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赏读

时间:2022-09-17 09:19:18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是小学语文中的一首诗,语言明白如话,读来朗朗上口,意味丰富隽永。

从诗题看,诗人截取了四时变化中一个春季的清晨作为抒写对象,角度可谓之“小”。首句(起)从一场惬意的春睡写起,既点了题(“晓”),又抒了怀,“不觉”二字写出了主人公犹酣的快适,让人联想到三顾茅庐中孔明的吟唱:“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春夜正长,春睡正美,所以,“酣眠固不可少”(朱自清语)。第二句(承)的“啼鸟”是本诗中最具动感特征的听觉意象,鸟语在春天的早晨本不算稀奇,但“处处”两个叠字却展现了一派百鸟争春、生机盎然的大好春光,此时,诗人可能还未起身,却早已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从第三句(转)始,诗歌发生了很大的跳跃和逆转,诗人用追忆的笔法写了昨夜的一场“风雨”(也是诉诸于听觉)。“风雨”可谓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风雨,也可指人生的风雨;而“夜”这个稍具朦胧特征的意象,跟“晓”构成了二元对立,具备了象征的意涵:拂晓之前,漫漫长夜,风声雨声,声声入耳……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花”这个唯美意象成为本诗最后的风景,除去实指的意义,“花”象征着自然界美好的事物,也象征着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落花”与“风雨”的对立形成了本诗特有的张力(类似“花季”与“雨季”),花香四溢的大好春光在昨夜的一场“风雨”中消失殆尽;而“多少”这个疑问词构成了本诗绝妙的“对话”结构。诗人这一问,既是问自己,也是问读者:当我们置身于良辰美景,你是否想到,自己的“花”样年华,曾经受了怎样的“风雨”洗礼与摧折?我们从中还可体味到:再美好的时光,也是要流逝的,最终仍摆脱不了“落花”的命运。尽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但“落花”同流水,是春去的症候,美好的时光将一去不返。这一问,既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又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传达了无穷无尽的意绪与美感。全诗借花喻人,融情于景,即景抒怀,表达了一种浓浓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怨,传达出幽远的意趣、情趣与理趣。

通过对《春晓》的解读,我们不难体会短短20字中所包含的无穷意蕴,不难体会形象背后所蕴蓄的深沉情感,也不难理解诗人对曲折人生的隐晦表达。

杜茂生,男,山西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中文系讲师。

上一篇:对改进职业技术学校会计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心怀感恩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