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17 11:53:28

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因素,以降低治疗风险。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经过24个月固定正畸治疗的64例临床病例资料,对各种牙根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吸收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正畸性牙根吸收的高危因素。结果 牙根未发育完成的牙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根吸收与发育完成者无明显差异,牙根未发育完成的牙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会继续生长,但未能达到正常长度。结论 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因素,与性别、解剖因素、治疗因素等与否无关,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

【关键词】 牙根吸收;正畸治疗;不良反应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02-01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过程中较常发生的并发症,错合畸形是由于在正畸过程中的某些因素如解剖因素、治疗因素等引起了牙骨质的过度吸收。根吸收范围累及至牙本质时就会影响到牙齿的正常功能。口腔正畸是围绕正畸治疗从初诊到治疗结束的一个全过程治疗通常认为与个体遗传因素、患者全身情况、局部解剖因素以及矫治力系统和牙齿移动情况有关[1]。选取我院2010年经过24个月固定正畸治疗的64例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过24个月固定正畸治疗的64例临床病例资料中男性23例,年龄11-16岁18例,平均年龄12.7岁,17-40岁5例,平均年龄22.8岁;女性41例,其中11-16岁34例,平均年龄12.6岁,17-40岁7例,平均年龄23.5岁。

1.2 治疗方法 采用标准方丝弓技术矫治34例、采用MBT直丝弓技术矫治9例、采用功能性矫治12例、采用美观陶瓷直丝弓托槽矫治9例。对于美观要求较高的成人患者,可建议使用美观的陶瓷托槽进行矫治[2]。正畸治疗时多用弱而间断的矫治力;避免过大的持续力,矫治时间尽量缩短,尽力避免牙的倾斜移动及压低。若发现牙根吸收超过根长1/4时,暂时中断治疗,改变原治疗方案,避免根吸收严重化。对于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是在治疗6个月后用X线检查,采用平行定位或CT检查,动态观察根尖影像,了解正畸治疗中根吸收情况。

2 结果

牙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未发育完成的(11-16岁)根吸收与发育完成者(17-40岁)及性别、治疗因素无明显差异,牙根未发育完成的牙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会继续生长,但未能达到正常长度。

3 讨论

口腔正畸目前是我国一种成熟、高效、具有完善矫治功能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正畸方法。但在矫治过程中发现了多种与正畸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如牙根的吸收是不可预知的,正畸治疗前必须预先告知患者及家属正畸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如根吸收、牙釉质脱矿、黏膜溃疡、牙周组织损害(牙龈炎、牙周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等而牙根吸收,因为它的发生是难以预测的。在矫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在矫治前通过X线检查已有牙根吸收的患者,在矫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往往施加矫治力后会加重其吸收,不仅受压区牙骨质吸收,而且深层牙本质也受累及,其它有助于预测的因素包括牙根形态、牙根的发育阶段等。因此X线检查,包括根尖周片、平行定位投照根尖周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和CT检查等有助于预测牙根吸收的方法之一。但是传统的根尖周片拍摄使用角分线投照法,放射量小,操作简便,可呈现牙根的细微影像,但容易失真变形,且易与邻近组织影像重叠,不利于牙根长度的精确测量。平行定位投照根尖周片能将X线它具有放射剂量小,影像变形小,重叠误差小的特点。全颌曲面断层片的优点在于信息量大。但牙齿形变较大,Sameshima等的研究表明曲面断层片夸大了牙根吸收,且在形态分类判断上也不及根尖周片。而CT技术可实现牙根吸收的三维评判,能更准确地反映颊舌侧牙根吸收及不易探查的早期牙根吸收。正畸治疗时机宜选生长发育期;多用弱而间断的矫治力;避免过大的持续力;尽力避免牙的倾斜移动及压低:矫治时间尽量缩短。往往施加矫治力后会加重其吸收,不仅受压区牙骨质吸收,而且深层牙本质也受累及,其他有助于预测的因素包括牙根形态、牙根的发育阶段等。非持续性力的使用可以使发生吸收的牙骨质在间隙期重新修复并进一步防止牙根的吸收。姜若萍、张丁老师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间歇的施加外力可能更符合细胞在生物体内的生理状态,而长时间的使组织细胞受到同样的力,可能不利于细胞发挥其生理功能,因而有可能加重牙根吸收。显示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发育未完成的牙齿在正畸治疗后未发育到其正常长度,这可能与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尖的移动有关。本研究结果与有些学者[3]观点相同。根吸收与男女患者根吸收无明显差异,这与李春雷[4]等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因素,与性别、解剖因素、治疗因素等与否无关,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平行定位与CT在牙根吸收的早期诊断和检测中能更准确地反映颊舌侧牙根吸收及不易探查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姜若萍.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口腔正畸学,2001,8(3):108-110.

[2] 王好星.打开咬合与改良2类颌间牵引的临床分析.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05,3(增刊):73.

[3] 林焱,钟萍萍,张端强.青少年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因素探讨.上海口腔医学,2007,22(1):24-26.

[4] 李春雷,李长霞,朱双林,等.面型对正畸支抗牙牙根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广东牙病防治,2004,12(2):2-4.

上一篇:浅谈精神科突发事件的预防 下一篇:全冠修复后牙隐裂的87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