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氮平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比较

时间:2022-09-17 02:59:27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4-01

【摘要】目的比较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以CCMD-3作为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符合入组标准的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服用米氮平,另一组服用帕罗西汀,治疗6周。结果米氮平与帕罗西汀疗效相近,两组无显著差异,米氮平组起效更快,6周末疗效相近。米氮平组副反应较帕罗西汀少且轻微。结论米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剂,起效较快,值得临床使用。

【关键词】米氮平帕罗西汀抑郁症疗效不良反应

米氮平是第一个属去甲肾上腺素(NE)能与特异性5-羟色胺(5-HT)能抗抑郁药,米氮平对5-HT的作用具有独特性,较少引起恶心、激越和焦虑等。另据国外研究报道,米氮平不良反应显著高于安慰剂发生率的仅有嗜睡、过度镇静、口干、食欲亢进和体重增加。为验证米氮平对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帕罗西汀为对照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据WHO估计全球抑郁症患者逾3亿人,是目前世界上最易致残的疾病之一。也是所有疾病中自杀率最高的。因此,快速,有效,依从性高以及副反应少的药物治疗值得推荐。故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米氮平与帕罗西汀的疗效与安全性,借此指导临床医师安全有效使用抗抑郁药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为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入组标准:年龄20~58岁;性别不限;首次发病;无心、肝、肾等严重躯体疾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总分>17分;来诊前未用过任何抗抑郁药及抗精神病药;化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均正常。排除标准:排除焦虑症、其他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及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障碍;有药物过敏史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药物滥用者;双相障碍者。共入组80例,用抛硬币法(正面为米氮平组,反面为帕罗西汀组)随机分为米氮平组(以下简称1组)和帕罗西汀组(以下简称2组)。其中1组40例,男19例(47.50%),女21例(52.50%)。2组40例,其中男19例(47.50%),女21例(52.50%)。平均年龄(33±10.8)岁,平均病程(7.0±3.5)个月。俩组性别、年龄、病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为成组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甲组米氮平和乙组帕罗西汀起始剂量分别为15mg/d和10mg/d,第一周末分别加至30mg/d和20mg/d,第三周末如有必要可分别加至40~60mg/d和30~40mg/d,平均剂量分别为36.2±6.5mg/d和26.±54.5mg/d;共6周。禁用抗精神病药。可合并阿普唑仑,剂量分别为0.4~0.8mg/d,时间小于一周。

甲组和乙组使用阿普唑仑分别为9例和20例(P0.05),时间分别为(4.1±1.6)d和(4.6±1.8)d(P

2结果

2.1.1两组治疗前后HAMD和HAMA评分比较。

治疗前,甲、乙两组HAMD总分28.6±68.22、29.17±8.33,HAMA总分分别为26.54±8.56,24.36±7.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甲、乙组于治疗1周末HAMD总分分别为23.22±3.66、23.19±3.52;第2周末分别为18.26±7.68、25.33±6.91,第4周末分别为13.93±6.97、15.20±5.83,第6周末分别为9.86±6.6、10.16±6.43。甲、乙两组于治疗第1周末HAMA总分分别为20.84±7.67、25.37±8.76,第2周末分别为15.85±6.85、25.26±6.81;第4周末分别为12.57±5.74、19.22±6.51,第6周末分别为8.23±5.65、17.23±7.65。治疗过程各时点两组间同一量表评分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不良反应

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5%(9例),其中体重增加6例次,口干、恶心2例次,过度镇静5例次;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5%(15例),其中头晕12例次,失眠、焦虑、激越8例次,胃肠道反应3例次。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详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米氮平的抗抑郁作用起效要早于帕罗西汀,对于抑郁症伴发的焦虑和睡眠症状具有疗效。该药耐受性好,安全性高,未见实验室指标异常变化。最常见不良反应是头晕、食欲亢进和嗜睡,基本上是轻度和一过性的,随着药物使用继续减少,并不受米氮平剂量增加影响,与文献报道相符。[2]米氮平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新型抗抑郁药,具有起效快,改善睡眠质量疗效确切,耐受性良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上一篇: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5例误诊分析 下一篇:胸部正斜位片结合胸部电视透视在诊断肋骨骨折...