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起历史题材电影创作风格

时间:2022-09-17 04:59:47

霍建起历史题材电影创作风格

[摘要]电影美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主题美、情节美、结构美、人物美和语言美,但是在第五代导演霍建起的作品中画面美便构成了电影的第六美感。在历史题材电影《秋之白华》和《萧红》中,霍建起导演将唯美的画面与人物命运交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明暗一体的独特表现方式。除此之外,霍建起导演还借助寄情于景的方式反映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心理,在主题刻画上做到了具象与抽象的统一,赋予历史题材电影别样的风格。

[关键词]唯美;诗意;霍建起;电影风格

“作为电影观众,我们可以接受各种风格、样式的影片,但作为从事电影创作的人,则各自对电影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正因如此,霍建起导演一直对电影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在《秋之白华》和《萧红》中霍建起对历史题材影片做出了新的尝试,让历史题材电影在诗与史的意境中表达影片的主题,赋予历史题材电影别样的风格。

一、探寻民国时期的唯美爱情:《秋之白华》

在霍建起的作品中,用影像记录民国时期那些名人的爱情故事的并不多见,《秋之白华》和《萧红》算是此类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两部作品。从霍建起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追寻平凡人的爱情,关注普通人的创业历程与心理矛盾以及讲述底层社会民众生活水平的内容是霍建起重点关注的领域,这与他本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不无关系。

(一)追求民主自由的爱情

影片《秋之白华》讲述了我党老一辈开创者瞿秋白同志与无产阶级革命家杨之华的十年生死爱情故事。影片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平铺直叙、开门见山地讲述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而是采用瞿秋白先生回忆的方式将两人的爱情故事一点一点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瞿秋白先生被捕入狱的半年时间里,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本回忆录,是一本瞿秋白先生对自己一生的回忆以及对他与杨之华之间的爱情记录。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爱情故事在大银幕中并不多见,因为此类题材过于敏感,也常常会被其后代拒绝。霍建起导演在“后五代导演中”可谓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在影片中他遵循历史的真实面貌,用大量翔实、准确的史料揭开了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爱情历程。

刻骨铭心的爱情通常都有与之相伴的特殊物件作为代表,霍建起导演也没有刻意回避,这些物件在那个年代常常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在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故事里,那枚金针镌刻的“献给生命中最爱的人”可以看作是瞿秋白对杨之华的深深爱情的标志。霍建起在表现瞿秋白为杨之华戴上这枚象征爱情的金针场景设计在了即将离别的时刻,顿时影片的感情基调升高,带给观众的震撼也是强烈的。追寻自由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是不可想象的,杨之华与前夫沈剑龙离婚被看作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事情,而杨之华冲破了旧有观念的束缚,勇敢地向瞿秋白坦承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对新爱情的追求必然会结束曾经的爱情,这一段在影片中也有极为详细和明确的表现。一个风光优美的小湖边,那些灌木有的叶子飘落,有的已经泛黄,水草也是如此的美妙。杨之华将曾经写给前夫的信件轻轻地撕碎,正是这样的讲述、这样的设计象征着前缘的结束,但是这样的结束对于杨之华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何尝不是一种自由呢?通常,这类镜头常伴随痛苦与懊恼,但是在优美风光的映衬下,杨之华与前夫爱情的结束是如此的平静,这或许正是对霍建起导演唯美风格的最好体现。

当然,影片的唯美远不止于此,逆光拍摄的大桥是那样的雄伟,轮廓又是那样的清晰,这似乎又在说明杨之华非常明白自己的选择道路,她对自己的未来是明确而又坚定的。至此,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当代的爱情还是民国时期的爱情,霍建起都能够以一种唯美的风格将其自然地讲述出来,这在“后五代导演”中又是多么的不易!

(二)唯美的画面、唯美的爱情

《秋之白华》对战争与爱情的阐述是影片的两条主线,影片没有单一对某条主线进行刻意的放大,也没有将某条主线表现得过于明显或隐晦,而是采用一种时隐时现的手法将瞿秋白先生与杨之华女士的爱情故事慢慢讲述了出来。当然,在对两人的爱情故事的描绘中,霍建起则是借助色彩的魅力突出了他们之间爱情的唯美。

霍建起的唯美风格在电影《秋之白华》中可谓是格外突出的。影片在整体上并没有突出与敌人的斗争过程,而是将视角和注意力集中到了讲述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故事上去,霍建起想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诠释战争年代依旧存在的唯美爱情,只是这段爱情在那个年代是何等的短暂。当敌人试图劝降瞿秋白的时候,瞿秋白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在他被捕的那个监狱,几束光线从外面照射进来,照在敌人的脸上,刻画了敌人丑陋的嘴脸,这与昏暗的灯光下瞿秋白的脸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可以看作是霍建起导演想赋予人物勇敢、坚毅形象的最好解释。斗争从来都是残酷的,在影片中这份残酷并没有太多的血雨腥风,影片似乎回避了这些可能玷污他们两人爱情的画面和镜头,尽力去营造一个相对温馨而又纯洁的整体空间。影片中人物的形象是高大、雄伟的,董洁饰演的杨之华是一个典型的知性女性,但是正是她的知性让她对丈夫的工作充满了理解,正是她的知性让她能够与丈夫一起为争取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流血牺牲,影片刻画的杨之华让我们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她的伟大,感受到她对丈夫的理解和希冀。

影片结尾瞿秋白先生大义凛然、坦然地走向刑场的镜头是唯美的,在通往刑场的道路上,霍建起导演营造了一个鲜花遍地、水草茂盛的情景,这从侧面象征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斗争是正义的,是人民期待与拥护的,必将成功。瞿秋白先生将一生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他的牺牲是壮烈的,这种唯美的画面正是对他壮烈人生的真实写照。影片在整体上采用的暖中偏冷的基调是情感与环境的高度融合,时代的背景印上去的烙印让这部影片多少有些凄美的感觉,但是这里的凄美不是爱情,而是对反动政权的有力鞭笞和讽刺。

在《秋之白华》中,我们看到的是勇敢、坚毅,我们感受到的是伟大、壮烈,无论是故事的叙事结构还是刻意营造的画面都揭示了大义凛然的真切内涵,人物的形象此时是高大的,人物之间的爱情此时是轰轰烈烈的,这种超脱于传统表现战争年代的唯美爱情故事的手法让霍建起的创作风格更为成熟。

二、落花无语对萧红:《萧红》

2013年,霍建起导演在影片《萧红》中采用主人公回忆录的形式完整记录了著名东北女作家萧红(原名张i莹)的一生,她的一生用她的话说“其实就是一根火柴”,也曾燃烧自己照亮过别人。

(一)唯美的画面、凄美的命运

影片中,一串串夹带着悲凉、孤单、绝望和希望的符号让人顿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之感,这种感觉会随着人的血液流遍全身的每一处,那么的苍凉,那么的冷酷。“这雨怎么下了这么多天还不停啊!”看似简单的一句抱怨的话却充满了异常丰富的信息,影片在多处借助第三者之口来暗示萧红和萧军的人生命运,却又不得不正视现实的无奈。仅此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仅此一场夺走了千万人的洪水却又是萧红在最后登上火车离开萧军时唯一可以回想起的一个镜头。也许,这个镜头才是萧军留在萧红心里的唯一印象吧。人性的泯灭没有随着洪水的退却而退却,相反,再次到来的时刻又是异常的激烈和壮观的,萧红离开了萧军,火车站一别,两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离开时满是希望的萧红再一次让自己的人生陷入了一场更为坎坷的轮回之中。

或许这一切早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影片中着力渲染的萧红爱情之路始终伴随着自己的创作之路向前逐渐地推进。从逃婚到求学再到嫁人,每一段人生的经历都是在对男人的抱怨之中开始又结束的,其实萧红需要的爱情并不高,她只需要一个爱她,能听她说话,能给她一个创作之余的拥抱和轻轻的一声问候的男人,但是这一切仿佛永远都与她无缘。生命的音符依然在跳跃,当包办婚姻的世俗在倔强的父亲嘴里说出来的时候,豆灯下的两人抽着烟枪的嘴脸是那么的丑陋,这似乎与萧红追求的自由人生、自由婚姻的理念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然而,萧红的归宿也随着父亲拒绝再向萧红邮寄生活费发生了巨大变化,萧红由此陷入了对世俗的反抗之中。

冲破保守的封建制度的束缚就对应着有人的牺牲和无穷尽的生命付出,城墙下萧红的逃跑是在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求学的渴望,而挣扎则象征着她不断与封建制度进行的斗争,确切地说,可以看作是对父亲包办婚姻的有力回应和抨击。此时此刻,她想解脱,想彻底地从封建制度中解脱,但是她为此的付出又是那么的让人怜悯。影片在揭示封建制度带给大众痛苦的同时也是对旧制度的有力回击,这实质是影片在用一种无声的方式表达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只是在萧红的抗争中它依旧是那么的强大。

洪水、乌云、水面上漂浮的破家具和杂物是影片的一种独特的象征文化符号,在对自由的追求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苦,这些正是困苦符号的代表。虽然在表面上影片是以萧红的爱情为主线,并隐晦地嵌入了创作的线索,然而实质上萧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女性,她们同样在为自由抗争,在为冲破旧的封建礼制抗争,这是何等的波澜壮阔!

(二)绝望与希望:渴望爱情

霍建起导演没有让萧红的爱情过于悲壮,相反,他却用柔和的画面淡化了凄美的程度。其实,霍建起对爱情的讲述或者描绘手法并不过于单一,这也许跟他与思芜的结合有着重要的关联。无论是《秋之白华》中杨之华湖边撕毁与前夫的爱情,抑或是《萧红》中萧红与萧军乘火车一路奔赴上海时火车的浓烟划破荒芜的天空,不同的镜头、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却为一种柔美的基调。这种寄情于景的展现方式在霍建起的手里是那么自然,那么炉火纯青。

这种寄情于景的手法在霍建起导演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仅在《萧红》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飞雪飘落的午后,两人在废弃的厂房内的场景,而穿过头顶破损的房顶照射进来的光线尤为此景增添了些许美妙的因子。当萧军找到工作生活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二人在大街上不停地奔跑、追逐、嬉闹,原本生活已经陷入绝境的萧红与萧军此刻是那么的快乐,但是这一切都随着萧军对婚姻的背叛戛然而止。面对着即将展开的新生活,影片从画面上也进行了着力的渲染和描绘,但是悬念和转折也往往在此时出现。

萧红的转变在霍建起的手里是借助香烟实现的,香烟的出现对萧红性格的转变产生了很大影响。抽烟意味着排解忧愁,从萧红第一次在画面中抽烟,霍建起都在用画面竭力揭示她对丈夫一次次背叛的忍受,这不是一种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妥协和退让,然而原本继承了父亲倔强性格的萧红终究未能接受萧军的冷漠和谎言。在《萧红》这部影片中,烟的喻义似乎有点耐人寻味,时隐时现,从偶尔抽烟到还烟斗到自我抽烟,萧红的前后人生态度也随着改变,尽管追求的是自由的爱情,然而她也表现出了想在生活中寻求一点刺激的迹象,模糊而又令人费解。

当文艺与爱情再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影片中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常常在无声的言语和泪水中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车站离别,萧红与萧军二人默默地注视对方,任眼泪湿润脸颊,当萧红探过身去,两人再一次亲吻的时候,他们也在对过去的爱情说再见。此情此景,又有谁能够真切地理解和感受到萧红离别的无奈和痛苦?又有谁能够感知二人曾经生离死别如今却要分道扬镳时的悲痛和不舍?对于萧红,这或许是一种解脱,但是那流下的眼泪却又在诉说着二人曾经的幸福。霍建起导演没有让人物再去诉说什么,只用眼泪就将两人当时的心境彻底地表现了出来,这种方式也许正是霍建起导演的高明之处。

尽管两部历史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命运最终都以凄美告终,多少会留给观众些许遗憾,然而回味影片中唯美与诗意般的画面影像,观众内心深处依然会在这种凄美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霍建起.电影的理想与理想的电影――拍《赢家》的一些体会[J].当代电影,1996(04).

[2] 赵翌.“柔光镜”里的温情人生――霍建起电影风格分析[J].电影评介,2006(10).

[3] 孙宜君,王建彦.霍建起电影的美学品格初探[J].电影评介,2007(06).

[4] 田卉群.不一样的“空气”――试论《秋之白华》的风格特征[J].电影艺术,2011(04).

上一篇:把握英语教材特点创新教学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工程材料及成形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