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课堂差错资源的引领策略

时间:2022-09-17 03:16:19

刍议小学数学课堂差错资源的引领策略

摘 要: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有效引领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面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种种“差错”,教师应巧妙地引领,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辨析,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

关键词: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引领策略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有效引领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智慧引领,既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的清晰呈现和学生参与、自主、创新教学活动的有效适宜组织上,更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向未知领域挺进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差错、旁逸斜出及突发事件的及时捕捉、智慧启迪和有效引领上。因此,面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种种“差错”,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并加以巧妙地引领。从而,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使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灵性的、生动的画面,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一、将错就错,合理引导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出示一个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框架,让学生口算出面积后,再左右一拉,将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

师:你知道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为什么?

生1:3×2=6(分米2)

生2:因为两条邻边还是3分米和2分米,没变!

我心里一惊,“怎么办?”真是急中生智:我一声不吭,继续拉动平行四边形,每拉动一次,都略微停顿一下,让学生观察,直至几乎上下邻边挨近。

师:那,照你们的想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还是二三得六喽?

一语既出,激起学生的思考:“不对呀,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几乎接近0了呀?”“它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我又慢慢把图形往回拉,直至接近长方形,学生茅塞顿开,课堂呈现出“柳暗花明”的神采。

【反思】这是个典型的课堂“差错”,教学设计中根本就没有预料到这样的事情的发生,但我凭借自已的教学机智捕捉到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将错就错,进行恰当点拨,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区别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不同,而且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价值引领,启迪思维

【案例】《解决问题》

例题: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开往乙地,3小时后,距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生:300÷75……

显然,答案是错误的。还没回答完,同学们都哄堂大笑起来。我示意学生不要笑,而是鼓励他。

师:你能说说300÷75的意义吗?

生:300÷75=4(小时),是求行完全程所需要的总时间。

师:那现在这辆汽车已经行了几小时?还差几小时才能行完全程呢?

生:现在已经行了3小时,还差……

话还没说完,他突然改口说:老师,刚才错了,用4-3=1(小时),再用1×75=75(千米),就是剩下的路程。

我赞赏地点点头。这时,全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将目光集中到刚才这位同学身上,投以羡慕的目光。

【反思】这里,我没有急于对学生错误的答案进行否定,没有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是巧妙抓住此“差错”资源的闪光点,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化思维过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中获得认知发展,使学生感受到了自我探索的真正价值和乐趣。

三、延迟评价,引领探究

【案例】《轴对称图形》

在做课本“想想做做”第五个图形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

生1:它有2条对称轴。

生2:它有4条对称轴。

生3:不对!它只有2条对称轴!

霎时,教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一双双眼睛都看着我,期盼着我一锤定音。

师:刚才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究竟是2条还是4条,能说说你的道理吗?

生2:因为这个图形的四条边相等,和正方形一样,也有四条对称轴。

生3:不对,这是一个四条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只能上下、左右对折,另两种对折方法,对折以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它只有两条对称轴。

师:口说无凭,你们能想办法证明一下吗?

过了两分多钟,有学生叫了起来:“老师,真的只有2条哎!”

师:你怎么知道它的对称轴是2条呢?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我是将图形剪下来,对折发现的。”(说完,他还当场演示了一番)

【反思】处理这道题时,我没有当即对学生的对错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采取延迟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以鼓励的行为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从错误走向成功的快乐感,是最激动人心的。这正是课堂“差错”资源化所追求的境界。

四、借错发挥,深化认知

【案例】《找间隔排列的规律》

教学时,在借助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规律后,我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规律的现象。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教室里课桌和椅子也是间隔排列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打乱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一向自信的我有些发慌,但我马上镇静下来。“接住孩子抛来的球”,再“把球踢给学生”!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课桌和椅子是不是间隔排列的?

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异常激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对照例题主题图,学生发现课本图中那些间隔排列的物体,两端物体是相同的,两端物体个数比中间物体多1。教室里课桌和椅子虽然也是间隔排列的,由于两端物体是不同的,因此课桌和椅子同样多。

师:现在,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物体相同的,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两端物体不同的,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的数量相等。

【反思】这样,在学生出现“不合规律”的“差错”后,我没有就错论错,而是及时地放大学生认知上的差错,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第二次探讨,丰富、拓展了对间隔排列物体规律的认识,这样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加牢固了。

[参 考 文 献]

[1]叶素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小学时代,2010,5.

[2]望华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2010(10).

[3]谢君婷.小学数学课堂延迟评价策略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4]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上一篇:营造高效课堂 还原教育本真 下一篇:对小学数学教学重组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