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和生机

时间:2022-09-17 10:00:47

生成,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和生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以教案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大家谓其“牵引式”教学。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因而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往往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设性,常会使教师不关注教学过程本身。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善于启发式教学,让课堂在一种生成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

一、要学会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巧妙利用意外生成

巧用语言(特别是幽默的语言),是处理生成性问题的好帮手。它可以让沉睡的课堂立刻苏醒过来。预设是每个教师的强项,但也有失误大意的时候。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二)》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操作环节:每个学生的学具袋中有红、绿、黄三种小棒,其中红、绿色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黄色小棒无法围成三角形。

就在大家聚精会神摆弄自己手中的小棒时,有个学生突然说:“老师,我的红、绿、黄三种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

这句话让老师顿时手忙脚乱,走前看了片刻后忙解释道:“老师买回来的黄色小棒短了些,现在每个人手中的黄色小棒是老师接长的,你的可能是没接好,那节短的弄丢了。黄色的小棒应该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这个学生觉得很失望!一语不发。

[思考]课前预设时,教师的设计是很好,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三角形的特性。课堂上,学生发现自己的黄色小棒和别人的不一样,给课堂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带来了生机。这是学生一种自主行为,一种需要所触动的探究学习。这位教师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预设,尊重生成,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比如这样:

师:“这位同学的黄色小棒真特别,待会我们一起来找找他手中的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的奥秘吧!”

把这一现象和其他学生不能围成三角形的黄色小棒做比较,很自然地发现:只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一组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一来,既处理好了课堂中的生成,又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二、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多少天吗?”随后,几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着:“我知道,是365天。”这正是教师预设时的情景。可是大部分学生似懂非懂,不够深刻。老师没有作具体的分析,表扬了那几个很快说出答案的学生“真棒!”,年和日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很顺利地“探讨”出来了。

[思考]课堂千变万化,有着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就要作出灵活的反应,适当增补教学环节。虽然“365天”这个答案很快露面,但这时教师如果再灵活地调整教学预设,增加一个计算环节,那这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就豁然开朗了。比如这样:

师:“这是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留心观察得到的答案,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呢?”(学生沉思中)

师:“我们可以有什么方法来检验一下呢?”

生:“列式计算12个月的总天数。”

师:“在计算之前,你有什么更好的计算方法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生:“31×7+30×4+28=365(天)”

师:“我们要对听到看到的结果加以科学地验证,不断探索出新的知识。”

这样处理:一是例子确实为学习数学知识而服务,在迂回突破中寻求平衡,因此保证了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价值。二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数学教学也应该关注课堂生成的人文性和科学性,进行弹性设计。

三、拓展生成,变革课堂的丰富形态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现代课堂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因此,教师根据课堂生成资源,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

例如:在教学《重叠问题》时,教师预设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列举出生活中类似的重叠问题。

生1:“在我们这一列中,从前面数起,我是第3个,从后面数起,我是第6个,我们这一列一共有3+6-1=8(个)。”

生2:“我们平时收作业本。把大家的本子重叠在一起”

……

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听”着学生的举例,却没有对所举例子进行分析评价。

[思考]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善于倾听,及时分析。“重叠”,语文和数学的意义完全不同。看来,现场生成的课堂变革,一方面依赖于教师课前充分周全的精心预设,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沉稳的课堂心理素质敏捷的课堂应变机智,也是教师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的提炼。比如这样:

师:“你能在他们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哪个例子和今天学的知识不同的吗?”

生:收作业本,只是把所有本子叠放在一起,是语文意义上的“重叠”。

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中“重叠”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不断地完善自己,将课堂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妥善处理,使得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为创设一个魅力四射的课堂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龙岭镇中心小学 江西省赣州开发区潭口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浅谈母语式学习英语 下一篇:探究小学信息技术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