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铜凹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矿床成因

时间:2022-09-17 08:33:49

析铜凹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矿床成因

【摘要】本文通过对研究析铜凹铜矿床的意义、析铜凹铜矿床的地质条件、析铜凹铜矿床形成的原因以及成矿模式研究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析铜凹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矿床成因。

【关键词】析铜凹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对地址研的深入,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对析铜凹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矿床成因也有了很多的成果,而且,这些研究成果将会帮助我国更合理的采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研究析铜凹铜矿床的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了解决矿产资源短缺问题,对陆地近地表未查明矿产资源地质成矿规律内涵的成矿预测理论和预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已经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成矿预测是在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成矿地质理论、成矿地质环境、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对还没有而将来可能或应当发现的矿床做出推断、解释和评价,提出潜在矿床发现的途径,从而导致矿床的发现和潜在资源量的评价。纵观成矿预测的研究史表明:成矿预测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地质学、岩石学、矿床学、区域成矿学、矿床勘探学、勘探地球物理学、勘探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学等专业及科学知识的集合,具有极强的探索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三、析铜凹铜矿床的地质条件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其次为寒武系、泥盆系及第四系。震旦系是矿区分布最广的地层,可分为两统四组,即震旦系上统和下统。震旦系下统分为江口组和南沱冰碛岩组,矿区矿脉均产于震旦系下统江口组。

2、构造

(一)火山机构(火山颈相)

火山颈分为内带和外带,内带是矿区地表矿(化)体赋存地段,外带为岩石蚀变带,两者间无明显界线,呈渐变过渡关系。外带:产于流纹质角砾熔岩与地层接触部位,包括内侧的高岭土-滑石蚀变带和外侧的蚀变白云岩部分。内带:即流纹质角砾熔岩带。

(二)断裂构造

由于火山机构的存在,矿区断裂构造表现为以火山机构为核心,呈现出的一系列放射状张性、张扭性断裂构造。

(三)裂隙构造

产于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及闪长玢岩中。为一组近似平行,较密集产出的裂隙带。裂隙内部充填有10~20cm厚的硅化脉,往往形成脉状Au矿(化)体。

(四) 岩浆岩

矿区内中酸性岩浆岩发育,属火山-次火山岩相,为燕山期同源岩浆多次活动的产物。主要为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和闪长玢岩,另有部分流纹质角砾熔岩,现分述如下:

花岗斑岩: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和基质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岩石中见有稀疏星点状黄铁矿化,裂隙周围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绢云母化。

石英二长斑岩: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和基质主要由钾长石、石英、少量斜长石及绢云母组成。岩石中具星点状、浸染状黄铁矿化,地表可见高岭土化及绢云母化蚀变,是矿区内的含矿岩石。

闪长玢岩:灰-灰绿色、灰黑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基质以细粒状微晶斜长石、角闪石为主,含少量磁铁矿。岩石裂隙发育,裂隙内主要有黄铁矿化、弱孔雀石化,见高岭土、绢云母、绿泥石蚀变,是矿区内主要含矿岩石。

流纹质角砾熔岩带:岩石呈灰褐-灰绿色、棕褐色,角砾熔结结构,角砾状构造,胶结物具显微流纹质构造。主要由火山角砾、碎屑、晶屑、胶结物组成。火山角砾成分有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安山岩;碎屑成分以石英矿物为主,次为长石;晶屑主要由长英质矿物、白云石及蚀变矿物和少量黑云母组成。黄铁矿、碳酸盐矿物呈细脉状沿裂隙、晶隙或碎屑角砾间均匀分布。流纹质角砾熔岩带与铜的成矿关系密切。

四、析铜凹铜矿床形成的原因以及成矿模式研究

从世界角度分析,在全球范围,其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主要分布在三个成矿带,即环太平洋成矿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带以及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矿床分为最多是是在环太平洋成矿带中。

1、矿石结构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包含、共结边、乳浊状、浸蚀―骸晶、海绵陨铁状、碎裂等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浸染状、斑点―斑杂状、浸染―条带状、脉状―网脉状、角砾状、胶状、蜂窝状、多孔状、土状等。

矿物共生组合比较单一,主要矿物组合类型有:石英+黄铁矿+毒砂+黄铜矿+闪锌矿+磁铁矿+辉锑矿+斑铜矿+方解石+绿泥石;石英+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银金矿。

2、矿石类型

按矿石的氧化程度可划分为氧化矿石、混合矿石和原生矿石。氧化矿石分布在矿体出露于地表部位及沟谷附近,氧化深度一般很小。

按矿石产出的原岩划分,主要为破碎蚀变岩型矿石,其次为石英脉型及二者的混合矿石。

按矿石中有用元素组合划分为金矿石、锑矿石和金锑矿石。

按矿石构造划分,主要有浸染状、块状、斑点―斑杂状、脉状―网脉状、角砾状矿石等。

3、矿产形成原因探究

在前人研究与考察的基础上,再结合此次研究工作,此矿床为隐爆与充填交代双重作用所形成的浅成低温热液铁矿床;其明显特征是以热液灌入角砾岩为主的,而且该铁矿流体包裹体温度都是在150-280摄氏度范围内,其盐度主要集中在3.0-4.1wt%NaCl范围内,包裹体的压力在10.2 MPa-22.1 MPa范围。在此矿床中,其主要的矿物为黄铁矿、辉锑矿脉石矿物包含冰长石以及绢云母等,它们都是极其常见的低温矿物组合;其矿床结构有多种,即碎裂结构、胶状结构等;矿床构造包含网脉状与蜂窝状构造等多种,上述这些都为低温矿床构成。由此看来,我们得出,该铁矿的成因是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基本上都是相符的。

4、成矿模式探究

早在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对亚洲板块产生了一定俯冲作用,进而便出现了NNE-NE向乌拉噶大断裂。而到了113Ma时期,受大陆边缘环境影响,在古老基底部由于熔融作用而形成了岩浆,并且它还沿乌拉噶大断裂逐渐向上运移,最终喷出地表,进而产生了诸多碱性火山熔岩以及碎屑岩。但是,因岩浆内部压力逐渐降低,从而很难使岩浆喷出地表,这样一来,岩浆就会在地壳的浅部很快冷凝并结晶。而在109Ma时期,便形成了花岗斑岩、闪长斑岩以及斑岩的侵入体等,它们产出都为岩株状。

但是,从岩浆房溢出此火山热液,便会沿乌拉噶大断裂逐渐向上运移,而且将花岗斑岩、闪长斑岩以及斑岩侵入体萃取各种矿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富集,便逐渐形成了含矿热液,特别是对大断裂具有导矿构造作用。因火山断裂盆地长时间的活动,将NNE-NE向的乌拉噶大断裂派生出次级NW、NWW向断裂。实际上,次级断裂有利于对含矿热液运移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对容矿构造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当含矿热液在向上运移时,因其压力的逐渐降低,导致大量流体都在浅部予以聚集和隐爆,从而形成更多热液角砾,进而会逐步形成砾桩铁矿物,我们通常会把此阶段称之为是成矿的第二个阶段;然而,当含矿热液在持续上升时,因大气降水的影响,从而改变了含矿热液物理以及化学性质,使载金络合物十分不稳定,因此,便会发生分离,这样一来,金在沿着NWW向进行次级断裂过程中,会沉淀发生在虚脱的部位,进而出现网脉状矿体,此阶段为成矿的第三个阶段。

五、结束语

以上是对析铜凹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矿床成因的探究,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口众多,所以耗费矿产的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规划对我国的矿区的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任晓蕾 地质矿床成矿域及其特点 企业文化・中旬刊-2013年3期

[2]姜建利 王勇 王伟 成矿预测理论研究 大科技-2011年3期

[3]六育春 浅谈某金矿床成因及找矿前景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22期

[4]姜宝勇 杨立志 河北省东梁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科技探索-2013年6期

上一篇:现浇混凝土连续梁质量控制 下一篇: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和防治对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