(4)学生实验:a.感受1N,2N,5N的力;

b.提起一个或几个勾码,提起笔袋,看需要多大的力;

c.拉着笔袋等物体沿桌子运动,看需要多大的力。

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5)拓展提高:

a.把弹簧测力计倒置,在吊环上挂勾码,手抓挂钩,读出示数,并与正常使用时的结果对比,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b.将两个弹簧测力计挂钩挂在一起呈水平状,用力拉其中一个测力计,观察两个测力计的读数。

学生交流讨论其原因。

(三)巩固练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三个问题:弹力,弹力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教学中的每部分内容都有学生的体验活动,让他们边探索边思考边应用,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和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讲到微小形变不容易看出时,演示了一种把微小形变放大的方法,让学生有了亲身感受,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

上一篇:浅谈三角形稳定性教学 下一篇:小学语文如何渗透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