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观察应用分析

时间:2022-09-17 08:41:21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观察应用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观察应用效果。方法:64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CSEA组和EA组,EA组给予硬膜外麻醉,CSEA组给予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结果:CSEA组的麻醉效果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在术前和术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术中CSEA组的血压与心率指标显著优于EA组(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比较适宜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老年患者 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的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当前多使用髋关节置换术[1]。在手术操作中,不同的麻醉方案对患者的体征以及手术的顺利操作和术后顺利康复都有重要影响[2]。2009年1月~2010年6月对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32例患者选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行髋关节置换术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8.5岁;体重51~76kg,平均体重65.5kg;ASA I~Ⅲ级。患者均经内科常规治疗,使患者生理指标达到手术适应范围后再行手术。随机分硬膜外麻醉组(EA组,n32)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组,n32)。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及ASA分级等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饮,患者入手术室后及术中行日本光电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有创动脉血压等。EA组硬膜外麻醉穿刺点定为L1~2或者L2~3椎间隙,穿刺置管成功后,以1.0%利多卡因3ml为试验量,5分钟后无脊麻征,继之0.894%罗哌卡因5~10ml注入硬膜外腔,术中每隔约60分钟追加3~4ml维持麻醉,阻滞平面上界控制在T10以下;CSEA组选择L3~4为穿刺点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再通过针内针将0.894%罗哌卡因2ml用脑脊液稀释成3ml注入蛛网膜下腔,术中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间断硬膜外追加0.894%罗哌卡因3~4ml。两组术中均常规面罩吸氧,给予半量度非合剂镇静消除手术操作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术中采用双盲法询问术者术始肌松效果,分级为满意、良好、欠满意。

结 果

肌松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麻醉肌松效果比较,A与B组术始肌松比较差异显著(P<0.01),表明CSEA组的麻醉效果情况明显好于EA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肌松效果对照表

生命指征变化: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CSEA组的MAP和HR指标显著优于EA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讨 论

股骨颈骨折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①患者多为老年人,部分患者在伤前可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偏瘫等疾患。②伤后常期卧床易发生肺炎、褥疮和静脉炎等合并症。其死亡率较一般骨折者为高。③由于解剖的特点,骨折部位常承受较大的剪应力,影响效果和不愈合,不愈合率为10%~20%。骨折后供应阻断,不仅影响骨折愈合,且可能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为20%~40%。

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常用的麻醉方法一般有硬膜外麻、腰麻、联合麻醉、气管内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其中硬膜外麻对呼吸循环系统干扰少、生理影响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但麻醉诱导时间长,肌松效果不满意,麻醉失败发生率高,阻滞不全等,当前临床上应用已不多。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缺吸取了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同时又结合了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优点,具备双重优势[3]。比如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采用小剂量局麻药就可以完成麻醉平面控制,麻醉效果好。本组结果显示,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CSEA组麻醉效果情况明显好于采用硬膜外麻醉的EA组。同时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在术前和术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术中CSEA组的血压与心率指标显著优于EA组(P<0.05),肌松效果满意。

总之,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肌松满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比较适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玉慧,韩伟,麻海春.全麻对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8,28(10):2033-2034.

2 胡思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826.

3 郑洪龙.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6):79-80.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X±S)

上一篇:高危妊娠管理评价及分析 下一篇:创建母婴俱乐部对正常分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