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改革“再出发”

时间:2022-09-17 08:36:24

孙立平:改革“再出发”

新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深化改革”或“改革攻坚”,而是改革的再出发,这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沉闷之后,改革的呼声再起。新一轮的改革有望重启。改革的迫切性不仅源于原来改革的进程并没有完成,更在于“转型陷阱”所酿成的新的危机。促成“转型陷阱”形成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在改革过程中发育和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要求停在这里,将体现权钱结合的所谓过渡性体制定型化;二是由于既得利益集团滥用了改革,败坏了改革的名声,使得相当一部分民众对这种改革产生怀疑。

在此背景下,变革的要求在重新孕育,新的改革共识开始重新凝聚。新的改革共识应强调两层含义:第一,现在不仅不改革不行,而且,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第二,现在所需要的改革,零打碎敲已经远远不够,要有整体上的推进,实质性的变革。

新的改革共识已经达成,但是改什么?怎么改?依然存在分歧。

改革新共识是在原有共识破裂之后的再次凝聚,我在2006年时曾提出改革“再出发”的说法。在这种新的改革思路中,公平正义是基本方向和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能够保障公平正义的新体制。

在新一轮改革中,要把促进权利平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点:一是社会平等,包括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社会保障中的双轨制甚至多轨制等;二是经济平等,破除垄断,建立平等的准入制度,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三是政治平等,包括破除领导干部的特权,实现人大代表的合理构成等。

在新一轮的改革中,政治体制改革要处于中心位置。这不仅仅因为政治体制改革在过去这些年滞后,更重要的是,现在社会中许多弊端背后真正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政治体制问题。没有政治体制改革,就无法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真正的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至于改革推进方式,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是以激进的还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变革。其实,这种两分法导致很多误解。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很难完全概括为渐进的模式。比如,国有企业的改革,几千万人失业下岗,几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的。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渐进式改革的优势,现在看,渐进式改革陷入转型陷阱的危险性更大。

另一个分歧来自于顶层设计与民众参与分别在改革中的作用。从历史上看,许多改革确实是基于下层的压力,但实质性的体制变革,没有周密的顶层设计和推动,是不可能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的基本特征是自上而下的。尤其是在当前的中国,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体制转型的阶段,所涉及的往往是复杂的制度设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立法程序,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没有顶层设计是不行的。但这种顶层设计,必须以民众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和前提。而顶层设计本身,应当是公开和透明的,相当一部分要通过公开的立法程序来进行。

下一轮的改革无疑是艰难的。尤为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真正有利于改革的宽松社会环境与心态。

意味着新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模式。

上一篇:辜胜阻:中国经济“空心化”危机 下一篇:钱袋宝:让支付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