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量征地荒芜多年农民心痛

时间:2022-09-17 08:42:33

昆明大量征地荒芜多年农民心痛

近日,记者在昆明市盘龙区青龙村看到许多长满野草的荒地。一位当地农民指着这些土地痛心地告诉记者,这些地3年前都是稻田或玉米地。

据记者调查,自2003年7月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先后在该市盘龙区的青龙村委会、官渡区的十里社区和杨方凹社区,共储备了土地30000余亩,用作“现代新昆明”的东部核心区,但目前多数仍撂荒着。

在土地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这些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凸显的是土地资源浪费、失地农民剧增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更需对被称为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第二次革命”的土地储备制度进行反思。

30000余亩储备土地多数荒芜

2003年7月,昆明市青云街道办事处青龙村委会裕丰村民小组的308亩“在册地”(承包地)和934.047亩“非在册地”(非承包地),以及“地上所有的附着物、构筑物、建筑物和水、电、道路、水面、鱼塘、果园果树、零星果树等设施”,被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全部征用。

青龙村委会于2003年9月1日制定的《关于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征用收购我村六个村民小组全部土地及人员农转非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道出了土地储备中心实施土地储备的原因:“根据省委、省政府及昆明市委、市政府有关加快建设新昆明的战略方针,结合我村实际,借昆明北市区开发建设的东风,我村两委经过与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多次协商洽谈……将我村下属的青龙村、两面寺、裕丰村、黄土坡、苏家营、长地埂六个村民小组的土地全部转让给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整体开发建设。”

“2003年6月份前,村委会的领导称,土地储备中心要征用我们村的地。7月份就开始正式征地,用经纬仪来测量。”裕丰村的村民向记者讲述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的过程,“当时小组长李继祥在村民大会上说,总的征地1000多亩,其中上公粮的地有300多亩,田占了一半,其余为菜地。我们当时考虑到,村委会早就把征地手续办好了,我们同意要征,不同意也要征,反正土地是国家的,国家要我们不敢不给,就签了字。”

裕丰村是一个彝族村,人口336人,有承包地308多亩,开荒地700多亩。据青龙村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该村委会下属的青龙村、两面寺、裕丰村、黄土坡、苏家营、长地埂共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82人,被征用的土地一共合计为8094.259亩,其中在册地(承包地)为2167亩,人均近1亩;非在册地(非承包地)5927.259亩,人均2.6亩。

记者在青龙村委会的黄土坡、裕丰村等地看到,这些昔日生长水稻、玉米的土地,现在长满了密密实实的野草,有的地方还种上了树苗。“原来说好我们可以继续种地的,可是2004年3月份我们辛辛苦苦种的蚕豆、小麦,却被栽树的老板用推土机全部推掉,种上树苗。老板还说,市里已把地卖给他们了,卖了40万元一亩。”裕丰村的村民指着种满了树苗的农地,有些愤然。而青龙村委会书记王李和村副主任李明学告诉记者:“目前在裕丰村田地里种的树都是土地储备中心内部自己种植的,因为我们这儿正在修昆明市三环路和东绕城线,将来搞绿化用。”

据青云街道办事处一位知情人透露,按照昆明市的城市规划,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在该市盘龙区的青龙村委会、官渡区的十里社区和杨方凹社区,共储备了土地30000余亩,作为“现代新昆明”的东部核心区。

按《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的规定,仅青龙村委会的2167亩承包地,就应该有1733.6亩基本农田。保守估计,土地储备中心储备的30000余亩土地,以25%算就应有7500余亩承包地,7500余亩承包地中应有6000多亩基本农田。

近万失地农民生计堪忧

据调查,青龙村的两面寺、裕丰村等村庄,在卖地前都是穷村,土坯房组成的村寨里偶尔会有一两间红砖房“鹤立鸡群”。卖地后,突然间“有钱”了的村民被压抑了多年的建房欲望得到了释放:一幢幢两三层高的乡村别墅在旧村边一茬茬“长”了出来,新旧相对,成了这些卖地致富的村庄一道特殊的景观。

裕丰村的吴水英(化名)在自家刚盖好的新房里告诉记者:“我家有两个农村户口,这几年分三次一共分到19万元卖地钱,每年年底还有两三千元的分红。但我家的新房,先盖的石棉瓦房就用去了4万多元,盖厨房又花了将近1万元,现在刚盖好的大房子就用了差不多20万元。”

按2003年7月8日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甲方)和青龙村民委员会(乙方)签订的《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征地(收购)补偿协议》(下称《征地补偿协议》),土地补偿费分在册面积和非在册面积,按每亩7.16万元和3.29万元分别进行补偿――“甲方征用的土地,征地费用含土地补偿费、剩余人员安置补助费、青苗费、果园果树以及附着物、构筑物、建筑物和水、电、道路、鱼潭塘等设施”。其中第四条明确规定了土地交付时间、条件和付款方式:“甲方分三期向乙方支付标的物的补偿费。第一期在双方签订征地协议后十个工作日内支付1000万元;第二期在双方签订本协议后30个工作日内支付在册面积5万元/亩(以实册面积计算),非在册面积1.5万元,亩(以实册面积计算)的费用;第三期在甲方开发土地的过程中,开发多少补偿多少。甲方于2006年7月10日内未开发完的,甲方在2007年7月10日前全部支付标的物的补偿费余款。”

自此,青龙村等地失去所有土地全部“农转非”的村民们,过上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悬空”生活。当地政府又没有对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只是把卖地钱存留一部分在村里,每年底以“分红”的名义给他们分发生活费。村民告诉记者:“现在连吃点小菜都要买,有时去山上拾点菌、掐蕨蕨菜来卖,每天每家人生活开支要20元钱左右,小娃还不能生病,要不只有借钱了。”

据知情人士保守估计,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在青龙村、十里社区和杨方凹社区征地后,约有近万农民失地。在持续了3年多的“建房热”后,多数失地农民住在新房里,却为明天的衣食发愁,为未来的生计担忧。

“土地财政”成地方政府圈地的发动机

那么,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是依照什么法律法规征用了近万农民的3万亩土地呢?

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和青龙村委会签订的《征地补偿协议》的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写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昆明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为合理利用土地,经甲乙双方商定,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订立本协议”。

根据2002年2月1日试行的《昆明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记者发现,只有其中的第二章第八条中,“(一)为社会公共利益需要使用的土地;(二)因实施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需要调整土地使用功能的土地”两种类型的土地,才符合青龙村委会等地的土地储备情况。而且,其中的第十一条规定:“对需储备的农村集体土地,必须依法办理土地征用手续”。

但令人不解的是,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和青龙村委会签订《征地补偿协议》的时间是2003年7月8日,可2006年9月5日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的苑立华处长却告诉记者:“土地在当时只能是组织报批,签订《预征地协议》。”昆明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苏辉则称:“按昆明的城市规划发展,那块土地有收储价值,征这块土地对项目建设是很好的支持。整个储备是跟着规划走。”

据记者调查,《昆明城市总体规划》得到国务院正式审定批复是在1999年8月;但是,到了2004年4月,为建设“现代新昆明”,昆明市对官渡、西山、呈贡、晋宁、嵩明5个县区共43个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把43个乡镇原有的耕地91877.37公顷调整为37984.78公顷,43个乡镇原有的建设用地43611.54公顷经调整变为110695.15公顷――姑且不论这一调整是否得到国务院的审定和批复,但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此次调整之前的2003年7月,土地储备中心就以“建设新昆明”的名义陆续和青龙村委会、十里社区和杨方凹社区签订了征地补偿协议,储备了以上两个社区和一个村委会的30000余亩土地,保守估计就有基本农田6000余亩。仅在青龙村委会,就应有基本农田1700余亩。且这些土地,大部分都荒芜了多达3年之久。

上一篇:愧对母亲 第3期 下一篇:“红头文件”岂能强制更改包地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