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取舍与调整

时间:2022-09-17 10:56:03

试析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取舍与调整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大学英语教材的取舍与调整。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灵活取舍与调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在宏观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对其结构和内容进行修改;另一方面则可以从微观上,即词汇、课文和教学活动上进行删减、补充或替换。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取舍;调整

没有一本教材是包罗万象的,大学英语的教材也是如此。正因为这样,授课教师才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包括对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教材的结构和顺序、教材中涉及的教学活动以及开展活动所需要的方法进行适当采纳、舍弃或调整。取舍与调整可以是对教材整体把握上的,也可以是对教材局部进行的微调。

一、宏观上对教材进行取舍与调整

目前,全国高校均在实施大学英语课时缩减改革,受课时影响,要能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如期完成大学英语一册书的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以普通高校为例,大学英语读写课和听说课的周课时均为两节,一学期的学时总共才34~36节,而目前主流的大学英语教材,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21世纪英语》等均安排了8个甚至更多的单元内容,并且每一个单元的内容都非常丰富。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开课前就从宏观上把握好教材的调整,灵活地删减部分单元内容。具体到哪个单元完全根据学情决定,比如,可以将学生的整体水平与宏观难易相结合考量,也可以将学生的专业方向与宏观话题相结合进行综合考量。多数院系教师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教材了的束缚,认为必须要从前往后上,没有时间的情况下就删除后面的单元。殊不知,如果从整体上把握好,甄别出更适合学生的单元,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微观上对教材进行取舍与调整

主流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个单元均从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技巧出发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对单元中涉及的词汇和语法也都有全面的涉及,可谓面面俱到。我们以《新标准大学英语》为例,每一个单元的内容在大班几乎不可能在四个课时内完成。所以除了从宏观上把握好教材的取舍和调整外,从微观上进行也同样重要。比如,我们可以对教材中的某一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删减。教师一定要牢牢地把握好一个原则:教学一定要有所侧重。读写课堂要侧重读写译,听说课堂则要侧重视听说,所以读写课堂可以适当删减听说内容,而听说课堂也可以适当删除读写内容。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帮助学生学习某一特定的知识与技能。其具体做法如下:

1.对单元课文进行取舍或调整

几乎每一本公共大学英语读写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包含有两至三篇课文,第一篇为主课文,需要教师精讲,第二篇和第三篇主要是从提高阅读技能或拓展文化视野的角度来编排的。四个单位课时很难将这几篇讲全,所以可以根据学情进行取舍和调整,教师的思路可以更加开阔一些,不拘泥于第一篇必须是主课文的模式,如果遇到第二篇或者第三篇更能帮助学生习得知识,不妨做有益调整。

2.对单词做增补或删减

如果授课对象现阶段所要求达到的词汇量为3000,而学生所使用的教材词汇量也是3000,也就是说学生学完该教材完全能达到大纲要求,那么这两者的词汇量要求是没有出入的,但现实是这两者之间常常有出入。尤其是英语教材的编者往往选取原汁原味的英语原文作为课文内容,所以不排除生僻或不常用的词汇出现。为了不过多地给学生增加负担,教师可以将这些词汇仅仅作为学生需要了解的词汇,而不去过多强调记忆或运用。

3.对教学内容和活动进行补充或替换

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与调整是有度的,不可以过多或完全摈弃,教材的编者对教材的编排是有整体规划的。因此,有没有必要进行修改完全要根据学情来。比如,如果教师认为拓展阅读课文的某一段落非常适合翻译,那么完全可以将其作为翻译题型来做;又或者拓展阅读涉及的文化部分与主课文的文化背景一致,也可以将其提前做为背景知识来导入新课。

还有一些教材要求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太难,那么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替换。以拓展类公共大学英语艺术英语为例,教材选取的主课文均与艺术有关,生僻单词较多,编者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将教学活动设计得较为容易,多以口语形式开展,但是从笔者的实际授课体会角度出发,学生并不愿意参与这类较易的口语对话环节,所以完全可以自我设计一些更好的活动适应学情。但是补充也是有原则的,一是内容不宜过多,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增加学生负担;二是要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应试需要,补充必须是有意义的;三是内容最好与单元内容相契合,不要显得突兀,要让补充材料与教材保持整体性。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种类繁多,教材的编写者对教材内容的顺序安排也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结合学生学情、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既可以对教材顺序进行合理调动,也可以对单元内容,包括词汇、语法、教学活动等内容进行取舍,既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也可以从微观上把握。教无定法,只要授课教师在授课前全面多角度地分析教材,就一定能找到教材最好的使用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胡定荣.教材分析:要素、关系和组织原理[J].课程・教材・教法,2013(2).

[2]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01(3).

上一篇:翻译文言文的几个注意事项 下一篇: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辽宁城市国际语言环境优化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