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利技术产业化中的技术性风险

时间:2022-09-17 02:49:45

论专利技术产业化中的技术性风险

2011年7月23日,D301次动车与D3115次动车在温州发生严重追尾事故,造成数百名乘客伤亡。被誉为中国技术先行者的动车技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检讨和反思。在现代社会人类同时面临着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和技术性风险。动车技术并不完全等同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但由于包含大量专利,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专利技术产业化中的技术性风险。一、作为先进技术与技术性风险统一体的专利

根据WlPO的统计,世界上有90%以上的技术首先在专利中出现,因此专利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有先进性特点。风险社会是后工业社会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人化”的和“不确定的”,人类社会带来的风险正取代自然风险而成为社会风险的主要内容。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缺陷,科层制的管理体系和专家评价制度可能会导致风险制造者“有组织地不负责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专利技术的风险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低碳技术是对碳燃料技术的挑战,太阳能技术是对核能技术的反思。然而,对于专利自身具有的技术性风险,人们的认识却远远不足。在大多数人看来,专利技术既然代表先进科技,其产业化自然应当造福于民。地方政府也出于完成指标、促进发展等多方面考虑,大力促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在产业化进程中,专利内在的技术性风险一再被忽视,并最终依据贝克所谓的“飞去来器效应”打击到包括风险制造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专利技术的先进性与风险性是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先进性是专利授权的前提条件,然而先进的技术往往缺乏长期实践的检验,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风险性。专利本来是法律概念,蕴含着权利人以公开技术方案为代价获得对该技术实施的有限垄断的法律价值取向。现代社会却往往把专利异化为风险概念,认为专利技术就是最好的、没有风险的技术。这种对专利技术性风险认识的不足造成了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附随有大量风险因素。温州动车事件是专利技术性风险发生危害的典型实例。动车技术包含了大量专利技术。据报道,中国铁路部门已经申请高速铁路相关专利1902项,其中授权1421项,还有481项正在受理之中。2010年由铁道部和中国北车集团共同申请的“CRH3高速动车组”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优秀奖,同时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提名。动车专利被作为专利运用和保护的典范,受到社会的广泛赞扬。然而,正是具有大量专利和先进技术的动车组,在温州受到雷击后停车并无法正常显示信号,造成了死伤数百人的极为严重的追尾事故。二、专利产业化中技术性风险的表现形态

产业化是专利运用的结果,是知识产权的社会价值获得承认的一种方式,但并非全部专利都适合产业化。一般地说,10%-20%的专利产业化率即可以产生较大社会效益。在产业化进程中,专利的技术性风险也被表达为现实的技术特征。根据风险的可规避性不同,专利产业化中的技术性风险表现为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在专利产业化过程中不可规避的风险,可以分为即期技术性风险、中期技术性风险和远期技术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来源于社会管理制度影响下有缺陷的专利技术,可以通过管理手段有效规避,主要是受“人化”影响的技术性风险。

即期技术性风险是不完备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带来的后果。专利法对于技术方案的可专利性强调的是方案的新颖和技术水平,而不是方案的安全和完备。发明人发明了新的技术方案后,为了尽早确定申请日或优先权日,往往会尽快申请专利,这对于科技创新与发展是有益的。然而,专利授权后,不完备的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会带来“不确定的”即期风险。动车组列车作为对乘客生命安全负有重大责任的产业化成果,应当具有足够的完备性和安全性。在高铁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出于安全考虑,列车时速也从设计时速350公里被降为300公里。但由于某些技术存在不够完备的天然缺陷,运行过程中仍然发生了严重的事故。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中,列车信号控制系统故障是导致追尾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发生列车轻度追尾,有乘客受伤,事故原因同样是列车信号控制系统故障。上海地铁信号控制系统提供商的产品在前更是曾导致过“列车开错方向”事故和“列车侧面相撞”事故。不完备的专利技术产业化程度越高,带来的即期技术性风险也越大。

中期技术性风险源于不同的产业化专利技术之间缺乏足够的契合性。现代社会的复杂使专利技术产业化应用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因而存在结构性缺陷的系统具有潜在的技术性风险。具有契合性缺陷的多项专利技术,作为单独的技术方案都没有严重缺陷。由于专利法实行一技术方案一申请的单一性原则,这些获得授权的技术方案的单独实施都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然而,多项专利技术作为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产业化,由于各个技术方案之间不能有效契合,可能产生技术性风险。这种技术性风险往往会延迟一定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较早的设计时速为350公里。为了增加列车推进力以提高时速,采用了提高电机电压、增大电机输出功率的技术方案。这一技术方案虽然仍然在安全许可的范围内,但是主要通过牺牲发动机安全冗余换取较高的速度。如果该方案最终实施,由于超功率使用的列车电机与铁轨、电控系统、车体等关键技术的不相契合,会导致严重的中期技术性风险并可能在列车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生现实危害。

长期技术性风险的出现是由于在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忽视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中,必然要涉及效率与公平、生存与发展的博弈。即期的现实利益与远期的代际公平应当兼顾。如果专利技术产业化不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就会导致长期技术性风险的发生。长期技术性风险可能并不显而易见,但经过漫长的积累,在未来社会表现出的破坏力十分巨大。全球变暖、物种灭绝、能源危机等长期技术性风险是人类工业革命的副产物。就动车技术而言,在全国大范围地修建铁路和高架桥以产业化动车技术,自然能够加速我国交通运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可能造成城乡规划、环境资源的破坏。我国高铁建设和动车技术推广的一味贪快求全已经体现出专利技术产业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影响。

“人化”影响下的技术性风险是专利技术产业化中出现的非系统风险。非系统技术性风险虽然仍然来源于技术问题,却受到社会管理制度的较大影响。风险社会作为后工业社会的演进形式,实行科层制管理和专家化评价模式。科层制管理使管理者具有更高的集权度并且有权分配稀缺资源,因而可能导致人为的技术性风险。专家化的评价模式使专家成为评价主体,致使评价带有人为因素。专利技术集技术性、经济性和法律性为一体,在产业化过程中更容易被科层制的社会管

理者操纵,并通过专家化评价获得肯定或逃脱责任。这是一种“有组织地不负责任”。以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轻度追尾事故为例,该事故的产生原因与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同样为信号系统发生故障。生产信号系统的卡斯柯公司的产品TDCS(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遍布11个铁路局,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这家多次发生产品事故的公司,其列车信号系统已经在国内相关领域达到了近似垄断的程度。令人惊讶的是,该信号系统在投入运行时曾经进行了专家评审,当时评审专家对该产品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三、专利技术产业化中技术性风险的防控机制

专利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性风险,并不源于专利技术本身,也不源于产业化行为,而是源于在产业化过程中人们对专利技术的认知和态度。风险固然可怕,但更为可怕的是缺乏应对风险的社会机制。在产业化进程中,行政主体和市场主体将本来并不完善和安全的专利技术等同于安全、优质、高效的技术,因而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性风险。一旦风险变为现实,决策者和评判者又容易利用社会组织结构推脱责任,使专利技术在“有组织地不负责任”的产业化进程中固有的技术性风险被忽视。

防控专利技术产业化中的技术性风险,应当着重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要转变思维,还专利技术以法律化、市场化的本来面目。政府在科技创新和专利产业化进程中体现出至关重要的促进功能,对专利产业化具有指导、评价、促进、协调、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科技政策的过程中,应当转变以产业化数据为衡量标准,以产业化成果来一票否决、以产业化比例评定高新技术企业等思维模式。专利制度的根本要义在于通过专利技术的市场化和合法的有限垄断来保证权利人的超额利润。政府只有把专利技术的产业化目标定位在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完善的法律保障,才能真正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淘汰技术性风险过高的专利技术,保证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良性发展。如果铁道部门在铁路设施建设中能够引进充分的竞争,避免赶工期、提速度、争取专利产业化指标等思维模式,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也许不会发生。

第二,应当加强立法,构建专利产业化项目风险评估制度体系。由于专利授权对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三性”要求,大量技术在充分完善前即提出专利申请。技术性风险大量内化于专利技术之中,是不可规避的必然状况。要在专利产业化进程中防控专利技术的内在风险,构建合理有效的专利产业化项目风险评估体系十分重要。当前诸多项目在产业化前进行知识产权侵权风险评估,有效地避免了知识产权的侵权风险。专利产业化项目的技术性风险评估可以借鉴知识产权侵权风险评估体系的一般性做法,将即期、中期及长期技术性风险分别评估,并作出综合性的技术性风险评估结论。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少有专利产业化项目的风险评估制度体系。高速铁路建设存在的大量设施有隐患、系统难契合、环境不友好的技术性风险,被专利产业化和自主知识产权运用的光环所笼罩。

第三,明晰责权,推行专家同行评审制度,防范专利技术产业化中受“人化”影响的技术性风险。专利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非系统性技术性风险来源于稀缺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评价结论的错位,这种风险的渊源在于“人化”的社会组织结构。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可能利用其优势地位造成垄断性经营,专利技术产业化成为将优质资源配置给存在技术性风险的关联企业的借口。专家评价制度可能使某些与专家有关的市场主体在存在较大技术性风险的状况下获得良好的专业评价。在专利技术产业化中防控受“人化”影响的技术性风险,必须明确责权,防止政府利用管理社会的优势地位垄断稀缺资源、制造风险而不负责任。同时强调专家同行评价制度,避免专家意见的随意性、关系化和利益化。

注释:

①参见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②Ulrich Beck,Risk socoetv:toward a New Moderr-nity,SAGE Publication,London,1992,

③参见徐道稳:《风险社会中的危机处理机制》,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

上一篇:针对网络谣言的政府义务 下一篇:“7.2 3动车事故”的法理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