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儒家“忠恕”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7 10:30:00

浅议儒家“忠恕”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当人们遇到新的困惑,无法用现代经济理论诠释的时候,人们又开始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现代中国企业管理,已大量运用西方科学管理方式,但文化传统思维的影响,仍是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本文就儒家思想中核心的“忠恕”思想,以笔者身处的国有上市企业为例,探讨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意义。

关键词:儒家 忠恕 责任 道德 企业管理

引 言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尔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儒学是否能与现代化相适应?这是现代新儒家必须面对的问题。“马克斯·韦伯写了《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断言儒学不能适应现代经济,不具有促进市场经济的因素,因而对于现代化进程只有负面作用,而没有正面作用。他的结论遭到了现代新儒家的反对。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以大量事实反驳了这个结论。他指出,韦伯在新教伦理中找到的那些促进市场经济的思想要素如敬业、勤俭等等,在儒学中都可以找到”。于是,人们开始纷纷对儒家文化进行重释。事实上,当我们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华,《论语》便是其中之一。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虽然《论语》亦有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一种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儒家对于道德情感所提出的方式是取譬于己,推及于人,也就是后儒大肆渲染的孔子的“忠恕”之道。关于忠恕的含义,南宋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也就是说,一方面对人应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另一方面,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在现代企业中,“忠恕之道”常被用来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以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达到企业的有序化管理。

在市场经济时代,每个人依旧是某个家族的一员,依旧担当某种社会角色。“不论一个人所有底伦或职是什么,他都可以尽伦尽职。为父底尽为父之道是尽伦;为子底尽为子之道亦是尽伦。当大将底,尽其为将之道,是尽职;当小兵底,尽其为兵之道,亦是尽职。”所谓“忠”,就是忠于道,忠于德,忠于人。对人的忠诚,根源于对“道”对“德”的认同。一个人只有忠于道德了,他对其他人的忠诚才会更稳固、更长久。把“忠恕”之道落实到企业管理之中,就是要让企业成员忠于自己的企业理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竭诚为顾客服务。这是一个管理者工作中将企业理念贯彻落实到员工骨子里面必须思考的根本性问题。专业的技巧和筹谋的利润并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种忠诚度。

1.忠于道德,忠于事业

1.1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

企业社会责任是当代西方正在兴起的一种企业哲学伦理学,通常指与主要利益相关者、价值相联系,遵从法律,并尊重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一系列政策和实践。企业在发展自身规模,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忠于这样的一种社会道德,才能使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和健康的社会发展环境。

1.2个人的职业道德

(1)尽忠尽职

干部和员工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能否快速发展至关重要。职业道德的第一要义便是“称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尽职,则能在企业的员工中树立良好的威信,从而使大家信服,同心同德为企业发展出力。企业的员工尽职,才能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用小的成功一点一滴积累企业的大成功。

(2)大公无私,赏罚分明

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尽忠职守的概念,除了业务还有管理职能。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培育积极创新的工作氛围,需要管理者建立公正公平的管理机制。在现代科学中,企业运用360度绩效考核来进行管理,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公正”。通过相对客观的评价,让员工信服,通过奖惩来实现推动,使得员工更好地实现岗位职责,同时开拓思维,创新理念,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

1.3树立内心的道德标准

世上的标准纷繁复杂,真正的标准在何处,真正的“忠”体现在哪里?就儒家的观念来理解,真正的标准在于内心,所谓尽己之谓忠,此“忠”并非忠诚于外在的标准,或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种内心的道德良知的判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人力资源都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在为选用人才而烦恼,中国有的是人,有的是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没有人才呢?过硬的专业素质并非企业选用人才的樊篱,真正缺乏的是忠于企业的人才。服务行业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做好服务,这个标准并非在于与其他企业的对比,或者领导的说教,标准在于能否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在岗位工作的员工而言,往往以外在标准衡量自己,觉得不被重用,郁郁不得志。“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以及“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些便是对人才的最好诠释,每个人应该建立内在价值判断,并不断修正补足,当自己真正历练成为德才兼备的贤士,一定会被发现。企业只有帮助员工真正树立内心的道德标准,才能使员工克服焦躁的情绪,踏实做好各自的岗位工作,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1.4正确的引导

不论是企业的经营者,还是产品的生产者,每时每刻都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想问题,这样,企业管理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笔者所在的公司近年来一直加强对一线服务人员的培训,除了强调“看得见的微笑,听得到的温暖”,也就是要求员工在服务时除了态度诚恳、亲切以外,还要求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将企业的“服务理念”深入员工内心,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并非始终贯穿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通过良好的专业素质,让消费更经济、更实用。服务企业在成长,消费者也在成长。现在的消费者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听到“您好,请,谢谢”的服务用语,而是希望听到“这个套餐的选择对于您来说更经济,这样的选择能够让您不必浪费,这项功能的优点和缺点在于什么”,如此一来,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心,让他们更快乐地消费。

2.推己及人,坦诚沟通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个观点便是从“忠”推到了“恕”。在企业管理中,矛盾总是不断发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上级与下属、各级管理人员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存在着矛盾。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的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的不同,对一些问题所了解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各种物质利益趋向的不同,各种所要达到目标的不同等等,对一些问题或对同一问题所作出的评价也就不同,由此而采取的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不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不断解决持续发生的问题或矛盾。儒家的“恕道”对协调各种内部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发生个人之间带有感彩的纠纷时,更是如此。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情况,各自多从自己方面反思反省,就可以求得共识,相互理解,宽容或让步。

2.1自我完善,不苛求他人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意思就是自己都做不到的,不能苛求他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总看到他人的缺点,对别人过于苛刻。在企业中,各个岗位分工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品评的标准也不一样。“恕”所指的,就是要求大家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将心比心,少一些挑剔,将重心放在自我的完善上。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于所管理团队成员的优点和缺点有正确的认知,善加调用,才能发挥整体的优势。有些管理干部未必是一个小团队中技术水平或专业素养最高的,但是他能发掘团队人员的优点,集中大家的智慧,激发集体荣誉感和积极性,和谐群体关系,这是他的长处和优点,管理者要看到这一点。

2.2关爱员工,正确对待过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儒家思想倡导对于他人的缺失,充分运用“恕”。当然,这个“恕”不是无边际的,但只要在法律底线之上,都可以用“恕”的道德标准来解决。员工犯错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因为创新犯错,应该在鼓励并善加引导;如果是因为工作倦怠,则需要管理者认真查找原因,这个原因有可能是来自于员工个人生活遇到的困难,需要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如果来自管理者有失公平或不善用人,则需要管理者自我检讨。

2.3注重沟通

突破内心的樊篱,舍弃苛刻和挑剔,坦率真诚地沟通,便是“恕”如果真正能以宽恕的心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企业为家,形成以处理“家庭关系”的宽容心理来处理企业各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那么大家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顺畅,从而避免因沟通带来的扯皮、互相牵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总体而言,通过对“忠恕”思想的分析,以及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种种体现,不难发现儒学的“推己及人”,其行为模式是以行为主体为原点、核心,以行为主体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推断他人的利益和需要,进而以此为行为取舍的标准。在此模式中,己只是行为的出发点、标准,而不是目的,行为的目的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的。现代企业管理中若能善用“忠恕”思想,无论对于企业内在管理修为,以及对外拓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整部《论语》的意义也便是在于此,对于现代社会,这种古典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教条的教育,而是在于一种入世的实践。由此也证明了冯友兰先生“由社会必有社会之理”的论断。

参考文献:

[1]《重释传统》,曹刚、唐凯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现代新儒学的走向》,宋志明,4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314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4]《现代新儒学的走向》,宋志明,4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5]《新原人》,冯友兰,165页,商务印书馆,1943年

上一篇:葡萄酒行业高端发展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关于员工流失的原因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