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研究

时间:2022-09-17 08:43:23

黑龙江省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影响环境评价质量的因素、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环境评价的目的是掌握和比较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寻找污染治理重点;为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关系;预测评价拟建的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1.黑龙江省影响环境评价质量的因素

污水,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管理,我省各地的排水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部分单位未按规范建设排水设施,致使排水设施布局不合理,污、废水跑、冒、漏现象客观存在;有部分企业废水未经预处理直接排入污水管网,对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占压、破坏污水管道时有发生,威胁到排水的安全。在环评中对这几类污水的性质、产生量都要分析清楚。废物,我省对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十二五”期间,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压力依然很大,形势依然严峻。

2.黑龙江省环境影响评价现状

建设项目环评已被社会广泛认同,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我省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经相对成熟,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已经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和接受,在执行方面已基本没有障碍。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效杜绝了设备工艺落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项目的上马。对于同意建设的项目,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加强了环境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减轻了环境影响,这就对污水和废物的排放从根源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规划环评取得明显进展,规划环评在我省还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阶段,已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等的环评工作,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3.黑龙江省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规划环评滞后,我省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建设项目,并未涉及立法、政策和规划层次。无数经验证明,政策和规划失误带来的环境破坏要远远超过建设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虽然首次引入了规划环评,并对开展规划环评的范围作了明确规定,但至今仍受到一些部门的抵制,没有广泛开展,规划和规划审批部门不按法律要求办事的情况屡见不鲜。即使是开展了规划环评的行业和区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对于立法和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还很难纳入法律程序。监管环节薄弱,“重审批、轻监管”,以及执法不严,一直是环境管理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许多建设单位委托环评单位编制环评文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环保主管部门的批文,为建设项目上马扫清障碍,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漠不关心,甚至根本不清楚。在地方政府握有投资主导权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有的环保部门甚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厂址选择明显错误的项目也予以审批。在地方审批的项目中,未经验收即投产运行或没有很好落实“三同时”要求的项目更为普遍。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对于投资决策往往会产生明显影响。尽管我国早已将公众参与纳入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并且环境保护部还专门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来规范这一行为;但从目前来看,我省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仍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缺乏强有力的、独立于政府的民间环保组织来参与环保博弈;第二,政府部门对于许多事务具有主导权,公众缺乏参与热情;第三,直接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众往往素质不高,对环境影响理解不深,更难提出合理的建议;第四,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不畅,且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队伍能力不足,能力不足也是制约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环评单位来说,人员紧缺,超负荷工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并且,由于涉及的行业较多,现有人员很难对每个行业的特点有深入了解,编制的环评文件经常出现错误,提出的环保措施也难以到位。对于评审专家来说,存在的问题同环评人员大致相同,再加上评审会时间较短,很难从环评文件中总结和挖掘出更多有用信息,评审质量很难保证。环保审批部门由于事务性工作较多,更不可能对每个项目的情况作深入分析。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大大削弱了这项制度的作用。

4.黑龙江省为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质量采取的对策

4.1明确环境保护管理目标,使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我省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环境压力与日俱增,长期下去将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通过环评从源头上来实现污染物减排。近年来,我省政府部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口号,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评价也将逐步谈化经济增长因素。这一管理思路的变化,将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生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在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体制下,对于环评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4.2加强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为环评提供参考依据。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尽可能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大多数企业已经构不成制约。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已经成为推进环境保护的首要手段。然而,我省的空间规划体系,基本上是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建设部等几个部门规划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相互适应和融合而形成的,带有很强的自发特点。规划之间缺乏协调,规划内容重复、规划空间重叠甚至各种规划之间互相矛盾、彼此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环评,尤其是规划环评的开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规划环评重点关注的问题往往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产业规模限制、产业布局优化等宏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判断,还很难通过量化指标来进行。因此,当前急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能够统领各类空间规划的综合性规划,为开展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提供依据。

4.3强化监督管理,确保环保措施的落实。执法人员力量不足、能力不够、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等原因,是造成许多项目环保措施不能严格落实的主要原因。环保部门应尽快建立完善的项目环境管理档案制度和项目跟踪管理信息系统,对建设项目实施从环评审批到建成投产全过程跟踪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动态掌握项目建设进展和环保措施落实情况,使“三同时”和验收管理做到及时、主动。只有这样,才能反过来杜绝建设单位在环保审批和环保设施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侥幸心理,真正促进环保措施的严格落实。

4.4加强环评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工作质量。队伍能力建设,是提高环评质量的保证。凡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和环境保护验收的单位,均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管理部门还应严格环评文件的审查,加强对环评机构的日常考核,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环评机构,及时表彰,形成不断学习提高的良好行业氛围,切实促进此项事业的发展。

5.结束语

黑龙江省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按照国务院制定的有关政策、规划和规定的要求,制定了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相应对策,这些对策的制定,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并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打下了基础。

上一篇:浅谈电力系统电源及维修的规划与设计 下一篇:高层转换层中框支梁施工工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