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新的清澈与纯粹

时间:2022-09-17 08:16:00

我们面对面坐着。

他有一张黑而清癯的面孔,眼神中闪烁着一种或许只有孩童才有的清澈与纯粹。这一点让我大为讶异。毕竟,他已经是“奔50”的人了。所谓人生过半,世态炎凉,人世沧桑,该经历的也都经历了,却还能于眼神中保有那样的一份清澈与纯粹,我只能将其称之为“奇迹”。

坐在我面前的这个名叫胡玉新的中年人,就是如此的纯粹――在二炮某研究所工作的20多年间,他一直都埋首于一项项科研中,穷经皓首,废寝忘食,孜孜以求,成果多多。而名利于他,只如过眼浮云。

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又怎能不清澈,怎能不纯粹?!

他当然谈不上高大、威猛,但因了这份清澈与纯粹,在我眼里,甚至在所有知悉他的人眼中,会瞬间高大起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上世纪60年代,胡玉新出生于苏北农村,上面有3个姐姐,大姐从小得小儿麻痹症,不能行走,全家生活都指望父母在生产队挣的那点“工分”,家里生活的艰窘与困顿也就可想而知了。胡玉新现在还记忆犹新的,就是家里每到春季青黄不接时没有粮吃、只能向邻居家借粮的情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胡玉新从上小学到中学,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竹篮子,一边打猪草,一边放山羊;星期天还要帮父母到地里干活,就为了多挣几个“工分”,积攒下来交学费。上初中时,父亲得了慢性肝炎,不能干活也挣不下“工分”了,两个姐姐都在上中学,家里的负担从此落到母亲一个人身上。原本就艰难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了。为了给母亲分忧,胡玉新每天一放学就拿起农具下地干活,虽说还是个孩子,他干的却是只有大人们才干的力气活。正是这种特殊的经历,培养起他日后在科研工作中从不后退的吃苦耐劳精神。

胡玉新上小学时,还未结束,“批林批孔”、“学习黄帅”、抄写大字报、游行集会是那时学校里的主要活动内容,文化课学习变得可有可无。好在,他碰到了一位好老师――一位姓沈的语文老师,不忍心让聪明伶俐的胡玉新荒废学业,就不断告诉他要好好学习,不要听信读书无用论,知识将来总有一天会有用的。正是老师的教诲,使胡玉新一直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并且,即使是在艰苦的环境和一般孩子都难以承受的劳作之后,也总是保持着刻苦学习的状态。于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的成绩始终位列全班、全年级第一。

1981年,胡玉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四年苦读,学有所成后的他,又如愿所偿地进入二炮某研究所工作。而他的生命,也从此与阵地安全防护结下了不解之缘。

“请小胡来!”

有人告诉我,胡玉新是一个兴趣寡

然的人,因为他的活动场所只局限于办公室、机房、实验室、资料馆,生活内容除了搞科研、干项目,就是不断去靶场和阵地做各种与专业有关的试验。

如此说来,胡玉新的生活似乎也确实称得上“无趣”。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无趣”,二十多年来,胡玉新才能匆匆疾走,将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到科研和不断的学习中,得以从一个曾经青涩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军事科研领域的一流人才和专家。

迄今为止,几乎每一个跟胡玉新共过事的人,都对他的痴迷和执着印象深刻。刚进研究所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精力充沛的他总是以一种让人吃惊的钻劲痴迷于阵地防护技术、计算机安全及军事网络等专业领域。无论在单位、家里,还是在班车上,在饭桌上,总有他看不完的各种书籍和专业资料。这份专注与勤奋,让他不断提高着自己的科技嗅觉和学术敏感度,也不断扩展着自己的专业视野。

可以说,在对知识的汲取和专业进步的追求上,胡玉新是个永不知足的人。有一件事就颇能说明这一点。2005年,他已经41岁了,作为一名科研骨干,正承担着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但当他听说研究所的强军计划中有提供考博的机会,便立刻报了名。随后,在全力以赴做科研的同时,他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每天晚上都要挑灯苦读至深夜,最后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的博士。当然,对于他而言,这也就意味着三四年边工作边上学、更艰辛、更忙碌的岁月!但他依然兴高采烈,因为他觉得自己又得到了一次深化和提高的机会。

还有一件事,胡玉新也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胡玉新读大学的时候,只上过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而且,因为很少能够见到实物,那课上得也就等同于纸上谈兵。但到单位工作后,他发现研究室里的档案、科研成果等日常管理,大多借助于手工完成,便开始恶补计算机,最后居然开发出了一套让计算机专业的人都叹为观止的“计算机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了单位日常管理的计算机化。后来,当计算机逐渐普及,他“计算机专家”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别的办公室计算机出了问题,大家会异口同声地说:“请小胡来!”

自然地,“小胡”一来,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干好科研才是硬道理

阵地洞库是导弹的“安乐窝”,但由于自然和武器使用上的原因,有时也弥散着一些有害气体,其中代号为a的气溶胶,就是各种有害气体的“头儿”,如果浓度超标,会对部队人员的健康产生危害;大范围泄漏,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要防治气溶胶危害,必须实时监测,只有测试准确,才能及时采取措施。然而,部队阵地氡气较重,在高氡环境中,气溶胶容易被氡子体所淹没,因此,实时监测空气中气溶胶浓度非常困难,国内外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久未攻克这个难题。

阵地安全的责任,牵引胡玉新选择这块硬骨头啃,他下决心研制一套自动监测系统。

这是一种全新的开创性工作,相关资料少得可怜,胡玉新只能摸索中前行。他们认真分析气溶胶生成机理,进行大量气溶胶验证试验,穿云破雾,独辟蹊径,开创性提出了“甄别能量的假符合方法”,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破解了高氡背景下有效提取气溶胶的谜团,探明了国内外尚未探明的“黑洞”。

找到了登山的路径,还要用艰苦地攀爬达到顶点。苦苦求索中,遇到一座“冰山”挡路:就是取样滤纸的研制。这需要材料、化工、造纸等多专业融合,胡玉新对这方面一无所知。但他秉烛苦攻,检索探寻,终于打开智慧闸门。他从滤膜材料分析切入,系统研究了滤膜的表面特性和改进方法,成功试制出气溶胶复合滤膜。这种滤膜收集效率高、表面特性好,提高了测量精度和能量分辨率。

胡玉新敢为天下先。他调动一切潜质潜能,闯关夺隘,后劲井喷,带领课题组驾驭先进的FPGA技术,打造了专用电路模块,解开了探测器温度漂移难题,铸就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气溶胶监测处理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测、超标报警、及时应对全自动化,目前已大批量装备部队,为洞库内人员和环境安全撑起保护伞,摘取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桂冠。

这些年来,胡玉新总是将自己全部的心力投入到科研中去,并能够根据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的研究水平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他也乐于将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与周围同事分享。一旦同事在技术上碰到什么问题,总是会先想到他,他也很高兴自己刚学到的技术能马上派上用场。

目前,胡玉新已完成重大科研项目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10余项,还有多项国家专利。但是,他的身份却一直是个普通高工。因为,他始终坚信一点,那就是,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搞好科研才是硬道理。只要能多出成果,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心血和忠诚,那就一切OK了!

上一篇:熊元义:对权钱膜拜就是背叛 下一篇:阮文凭 拐杖撑起瑶寨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