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不应成为体校教改的盲点

时间:2022-09-17 06:45:12

摘要:早自修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其作用并没有在各科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应提高早自修效率与质量,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渠道。合理利用首节课之前的时间,将早修考核纳入期末总评考核体系,便于学生做好课前实体准备,便于学生思维提前进入探索状态,使第一节课的教师更有效组织体校课堂,同时也能够保持学生在正课朗读的热情。

关键词:早读;取消;考试;业余体校

中图分类号:D691.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162-01

一、早读存在的问题

早读即在第一节课之前的十分钟大声朗读,朗读内容主要涵盖语文、英语、政治。两年的观察和调查数据显示早读在体校环境中挣扎得太久,实有取消的必要。在笔者带读和巡视过程中发现,早读存在迟到、缺席、在课室吃早餐等现象;不开口读书的学生或者开口但是基本处在嗫嚅状态下的学生为数不少;早读铃声一响,如释重负的学生大有人在;另外,随着年级的升高,读书的声音渐弱;还有匆忙补做第一节课作业的学生;也有学生不打开课本,正襟危坐怅然若失。笔者对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不赞成早读的学生数为80,在总人数中占二分之一强;认为早读时间应该用来做作业的人数为12,认为读不读都可以的人数为38,不知道早读是否合理的人数为9,态度中立认为读不读都行的人数为7。个别问卷没有填写观点。由此可见,早读这种学习形式不十分受欢迎,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中,分析问题的成因有利于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学生早读勉强被动的局面无法回避,究其原因无怪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习惯成自然。体校学生由于受训练强度影响,长期把教室当作休养生息之所,身体疲劳导致他们早读期间精神低落者多。其二,普通话拼音基础薄弱。文化基础不好在体校生中属于普遍现象,有些同学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基础都没有夯实,方音和普通话的拼音容易混淆,特别是在广东地区,粤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完全不在一个系统之内。因此普通话不好的同学羞于开口。更多情况下不喜欢早读的同学懂得普通话发音,但是要朗读的内容中有生字,读不出。同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辨识生字的不同速度,影响早读声音的一致。不同学生对文字掌握程度不同,朗读速度难求一致,这使得读书的音响效果参差分散。其三,年龄因素。学生所在年级越高,早读效果越不好,不能排除年龄因素对朗读的冲击。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课堂上的表现普遍日趋稳重内敛。教学实践也表明,高年级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发言积极性明显降低。其四,认识问题。早读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十分钟读书的意义遭到质疑。其五,早读内容不太合理。朗读内容应该选择那些容易上口,篇幅短小,学生能够理解其义的内容来读。然而目前早读的内容虽然出自课本,但并没有经过全面整合设计,实际操作起来,学生读的内容可能是没有学过的,或者读过也不理解的,或者很难读整齐的,让人失去读书耐心的。其六,早读不够功利。早读既然作为一节课,就有当确立它的考核标准,以检验学习的成效。目前早读基本没有纳入期末总评的范畴,故不能引起学生对早读的间接兴趣。

三、问题的解决对策

窘则思变,变有所倚。书声琅琅之处方为学校,但读书本身的内在规律,不得不遵循。朗读是要的,有待商榷的则是读的时机。为使教学设计更合理,学生学习时间安排更得当,也为持续保持体校生对课堂的兴趣,分析早读现行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早读要取消,早读改换成早修。

早修即在规定的一小段时间完成一个与首节课相关的题目,应该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都应明确。如此才可能保证学习效益的提高。先于教师接触学习内容,无论这内容是探究类新知还是巩固型旧知,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认为对体校生必须降低学习难度及能力培养的标准是错误的,体校生的智力不低,预习能力不差。普通中学使用的高中数学课本,对于体校生来说,内容理应难以理解。

早修与第一节课内容匹配,学生不必在早读课本与首节课课本之间切换,留住了体校生可贵而有限的耐心,而且方便注意力易分散的体校生尽早进入上课状态。这良好的预备状态,实行过程中具体而言可能是翻开课本,可能是破天荒的一次预习,即便只是拿出笔和练习本这种较低目标的实现,于教师组织教学、介入新内容亦利大于弊。体校生惰性较强,拿出文具对于某些学生来讲仍需经过一番自控力的挣扎。早修长期施行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强化自控都将产生重要作用。总而言之,早修应做到目标不降低,考查要落实。

早读制度应该废除。体校生注意品质差强人意,第一节课之前要大声读书,用尽了他们的气力,使之失去朗读兴致,倘若第一、二节课是语文或者英语课,情形会更不乐观。他们认为自己的时间和体力都给朗读耗费掉,绝不情愿再继续卖力。早读要读书,语文课和英语课又要张开喉咙,这种形式重复的劳动,令他们对语文和英语中动用声音的环节丧失兴趣。语文、英语这类以文字、文学、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课程,怎能弃读书于不顾?所以,有必要将朗读的戏份还回文科课堂,把读的魅力与语言学习的实用性结合,与文学文本的美感结合。早读如果不取消,只能严重冲击语文、英语课堂目标的实现,对体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毫无益处。

作者单位: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玖鸿(1981― ),女,吉林省,现任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称初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参考文献:

[1]钱派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2]陈黎明,林化君.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防止300MW锅炉受热面超温 下一篇: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及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